倒閣還是自毀長城?——藍白分歧下的戰略錯誤與政治現實

在立法院多數席次混戰的格局中,台北市長蔣萬安日前提出「倒閣重選」的主張,企圖以激進路線反制民進黨正在推動的大規模罷免行動。然而,這一舉動卻在在野陣營內部掀起極大分歧。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號召4月26日上凱道,並積極拉攏民眾黨合作,但民眾黨內部卻不領情。中央委員林昭印直言「倒閣就是愚蠢」,此話一出,讓藍白合作的前景再度籠罩陰影。

從政治現實面分析,蔣萬安的「倒閣」策略固然看似主動出擊、轉守為攻,但卻暴露出三個致命盲點:一、選民疲乏對立;二、藍營席次不穩;三、民眾黨戰略距離拉大。

首先,對多數選民而言,連續不斷的選舉與政治動員無疑是一種折磨。正如林昭印所指出,「倒閣→重選→再罷免→再倒閣」這種無限輪迴,極可能使選民感到厭煩與排斥。政治不是角力的永動機,政黨若無法穩定治理,選民終將以選票懲罰挑起混亂的一方。國民黨此番倉促掀桌,不僅未能凝聚社會共鳴,反而讓人質疑其欠缺穩重。

其次,國民黨若真走上倒閣一途,需承擔高風險的重新分配政治版圖。林昭印提醒得直白:「你還是多數,然後呢?」國民黨雖為國會第一大黨,但只比民進黨多兩席,不具壓倒性優勢。萬一重選結果小輸於綠營,或讓民眾黨壯大牽制地位,國民黨反而陷入更被動的局面。

更值得關注的是,民眾黨顯然不願陪葬。林昭印與李貞秀的言論,已傳達出一個明確訊號:民眾黨傾向維持戰略獨立,不輕易捲入藍綠大戰。李貞秀一語點出:「哪有什麼好處都給民進黨?」這不只是對國民黨戰術的質疑,更是對自身空間的防衛。在這場權力的博弈中,民眾黨扮演的是關鍵少數,一旦遭綠藍夾擊,其政黨存續與選民基礎將遭受衝擊,因此寧可按兵不動。

國民黨之所以選擇拋出倒閣,固然是為了挽救罷免連署進展不利的政治危機。近期各地傳出「死亡連署」與「幽靈連署」爭議,不僅削弱罷免正當性,還讓基層藍委焦頭爛額。在此背景下,倒閣成為一種轉移戰場、鞏固藍營士氣的手段。然而,這樣的舉動更像是一場政治豪賭。

至於4月22日的「在野領袖峰會」,雖名為凝聚共識,實則凸顯裂痕。朱立倫與黃國昌的會晤,表面上象徵藍白共識的推進,實則僅止於象徵。民眾黨對倒閣案的強烈保留,反映出中間選民壓力與自我戰略考量——不願因配合國民黨而被迫進入政治泥淖。

綜觀全局,倒閣主張儘管能短暫凝聚藍營基本盤,但卻可能重創在野整體形象。當選民看見的是無止盡的內鬥、互相攻訐、動員與反動員,而非政策與治理上的建設性對話,在野的正當性便會迅速流失。

總結而言,國民黨若執意推動倒閣,無異於一次戰術性的賭博。但這場賭局籌碼極高,不僅可能耗盡自身彈藥,也將迫使民眾黨進一步疏離。若在野聯盟無法建立穩固共識,恐將在未來選戰中輸得更慘。眼下藍營應深思熟慮,不可貿然進兵,更應尋求制度性監督與政見競爭之道,才是邁向執政的正道。

從《六國論》到台積電:川普關稅政治下的科技國運抉擇

歷史雖不重演,卻常驚人相似。美國總統川普以關稅為武器,企圖重塑全球經濟秩序,其對台積電與半導體產業的策略處置,反映出當代科技霸權與政治權力的交鋒。本文試從蘇洵《六國論》出發,結合顧維鈞在巴黎和會的堅持精神,論述台灣在此博弈中的被動與抗衡,進一步解析川普政府三種策略路徑下的潛在風險與機會。

蘇洵在《六國論》中直言:「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以今日視之,全球科技秩序之破裂,亦非企業無力,而是國際政治主導經濟秩序的結果。川普重返白宮後,以極端關稅手段打亂既有全球化分工,企圖奪回產業主導權,而台積電正處於這場博弈的核心。

台灣既非地緣強權,亦非聯合國成員,但在半導體供應鏈中的絕對技術優勢,使其成為各國政經談判的焦點。然而,這份戰略資產是否能真正為台灣帶來安全與尊嚴,抑或僅是夾縫中令人垂涎卻難保的和璧隋珠?

顧維鈞於1919年巴黎和會中,縱使力爭無功,但其言「山東之於中國,猶如耶路撒冷之於基督徒」,展現出弱國中興的姿態與骨氣。今日台灣以台積電為「護國神山」,我們的談判代表是否具備同等信念?政府是否又已過早讓渡底線?

竹科的繁榮非一朝一夕,從孫運璿到張忠謀,是幾代工程師披荊斬棘之成果。如《六國論》所言:「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如今卻可能因外交算計而拱手讓人,實令人不勝唏噓。

川普的手段雖粗糙,卻不乏計算。他以「美國優先」為準繩,實施零和策略,對付如台積電般難以掌握的企業。本文綜合分析,川普政府可能對台灣半導體產業採取以下三種策略:

一、上策:控制與併購

將台灣強項納入美國掌控之下。聯電與格羅方德的合作或併購勢所必然,成熟製程雖不炫目,但技術穩健,是美方建立在地製造能力的基礎。聯電市值不高,是可迅速整合的標的,亦可能成為美方「籌碼控制論」的開端。

二、中策:監管與限制

針對台積電等難以控制的企業,美方將以關稅、反托拉斯、罰款等手段強化監管,並限制其客戶組成,排除非美國或盟國背景的買家,使其成為美國政府操控的「技術供應商」。此策略兼具彈性與壓迫性,將使台積電營運逐步「美國化」。

三、下策:強制重組

若上述皆無效,則可能出現如「反托拉斯法」般的最終手段,強制分拆台積電,吸納美方資本與技術控制,建立新公司架構,此舉將引發市場震盪,兩敗俱傷,惟於談判中或作為威脅手段使用。

台灣面對此局,須有高度政治與產業整合能力。外交部門、科技部門與產業界需共同設計策略,避免在一場大國對弈中被犧牲。尤其政府應明確劃定科技核心利益之紅線,並以制度化方式傳達國家底線,方不至於「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我們誠然感念美國對台灣民主自由之支持,亦理解其利益導向之本質。但在尊重盟友的前提下,亦應要求對方尊重台灣人民的心血結晶。畢竟,若台灣失去核心產業自主性,將不僅喪失經濟根基,更動搖整體國家發展藍圖。

《六國論》言:「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歷史警語不絕於耳。以顧維鈞的堅持為鑑,以張忠謀的理想為本,台灣唯有凝聚共識、鞏固底線,方能在動盪國際中,保住科技榮光與國族尊嚴。

【社論】

【從反制到主動出擊:趙少康「倒閣令」的戰略意涵與政治效應】

一、導言:風起雲湧的倒閣政治局

當台灣政壇因罷免潮而陷入震盪之際,前中廣董事長趙少康於2025年4月22日公開呼籲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下令倒閣」,此舉不僅為蔣萬安提出的倒閣主張再添聲量,也意圖將藍營由被動挨打的罷免應戰,轉為主動出擊的政局重整。本文將從制度設計、戰略評估與政黨生態三個層面,分析趙少康主張倒閣的政治意涵及其潛在後果。

二、制度基礎與實踐難題:倒閣的憲政門檻

根據《中華民國憲法》第57條與增修條文第3條規定,立法院得對行政院院長提出不信任案,若經立法院全體立法委員二分之一以上連署,並經出席委員過半數決議通過,行政院長應即辭職。總統得於十日內宣告解散立法院,三個月內重新選舉。制度設計雖允許倒閣,但其高門檻與政治成本,使歷來三次倒閣案皆未果(1998、2012、2013年),無一成功。

當前立法院結構為民進黨51席、國民黨52席、民眾黨8席及其他黨派與無黨籍,藍營若無民眾黨支持,將無法穩定掌握過半席次通過倒閣案。而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已公開表態「不支持倒閣」,使趙少康呼籲的「不管民眾黨,單幹」策略在制度上面臨顯著障礙。

三、戰略評估:罷免泥淖與倒閣突破口

國民黨目前正陷於全台罷免綠委的泥淖之中,不僅罷免第二階段連署進展不如預期,且面臨「死亡連署」、「幽靈簽名」等法律風險,基層動員疲弱與輿論反撲交織,使藍營陷入兵疲馬困的窘境。趙少康此時倡議倒閣,其核心戰略在於:

  1. 重塑主導權:藉由倒閣議題,將政治焦點由罷免轉為體制挑戰,搶奪議題主導權。
  2. 測試民進黨底線:若國民黨提案成功,總統賴清德必須在解散國會與更換閣揆間二選一,無論選擇何者,皆牽動民進黨治理穩定性。
  3. 整隊黨內紀律:趙明言「反對倒閣者開除黨籍」,意在對內清洗雜音,凝聚黨魂,也為朱立倫立威製造契機。

然而,若倒閣案提出但表決失敗,不僅將使藍營顏面無光,更可能導致反作用力,使民進黨掌握民意同情,進而扭轉目前因罷免爭議所受的壓力。

四、政黨生態與選舉盤算:為何朱立倫猶豫?

朱立倫作為國民黨主席,肩負組織與選戰統籌責任,其對倒閣主張的猶豫,反映以下幾點:

  1. 席次不足風險:若倒閣案失敗,國民黨將形同自曝其短,進一步削弱其在立法院之聲望與戰略籌碼。
  2. 黨內路線分歧:部分區域立委憂心倒閣失敗將波及選區選情,對黨中央強推不具把握的提案心懷疑慮。
  3. 藍白合作障礙:倒閣勢必需要民眾黨支持,但黃國昌目前不僅未與藍營形成密切合作,更明示不樂見「淪為國民黨附庸」。

朱若採納趙的主張,短期可提振基層士氣、營造團結形象,但中長期是否能轉化為實質政治成果,尚須審慎評估。

五、結語:倒閣是戰略突圍,還是政治賭注?

趙少康的倒閣建議是一場高風險高報酬的政治豪賭,其成功與否關鍵不在情緒或正義感,而在於具體席次與在野整合程度。倒閣若成,可重新洗牌政局,甚至重設立法院權力結構;若敗,將進一步削弱國民黨對抗民進黨的能量。

現階段,朱立倫與國民黨領導核心面臨嚴峻抉擇:是否以倒閣為突破點,扭轉政局?或維持現狀,聚焦罷免與社會議題,等待賴政府自陷?這不僅是一場策略博弈,更是對藍營政治智慧與團結意志的終極考驗。

中美貿易戰升溫 金燦榮示警川普尚有兩張王牌 中國應嚴陣以待

中美貿易衝突再度升溫。隨著美國前總統、共和黨2024年總統候選人唐納.川普(Donald Trump)於多場公開演說中高調主張對中國加徵高額關稅,北京方面的憂慮亦持續加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素有「習近平國師」之稱的金燦榮日前受訪時直言,川普對中國的貿易攻勢遠未到底,未來仍有兩張「重磅王牌」尚未出手,中方須做好全面應對準備。

根據《香港01》報導,金燦榮指出,川普雖已針對中國商品啟動多輪關稅措施,但其策略尚有後續,包括:其一,強迫中國概念股(中概股)全面退出美國資本市場;其二,對中國及其他特定國家持有的在美資產課徵特別稅款。前者將對中資企業海外融資造成沉重打擊,後者則可能牽動國際資本市場秩序,引發外資避險效應。

金燦榮分析指出,川普打關稅戰背後有兩大主要動機:一是美國自身的財政壓力不容小覷。拜登政府任內大規模擴張開支,使聯邦赤字急遽惡化,川普若重新執政,勢必要尋求「開源」方式補充國庫,課徵中國關稅即為其核心手段之一;二是川普試圖推動製造業回流美國,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藉此達成重塑美國工業體系與壓制中國崛起的雙重戰略目標。

根據金燦榮的預測,美方接下來可能會擴大關稅覆蓋範圍,涵蓋電子、汽車、製藥等高科技產業,同時進一步限制美資企業對中投資。他認為,儘管上述措施在國際貿易體系中存在一定爭議性與法律風險,但川普若當選將大概率採取強硬政策,逐步拉高對中國經濟的壓力槓桿。

報導亦引述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近期受訪內容指出,「不排除中概股全面退出美國市場的可能性,這並非空穴來風。」他強調,投資者應注意政策風險加劇所可能帶來的資產流動性問題與信心危機。

目前,中國企業在美上市公司數量超過200家,總市值逾萬億美元。若遭遇政策驅逐,恐導致其估值重挫,亦可能促使中資企業轉向香港或上海等本地交易所進行二次上市。然而,轉板成本高昂、審批流程冗長,亦可能對中國資本市場穩定性造成衝擊。

對此,中國外交部與商務部目前尚未對金燦榮言論作出正式回應。但多位接近決策層的中國智庫人士透露,北京已啟動應對機制,研擬包括反制性關稅、加強與歐亞區域經濟聯盟合作、以及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等多元策略。

從中美當前經濟與政治氛圍觀察,雙邊緊張局勢短期內恐難緩解。分析人士認為,若川普在2024年勝選,並依照其主張推動強硬對中政策,全球貿易與金融市場將面臨新一輪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