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資訊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成功申遺

〔本報特約記者 李賀報導〕9月17日,中國「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項目在沙特利雅德舉行的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通過審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7項世界遺產,是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產。「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位於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鎮,距普洱市區237公里,距瀾滄縣城70公里,包含5片規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古茶林和分佈其中的9個古村寨,以及古茶林之間的3片分隔防護林。景邁山擁有古茶林面積2.8萬畝,古茶樹320餘萬株,迄今已有近2000年的茶葉種植歷史,是目前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遠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園。

心中的拉卜楞寺傳奇

■ 映丞 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大夏河岸邊的拉卜楞寺,是中國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也是整個藏傳佛教中的寶藏之地。這座壯麗的寺廟以其深厚的歷史、宗教價值和文化典藏,在藏族信徒和文化傳承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拉卜楞寺本名噶丹夏珠卜達吉益蘇奇貝琅,簡稱扎西奇寺,「拉卜楞」由「拉章」(嘉木樣佛宮)音變而來,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也是甘肅南部藏族地區最大的寺院,1982年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拉卜楞寺在歷史上號稱有108屬寺(其實要遠大於此數),是甘南地區的政教中心,目前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國最好的藏傳佛教教學體系。目前寺主是第六世嘉木樣呼圖克圖嘉木樣·洛桑久美·圖丹卻吉尼瑪,其他領導人包括四大賽赤(貢唐倉、薩木察倉、霍爾藏倉、德哇倉)、八大堪布。歷史和名稱拉卜楞寺原名噶丹夏珠卜達吉益蘇奇貝琅,簡稱扎西奇寺。「拉卜楞」一名來自「拉章」(嘉木樣佛宮)音變而來。寺廟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第一世嘉木樣活佛阿旺宋哲大師創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建立「拉章」,象徵著寺廟最高活佛府邸。拉卜楞寺在歷史上號稱擁有108個屬寺,是甘南地區的政教中心。宗派的光輝拉卜楞寺屬於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六大寺院之一,在整個佛教界中享有盛譽。作為藏地佛教的噶舉派(Kagyu派)教派的代表之一,拉卜楞寺在噶舉派的教義、實修和傳承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噶舉派以其密續實修和直接體驗佛性的教義而聞名,而拉卜楞寺則成為了噶舉派弟子學習和修行的寶貴場所。信仰的綻放拉卜楞寺是甘南南部藏族地區最大的寺廟,喇嘛人數曾多達3000餘人。寺內的銅鍋甚至能煮四頭大牛。寺內所保存的藏書數量驚人,藏有全國最豐富、最齊全的藏族文化典籍。從藏書樓的建立開始,拉卜楞寺不斷搜集、求購各類圖書,目前蒐藏書籍超過10萬多部,涵蓋醫藥、經典、密宗等多個領域。文化的承傳拉卜楞寺的歷世嘉木樣繼續發展藏書事業,使其成為全國藏傳佛教寺院中藏書最為豐富、齊全的之一。此外,拉卜楞寺創辦了藏醫學院「曼康」,致力於培養醫學人才,並成功開發出多種藥劑,其中部分已列入國家醫典。當代保護與修復為保護這片歷史文化寶地,拉卜楞寺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整體保護修繕工程,投資超過4億元。此工程涵蓋佛殿建築、油飾彩繪、壁畫、電路照明改造、安防、消防等多個方面,旨在保護和傳承拉卜楞寺的宗教和文化遺產。位於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區的高原上,拉卜楞寺猶如一顆閃亮的明珠,為藏地佛教的聖地之一,也是整個藏傳佛教中的重要中心。拉卜楞寺以其壯麗的建築、深厚的教義和文化底蘊,承載著信仰、智慧和精神的薪火。教派的璀璨作為藏地佛教的噶舉派(Kagyu派)教派的重要代表之一,拉卜楞寺在佛教世界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噶舉派強調密續實修和直接體驗佛性,被認為是藏傳佛教的四大主要教派之一。拉卜楞寺在噶舉派中的地位突顯了其在信仰和實修方面的價值,也使其成為噶舉派弟子前來學習和修行的聖地。在藏傳佛教的地位拉卜楞寺在藏傳佛教版圖中佔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作為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寺廟,它不僅是噶舉派教派的代表,更是整個藏傳佛教教派之間的聖地之一。這裡是藏族人尋求靈性寄託的地方,也是他們與佛法智慧連結的場所。智慧的傳承拉卜楞寺內寶貴的經典、壁畫和雕刻蘊含著噶舉派教義的智慧。噶舉派著重個人修持的重要性,並強調實踐的價值,而這些資源為學習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佛法的契機。拉卜楞寺成為了噶舉派教義的活潑載體,引導著修行者走向心靈的深處。信仰的凝聚力拉卜楞寺不僅是學習和修行的場所,更是藏族信仰的核心。信徒在這裡虔誠地禮拜,與神聖的世界交流。寺廟成為了藏族社區聚會和慶典的場所,這些活動加強了社區凝聚力,使信仰成為人們共同的連結點。結語拉卜楞寺的存在不僅象徵著噶舉派的教義,更代表著整個藏地佛教的信仰和精神。它的建築壯麗,教義深邃,文化博大,宛如一座閃亮的明珠,照亮了信徒心靈的深處。在這片寧靜的高原上,拉卜楞寺的光芒繚繞,指引著人們的心靈前行,也成就了一段段關於信仰和智慧的傳奇。

中國考古博物館正式面向社會公眾開放

〔本報特約記者 王子銘 李賀報導〕9月15日,中國考古博物館正式面向社會公眾開放。中國考古博物館是中國歷史研究院下設的國家級專業考古博物館。地處北京奧林匹克公園核心區,以考古出土文物和珍貴古籍文獻為依託,致力於展示與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和中華文化輝煌燦爛的中國故事,打造北京城市中軸線上的歷史文化客廳和展示中華文明的國家窗口。

兩岸書畫家以「筆墨」為媒共話融合發展

〔本報特約記者 孫婷婷)報導〕「以山川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中國畫,是畫家內心情感的一種釋放,承載著對家國的美好祝願。」13日,台灣畫家詹麗芳攜一幅《月圓春色》山水畫參加在山東省聊城市高唐縣舉辦的「十載翰墨書寫情緣文化同根一脈相承」兩岸文化交流系列活動。詹麗芳告訴記者,她這些年走遍祖國萬里河山,用一支毛筆、一張宣紙,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融進畫裡,繪出心中的鄉愁故事,搭建兩岸溝通的橋樑。如何推動兩岸書畫融合發展,也成為受邀參加此次活動的台灣中華書畫藝術研究會理事長陳合成的心頭大事。「書畫是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的橋樑,兩岸書畫家的交流不應局限於畫展活動,還要探索更多深入交流的形式。」陳合成稱,他很欣慰很多年輕的台灣畫家願意來大陸,在書畫教學、風格創作等方面深入交流,促進共同進步。作為海峽兩岸(聊城)青年夢想家驛站運營人,許晉銘此次帶20余名台灣青年參加活動。「我們會定期舉辦研習營、交流會等活動,組織台灣青年學子,來大陸學習交流,感受中華文化的精髓。」許晉銘認為,通過親身體驗刺繡、染墨、射箭、穿漢服等,他們更真切地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的中華文化,證明我們有著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歷史、共同的願景。」山東省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王清玉在致辭中表示,這些「共同」構建了兩岸中國人的文化習俗和文化精神,凝聚了兩岸中國人的親近情誼和心靈歸屬。王清玉稱,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是敘親情、話鄉情的最好載體。文化交流引發心心相印的感情共鳴,促使兩岸同胞相向而行、攜手並進,共同開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中國國民黨前代理主席林政則表示,高唐是「中國書畫藝術之鄉」,高唐李奇茂美術館是中國國家級「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基地」,10餘年來連續舉辦兩岸書畫文化交流活動,為兩岸共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兩岸同胞是中華文化的傳人,都有責任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岸書畫家還共同聯合繪製了「中華民族一家親文脈相承書盛世——海峽兩岸名家共繪中國夢」長卷。在當天的活動上,兩岸創作者將該長卷捐贈給高唐縣李奇茂美術館。

墨情傳愛-梁美月創作巡迴個展 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一樓慈暉藝廊隆重登場

彩墨名家梁美月老師將以充滿深意和詩意的藝術形式,以簡潔純粹的筆觸,表現出深邃的情感和豐富的內涵,以簡略的線條和濃淡的墨色,來營造出獨特的氛圍和韻味。墨情傳愛-梁美月創作巡迴個展開幕典禮於9/14在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一樓慈暉藝廊隆重登場。開幕典禮中還安排一場別開生面的彩墨人生,梁美月在現場畫龍點睛,舖陳其彩墨創作的精髓,就是要最吸睛,成為最亮眼的焦點。讓觀眾有機會親自感受到國畫的魅力,不僅是觀禮觀展,還能成為一次難得的藝術學習機會。 梁美月師承田金生、黃勝良、賴明郎等名師,今展出三十餘件大作,呈現多年以來努力學習的成果。梁美月表示感謝王錦成理事長以及諸多貴人前輩相挺,透過巡迴個展的方式,讓自己的努力被看見。感謝院方提供藝廊以及充分的協助,讓開幕式得以圓滿成功。歷經數年的學習與創作,融會貫通傳統與現代的精髓,贏得了廣泛的讚譽與崇高的聲譽。透過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視角,呈現給觀眾令人驚嘆的藝術創作如水墨、山水、花鳥等,亦加入了現代元素的創新,此次個展探索了彩墨的多樣性和變化,作品中既有深沉內斂的傳統作品,也有充滿現代感的創新作品,讓觀眾能夠從中感受到彩墨藝術的無窮魅力和靈動之美,使畫作更具靈動性和生命力。 梁老師以獨特的觸角伸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並以此創作出無數具有藝術價值的作品。此次個展精選展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觀眾可以欣賞所創造的精細而有力的筆觸,展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藝術魅力。觀眾可以透過各種形式的彩墨作品,感受到筆墨間的寧靜與力量,以及對於中華文化及傳統的深刻傳遞。墨情傳愛-梁美月創作巡迴個展開幕典禮 9/14(四)下午2點於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一樓慈暉藝廊登場,展期為9/2-10/30邀請你來一場秋的視覺饗宴,讓藝術視覺效果來觸動你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