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tw

蘇貞昌施打全台第一針疫苗 是信心問題還是政治問題

■ 本報主筆 映承 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表示,行政院長蘇貞昌認為應讓國人對進口疫苗更有信心,願主動率先施打AZ疫苗;經專家會議同意後,蘇貞昌會率先施打AZ疫苗,施打時間由指揮中心安排在3月22日早上。AZ疫苗抵台後,首波4萬4500劑疫苗日前陸續抵達全台57家醫療院所,今上午開始接種,包含亞東、雙和、新光、長庚等醫院上午也陸續進行接種。行政院長蘇貞昌與衛福部長陳時中為了讓國人放心,今上午7點40分在台大醫院帶頭示範接種疫苗。對於疫苗接種,陳時中說「很好啊,打疫苗就是一般的事情,大家不用緊張。」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張上淳教授、疾管署長周志浩等人,在今天(22日)早上7點30分前就先到台大醫院東址門口,一起等候蘇揆到來。蘇貞昌下車後,面對媒體並未發言,但比出「OK」手勢,陳時中會前接受媒體聯訪時,對於開打前10分鐘此刻的心情,他說,我們先來施打,給大家一個安心、安全的作用,我們也很樂意配合。而對於為什麼選這麼早時間接種?他說畢竟也不要妨礙醫院的作業、晚點上班時間人也很多,以免給院方困擾;另外,院長其他的公務行程也不變,待會也有晨會要主持,所以早一點來打。在此之前對於AZ疫苗的爭議不斷,世界上也不斷傳出有死亡、血栓等併發症事件,導致一線醫護人員施打意願缺缺,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上午在立法院受訪時透露調查結果,第一波約有6萬人願意施打,其中第一線人員約占43%、第二線人員約28%,整體大概接近33%。此次,由蘇貞昌、陳時中率先開打,除了排除最重要的傳言AZ疫苗的問題,也安定人心,其實是否轉移立法院調查採購疫苗黑洞也啟人疑竇,民進黨重重的打臉國民黨,日前一些國民黨的政治人物幾近揶揄的諷刺要蘇貞昌、陳時中先打,看來國民黨又被民進黨重踹一腳。

內宣大於實質內涵 很難獲得突破進展

邱太三的兩岸政策和所谓「三大呼籲」 ■理應 邱太三就任為陸委會主委後,近日提出兩岸政策,各界認為是其兩岸政策走向溫和的訊號。邱太三初上任時表示,期待兩岸關係「春暖花開,雙方能務實判斷未來的交流」,但也提到台灣民眾已經無法接受被陸方加註的「九二共識」,因此雙方務必找出新的互動基礎。大陸國台辦隔日以「九二共識就是東風雨露」回應邱的談話,還指控民進黨不該將其與「一國兩制」混為一談、阻礙兩岸交流。若再加上李克強及汪洋在剛結束的大陸人大與政協兩會的對台談話,國人即可知道,要中共放棄堅持已久的「一個中國原則」或是模糊的「九二共識」,是不可能的。邱太三提出後疫情時代的兩岸往來,提議依疫情的科學指標、兩岸情勢發展「分階段」恢復交流,還宣布即日起恢復陸方商務履約或跨國企業調動來台,同時還評估恢復大陸人民來台人道探親的申請。邱太三在宣布這些政策時,也不忘提出「三大呼籲」:充分理解兩岸制度及價值觀差異;相互尊重,務實對話解決問題;及為開展交流作出相對的努力。他還說「尊重」1992年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他還表示,雙方應有智慧創造「建設性模糊」、找到互惠互利的最大公約數。兩岸關係的最大癥結,就在於兩岸法理與現實的不相容。若以兩岸三大黨的兩岸論述來細分,中共自認在法理佔上風,但當前國際現況卻讓民進黨寧願當美國的棋子與大陸抗衡,兩岸立場最能被各方接受的國民黨反而處於法理與現實對抗的尷尬境地,無怪乎兩岸關係陷入動彈不得的僵局。然而,若要說他的這些措施是務實處理兩岸問題,倒不如說是內宣大於實質內涵,很難獲得突破性進展,遑論打開兩岸對話的大門。

大陸遞出橄欖枝 民進黨推三阻四為那樁?

■ 本報特約記者 韓文明 日前,大陸國台辦、農業農村部、林草局等11個部門聯合頒布「農林22條措施」,為台胞台企參與大陸農林業高品質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同等待遇,這本是大陸釋出的善意,也為在大陸的台商所歡迎。但見不得百姓好的民進黨,硬是扣上「統戰」的帽子,把這些優惠說得一文不值。自己卻又拿不出能讓農漁民有感的產銷政策,一個只會打嘴炮的投機黨,台灣人還要被它騙到何時?蔡英文在今年元旦談話中提到,等疫情受到有效控制時,期待兩岸人民會逐步恢復正常有序的交流,增加理解、減少誤解。話說得好聽,但等到大陸真的遞出橄欖枝,民進黨又不知道哪根筋不對了,開始嫌東嫌西,一下子說人家單方面操弄,一下子又說企圖矮化台灣,好像很怕台灣人對大陸的好感度大增,充分顯露自己心虛,沒本事改善農漁民的生活。就連陸委會主委邱太三,也來火上加油,沒事找事,表示希望兩岸找到一個最大公約數及「建設性模糊」,被大陸解讀為藉此否定「一中」,證明民進黨當局打算繼續通過玩弄文字遊戲與兩面手法,模糊焦點、混淆視聽,根本沒有改善兩岸關係的誠意,繼續在兩岸交流道路上設立更多路障,最終目的還是想搞台獨。2016年蔡英文上台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就是企圖改變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與事實,改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局面,這是兩岸關係陷入緊張動盪的根源,海協、海基兩會的協商管道關閉,雙方的半官方與民間往來逐漸斷鏈,也因此產生不必要的誤解。蔡英文逢中必反,滿腦子想的都是政治,對大陸的一言一行,全以政治角度來看待,反而自己的任何政治動作或語言,卻又認為理所當然,動不動把愛台灣三個字當成口號。只許民進黨放火,不准共產黨點燈,自己明明就是蠻橫不講理,還誣賴人家霸凌,將兩岸交流中斷的責任完全甩鍋給大陸。或許蔡英文打從心裡就不想跟大陸和顏悅色坐下來談,寧可兩岸越少交流,誤解越多,這樣民進黨到了選舉才有更多操弄的空間,對內做的不論多差,民調有多低,只要對大陸硬起來,撂幾句狠話,煽動反中情緒,愚弄頭腦不清的年輕人,選票就騙到手了。可悲的台灣,可嘆的台灣民主。

水情可望趨緩!春雨來臨 雨區分布不再侷限北部、東北部迎風面

鄭明典PO出昨日累積雨量圖,指出春雨雨區分布不再限於地面風(低層)的迎風面。(翻攝自 鄭明典臉書)[本報綜合報導]去年缺乏颱風侵台與明顯雨勢,水庫無法大進補,造成今年全台水情持續吃緊,竹苗、台中、台南等地區旱象嚴峻,不僅影響民生用水供應,新竹地區更已進入第二階段減量供水,竹科也有廠商開始準備大量水車,在水情危急時前往北部載水救急,儘管近日有官員透露目前足以應付「供5休2」的狀況,但危機仍尚未解除。在部分縣市恐面臨限水之際,氣象局長鄭明典今日在臉書PO出一張昨日的累積雨量圖,指出春雨多數水氣來自東北季風上方的西風或西南風,因此雨區分布不再侷限北部、東北部低層地面的迎風面,相對於冬季東北季風的地形雨,春雨在中部以北及山區也會發生。就昨日的累積雨量圖來看,雨量最多的地方落在山區。對此,網友們留言:「曾文水庫集水區似乎有下一點點雨了」、「這次都下在山區,太棒了!感謝老天爺,拜託再多一點雨在山區吧」、「這張圖看起來中部山區的雨量比較多,希望有下在集水區!」、但也有人表示「南部都沒有」、「中南部還是缺…」。其中,有網友問到這波降雨,全台水庫蓄水量最低的德基有補到水嗎?鄭明典則回答「出水量太大,補不上」。據水利署資料指出,德基水庫昨天集水區降雨量34.5毫米、進水量25.92萬立方公尺、出水量73.44萬立方公尺,目前蓄水量僅6.28%。 氣象局表示,今天白天開始冷氣團減弱,氣溫回升,北部、東半部高溫可達19至22度,中南部24到26度,北部、東半部、中南部山區仍有降雨機率,其他地區多雲,水氣雖有比昨日白天少一些,但仍是一波波移入,可能偶爾會飄毛毛雨,下半天開始受華南雲雨區東移影響,晚上降雨再度增多,中部以北及東北部轉為短暫雨的天氣,其他地區也有局部短暫雨,直到明天晚上水氣離開。

中國人的「探日」天眼 有望於2022年發射升空

我們的ASO-S衛星將攜帶3台儀器,一個叫全日面向量磁像儀,專門觀測太陽磁場;一個叫硬X射線成像儀,專門觀測太陽耀斑;一個叫萊曼阿爾法太陽望遠鏡,專門觀測日冕物質拋射。 ■ 本報特約記者 張曄 季天宇 在距離地球1.5億公里的太空中,有一顆時時刻刻都在發光發熱的巨大恒星,它散發著的耀眼光芒,穿透大氣,為蔚藍的地球帶來了光明與熱量,它便是太陽。太陽,是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恒星,也是唯一一顆人類當前可以詳細研究的恒星,通過對太陽的詳細研究,我們能更深層次地瞭解太陽磁場、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一磁兩暴)。「目前,我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即將進入正樣研製階段。」ASO-S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甘為群告訴記者,「我們的ASO-S衛星將攜帶3台儀器,一個叫全日面向量磁像儀,專門觀測太陽磁場;一個叫硬X射線成像儀,專門觀測太陽耀斑;一個叫萊曼阿爾法太陽望遠鏡,專門觀測日冕物質拋射」。這意味著,衛星的工程樣機研製已經接近完成,再經過1年左右的正樣研製,ASO-S有望於2022年發射升空,屆時將詳細記錄第二十五個太陽活動周的「太陽風暴」,並及時預報太陽爆發對地球的可能影響。太陽一「發威」後果很嚴重大約46億年前,在距離銀河系中心約2.6萬光年之處的螺旋臂上,一團分子雲開始在自身的引力作用下坍縮,並逐漸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熟悉的太陽。從古至今,太陽引發了人類太多的思考,我們對這顆耀眼的恒星充滿了好奇。不過,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總是繞不開太陽對地球造成的影響。儘管太陽與地球平均距離達1.5億公里,但一旦太陽「發威」,就會給地球帶來不可估量的後果。2003年10月31日,太陽爆發了一次強磁暴,使歐美的GOES、ACE、SOHO、WIND等一系列科學衛星都遭受了不同程度損害,導致全球衛星通訊受到干擾,GPS全球定位系統受到影響,定位精度出現了偏差,致使地面和空間一些需要即時通訊和定位的交通系統出現不同程度的癱瘓。究其原因,就是太陽發射出大量帶電高能粒子,對地球電磁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其中尤以太陽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對地球電磁環境影響最為顯著。太陽黑子存在於太陽光球表面,是磁場的聚集之處,借助現代科技,科學家們觀測到太陽黑子的數量和位置每隔11年就會出現週期性的變化。太陽耀斑則是一種強烈的輻射爆炸,是太陽系中最激烈的局地爆炸事件,它所輻射出的光的波長橫跨整個電磁波譜。日冕物質拋射則是太陽釋放能量的另一種形式,一次巨大的日冕物質拋射可讓數十億噸的物質短時間內離開太陽。「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說,太陽是一個非常好的天然物理實驗室,除了太陽內部物理過程,對於太陽的表面、大氣、磁場、結構、波動、全波段輻射、等離子體、流體的規律等我們都可以進行觀測研究。」甘為群說道。據計算,一旦發生日冕物質拋射等爆發活動,科學家可以在它影響地球前至少40個小時以內得到資訊,從而及時做出防護,避免可能的破壞。為天文學研究貢獻中國力量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已經先後發射了70多顆太陽探測衛星。2018年,備受矚目的美國派克太陽探測器發射升空,它以前所未有的近距離對太陽進行觀測,並已經獲取了相當的成果。為什麼要在空間進行太陽探測?甘為群解釋說,由於地球存在大氣層,在地面只能觀測到太陽可見光和有限的射電輻射,它們在寬廣的太陽輻射波譜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而更多波段輻射,比如大部分紫外和紅外線、X射線和伽馬射線等高能輻射,在到達地面前就被地球大氣吸收掉了。去年7月,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時隔多月,嫦娥五號返回器在眾盼之下攜帶月球樣品安全著陸……近年來,我國「探月」「探火」工程逐步推進,不斷取得重大突破,我國「探日」工程也提上日程。2016年4月28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背景型號項目「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通過了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組織的專案結題評審。之後經過1年多的深化研究和綜合論證,ASO-S在2017年底終於獲得中國科學院批復工程立項。早在1976年,我國就嘗試提出和實施太陽空間探測衛星計畫,數十年過去,迄今我國仍沒有發射過一顆太陽探測專用衛星。因此,中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ASO-S受到了人們的密切關注。「打造這顆衛星的想法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形成,之後經過不斷修正完善,直到2011年中國科學院啟動空間科學先導專項,ASO-S才得以走上正軌,經歷了空間科學衛星專案的一套標準程式。」甘為群表示,ASO-S預估在2022年完成發射任務,隨後按照計畫進入720公里高的太陽同步軌道開始肩負起探索太陽的重任。「在國際天文學中,我國的太陽物理研究論文總數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但這些論文所使用的資料大都來自國外衛星的觀測,我們缺少原創性貢獻。ASO-S上天后不僅可以擁有第一手資料,也將為國際天文學研究貢獻中國力量。」甘為群說。中國「探日」衛星攜帶3件「法寶」與國際上之前的70多顆太陽探測衛星相比,ASO-S衛星最大的特點是要實現 「一磁兩暴」的科學目標,即在一個衛星平臺上同時觀測太陽磁場、太陽耀斑和日冕拋射,研究它們三者之間的關係。為了觀測「一磁兩暴」,ASO-S將搭載3台不同功能的太陽探測望遠鏡,它們的有機組合,是ASO-S的又一個大特色。「我們的ASO-S衛星將攜帶3台儀器,一個叫全日面向量磁像儀,專門觀測太陽磁場;一個叫硬X射線成像儀,專門觀測太陽耀斑;一個叫萊曼阿爾法太陽望遠鏡,專門觀測日冕物質拋射。」甘為群說,除了3台儀器的組合特色外,3台儀器又各有一些自己的特色。比如全日面向量磁像儀,其時間解析度相對較高;硬X射線成像儀比國際同類儀器探頭數目要多,有99個探測器;萊曼阿爾法太陽望遠鏡則不僅能進行內日冕觀測,同時萊曼阿爾法譜線本身又是一個新的觀測波段視窗。在此之前,我國的「探日」衛星屬於空白,沒有多少經驗可循,關鍵技術的攻堅克難可謂「難比登天」。就拿硬X射線成像儀來說,需要攻克3項關鍵技術。以光柵的加工為例,硬X射線成像儀的99個探頭相當於一個個的小眼睛,這些小眼睛前面是由硬金屬加工的光柵構成的,X射線光子需要穿過光柵中的縫隙,而最窄的縫隙只有18微米,比頭髮絲還要細。甘為群把製作過程比作加工一本書,首先要生產出帶有狹縫的「紙」,再嚴格控制好紙與紙之間的距離,黏成一本縫隙均勻的厚「書」。此外,還要綜合考慮熱脹冷縮、空間環境惡劣、經歷發射過程等因素。2021—2022年正處於第二十五個太陽活動週期的開始階段,太陽黑子將越來越多,太陽磁場也會越來越強,太陽的爆發會增加,預期在2025年前後達到峰值,ASO-S衛星2022年發射應該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能夠觀測到一個較為完整的太陽週期。升空後,ASO-S衛星將在距離地表720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運行,該軌道穿過地球的南極和北極,傾角在98度,這個角度能夠確保衛星24小時連續不斷地觀測到太陽。ASO-S衛星的預期在軌執行時間將不少於4年。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