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tw

「情牽兩岸 愛在嶺南」第一屆兩岸婚姻家庭交流聯誼活動成功舉行

〔本報特約記者 張堃報導〕近日,三山國王祖廟祭祀大典暨「情牽兩岸 愛在嶺南」第一屆兩岸婚姻家庭交流聯誼活動在廣東揭陽成功舉行。島內台灣客家總商會、中華新住民經貿文化交流協會、中華婦女聯合會、中華廣東新住民交流協會等有關社團代表參加。本次活動旨在推動在粵兩岸婚姻家庭之間交流,加強兩岸婚姻家庭及子女的聯繫溝通,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瞭解認同,分享大陸經濟社會發展成果,進一步促進兩岸融合發展。活動內容主要有兩岸婚姻家庭傑出代表分享會、訪談沙龍、參訪交流等。在三天的交流參訪活動中,參訪團員走進揭陽,在京明茶園,以茶為媒、以茶會友、以茶聯誼;在玉湖竹筏,以音為媒、以歌會友、以聲傳情,表達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在潮州,圍繞潮州文化、古城文化、茶文化、潮州美食文化,走進開元寺,登上廣濟橋,感悟潮州厚重歷史,漫步牌坊街,品功夫茶,細看潮劇,瞭解潮州風土人情,體驗潮州特色民俗文化和根祖文化,讓台灣同胞深度體驗潮州功夫茶的獨特魅力,深入瞭解潮州文化,共敘兩岸同胞親情,共話融合發展機遇。活動期間,廣東省海峽兩岸交流協會促進會婦委會分別與台灣客家總商會婦委會、中華新住民經貿文化交流協會、中華婦女聯合會、中華廣東新住民交流協會締結姐妹會並進行了簽約。

分享「書適生活」 ——「溫暖的BaoBao.兩岸.青年書店」揭牌

圖為參加活動的兩岸青年。 〔本報特約記者 向中報導〕10月25日, 「真青春.活出彩.書香為伴.夢想啟航」活動暨「溫暖的BaoBao.兩岸.青年書店」揭牌儀式在北京舉辦,這也是系列活動「識.光」兩岸青年閱享會的開篇。兩岸青年以演說的形式分享自己與讀書的故事。他們中,有讀書改變命運、呼籲和平統一、深入大陸鄉村調研的台灣青年,也有與台灣青年共奏古箏交流傳統文化、親身參與鄉村振興、成功捐獻骨髓的大陸青年。現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郎佳子彧的面人「小品」,為活動增加了濃濃的文化味道。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台盟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江利平出席本次活動並講話,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胡百精與其他嘉賓一起為「溫暖的BaoBao.兩岸.青年書店」揭牌。江利平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讀書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他希望兩岸青年團結一心,凝聚共識,把握歷史大勢,堅守民族大義,維護國家統一;希望更多台灣青年來祖國大陸築夢、追夢、圓夢,共同譜寫兩岸青年跨越海峽團結奮進、共創偉業的青春之歌。與此同時,為加強兩岸文化交流,中國青年報社聯合相關機構,共同出品兩岸中醫數智人的資訊在活動現場首次發佈。中醫數智人以出身中醫世家的林超岱為原型打造,將數智人技術落地到健康這一垂直的應用場景之中。作為一名醫生,林超岱除了醫治更多的病人,更希望將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出去,讓健康養生觀念紮根在人們的心中,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無論資訊發佈終端如何演變,最溫暖的終端是人心。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李青松和台灣知名作家藍博洲作為特邀嘉賓現場助陣,分享了對這句話的看法,強調情感是連結兩岸青年、兩岸同胞的紐帶。此次活動在兩岸台胞民間交流促進會、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的指導下,由兩岸和平志願者聯盟、中華海峽兩岸民間團體交流促進協會、中國青年報社、台海出版社主辦。主辦方還邀請了在大陸求學的台灣大學生、創業者及其他領域的台胞,文化界、醫學界青年代表,致力於兩岸和平統一的企業家代表參加活動。

紀念台灣光復78周年 兩岸嘉賓冀共謀和平發展

〔本報特約記者 陳建新報導〕紀念台灣光復78周年學術座談會25日在北京舉行,兩岸各界嘉賓圍繞「台灣光復的歷史背景與現實意義」「台灣同胞與祖國抗戰」「兩岸同胞同心共圓中國夢」等議題展開交流研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黨委副書記董立新致辭表示,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在攸關國家民族命運的重大問題上,兩岸同胞守望相助,共同譜寫了反外來侵略、反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壯麗詩篇,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台盟中央宣傳部部長穆學鋒指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和台灣光復,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屢遭外來侵略的民族恥辱,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紀念台灣光復,就是要銘記歷史教訓,緬懷先烈功勳,弘揚抗戰精神,共謀和平發展,同心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家的祖訓就是『愛家先愛台,愛台先愛國』,幾代人一直不敢忘記。」中國文化研究會原副會長林力是台灣霧峰林家的後人。她說,在抗日戰爭這一歷史事件上,兩岸沒有任何分歧,反抗侵略是共同心聲。必須要年年紀念台灣光復,要向後人講述日本侵略台灣、侵略全中國的歷史。會上,兩岸多位嘉賓表示,重溫台灣光復歷史,有著重要時代價值和啟示意義。兩岸同胞要攜手共同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堅守民族大義,堅決粉碎任何「台獨」分裂圖謀,堅決反對一切外部勢力干涉,共促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多位在北京的台胞代表分享了在大陸工作生活的故事和體會。來自台北的羅至善在北京創業、生活逾10年。他表示,常住大陸的台灣青年最瞭解大陸真實情況,必須充分發揮這一優勢,把自身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及時分享給島內同胞,讓更多台灣同胞深入瞭解、真正認識祖國大陸。座談會由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和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主辦。

人生最聰明的投資,是做好這三件事

讀書,豐富人生維度你閱讀的每一本書,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你的思維,改變你的人生方向。讀書,就是讓自己變得更豐富的過程。有句話說得好:「讀書既能幫助我們看清選擇的後果,又能讓我們在迷茫中看到人生的無限可能。」讀的書越多,越能直面前路的考驗,笑看人生的風雨。生命是有限的,而生活的體驗可以無窮。讀書是門檻最低的投資,讓你看清世界之大,遇見更好的自己。行走,拓寬人生邊界行走可以滋養人生。你走過的每一步路,都會讓你學會以另一種角度審視這世界,為你調劑出生活的詩意盎然。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其實是相輔相成的。不讀書,不知道路在何方;不行路,不明白書中的涵義。在路途中,你會體驗到天地的無垠,見識到不同的風土人情。人只有閱過山河、見過湖海,才能以更好的心態面對自己的生活,擴大自己的人生格局。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唯有保持行走的能力,才能擺脫局限、拓寬視野,看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養心,提高人生品質人這一生,有一馬平川的暢快,也免不了遇到挫折、碰到風雨。懂得養心,才能獲得更加持久的生命力。養心,最重要的不是環境的清靜,而是需要沉得住氣、向下紮根。做到高興時不得意忘形,失意時不怨天尤人,保持積極進取的心態,才能汲取更大的能量,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生活起起伏伏,穩得住心是一種品質,也是一種人生態度。我們無法決定生命的長度,卻能選擇完善自己的活法。讀書增智、行走怡情、養心修身,就是人生最聰明的投資。

秋日鄉村(外二章)

(抒情散文)■方華 被穀物覆蓋的土地,看不見歲月和滄桑。像我的母親,把中年的形象刻在溝溝坎坎的記憶裡。粉白的棉花,開著鮮豔的鄉情。風中的一點暑氣,是難以消退的熱情,或者欲望。稻穗在無聲地灌漿,並低頭、彎腰。它們在月光下激動得,有點扛不住沉甸甸的收穫。村莊在幾片落葉裡開始梳理農事。坡上的一排向日葵,早把飽滿的日子一顆顆排列整齊,張開笑臉。走在秋天的鄉野一個遊子與故鄉的距離,也就是一個夢的長度。今天,流浪的心穿行在一片霧氣裡,向故鄉靠近。一大片成熟的稻穀彎著腰,像我離家時正在田間勞作的鄉親。向日葵金黃的笑臉風中搖擺,仍是兒時埂邊撒歡的童年。屋後的石坎上,日漸蒼老的思念一支一支點燃。屋前的石榴樹旁,不見了春天綻開的笑靨。山崗上的那棵刺槐樹下,外婆的衣襟被月色漂白。她慈愛的目光。早被一片落葉湮沒。而母親那座小小的墳,在一片棉花地裡,比霧更濕,比夢更深。 躺在坡上的牧牛人 一頂草帽,便遮住了身外的一切。任身旁的水牛,懶散地啃食一片綠油油的回憶。傍晚的陽光,在草帽上跳躍著一種暖暖的鄉情。嫋嫋升起的霧靄裡,一種泥土的芬芳沁入心田。躺在山坡上的歲月,是一個鄉村故事中抒情的一頁,當我的目光輕輕閱讀,沒有想起那晦澀的詩歌,以及沉重的、關於生命的含義。在晚風飄散的思緒裡,只一種幸福的感覺,流經我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