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陀再述

同島一命、先打一劑

■ 台大公衛學者 詹長權 新冠肺炎疫苗短缺、供應不穩的台灣,需要有一個從群體健康角度的「新冠肺炎接種國家計劃」來達到最大程度的新冠肺炎族群保護力,同時維護民主國家對人民的健康人權保障、對健康平等權公平正義的維護。「先打一劑」是現階段實現這一個公共衛生理想最迫切需要考慮的疫苗接種原則和策略,實際作法就是不論那一個廠牌的疫苗都先給最多的台灣住民(國人和外國人)打第一劑,所有廠牌的第二劑都在第一劑接種後的12週施打,但是第一線醫護可以依該廠牌最短的第二劑接種間隔施打。這一個以群體健康效益和人人平等為基準的全民新冠肺炎接種計劃提議如果能夠做得好、做得順利,將可以讓疫苗供需嚴重失調的台灣在有限的疫苗供應量之下,營造一個有中度免疫保護力的社會,同時降低這段期間因為爭奪疫苗接種在人民之間所產生的隔閡、衝突、欺壓、失和、分裂。在傳染病大流行的年代,除非每一個人都安全,否則沒有一個人可以單獨安全無虞!我們可以從新冠肺炎疫苗接種進度最快的英國和美國,在疫苗大量接種後的實證資料來看先打一劑的科學基礎。英國在一開始疫苗供應不足的前提之下,延長第二劑施打日期來提高人口中第一劑疫苗覆蓋率,在疫苗量較充足時開始增加第二劑疫苗接種,在面對delta變異株的現在以加速第二劑疫苗接種來因應新疫情。到目前為止已有超過 4450 萬人接種了第一劑疫苗,約佔成年人口的 85%,近 3300 萬人接種了第二劑疫苗。現在每天接種的第一劑疫苗平均超過 200,000 人,遠低於 3 月中旬的平均約 500,000 人,但隨著疫苗向更年輕的年齡組推出,這一數字再次上升。現在每天平均第二劑接種超過 170,000 人,加速第二劑接種來因應Delta 變異株的出現。根據英國公共衛生部和劍橋大學的最新分析,目前估計疫苗已在英國預防了 720 萬例新冠肺炎感染和 27,000

為何打了COVID – 19 疫苗,還會確診?

■ 重症醫學專科醫師 黃軒 台灣新聞報導:南投一名44歲婦人,4月前往美國,完整接種兩劑輝瑞BNT疫苗,6月3日搭機返台,居家檢疫期間,確診新冠肺炎,幫忙送飯的丈夫,也因此染疫。太太的CT值是25.46,她的先生是17.97,按照實驗數據看起來,應該是他太太比較早遭受感染,然後傳染給他的先生???...記者問:「為何打了COVID-19疫苗,還會確診? 」我之前,也有寫過了,這叫疫苗的「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A.先說什麼才是叫「完整的接種疫苗」?你不只必需「打滿劑量」(Pfizer 、Moderna 、AZ)的第二劑,嬌生公司的疫苗(只打一劑),也 「得滿了14天」之後,才是叫「完整的接種疫苗」而不是有打針,就算是「完整的接種疫苗」~ 這是大部分人認知的落差...B.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COVID-19疫苗,就像是為我們的免疫系統的訓練營,使免疫細胞學會如何打敗真正的COVID-19病毒。接種足量的疫苗,可以保護我們變成重症,而避免死亡,但即使是最好的COVID-19疫苗,也不可能是100%,完美無瑕的保護您可以免感染。即使輝瑞(Pfizer)的疫苗,在其之前的以色列研究中,也表示:打完了輝瑞疫苗接種,你仍然會得到COVID-19感染,而如果和那些未施打疫苗的人比較,你的病毒量可能比較低而已!(太太的CT值是25.46,她的先生是17.97,按照實驗數據看起來,應該是他太太比較早遭受感染病毒或者是她太太病毒承戴量,經疫苗接種後,本來就不會太高)當完整注射疫苗滿劑量,又在COVID疫苗使用後≥14天,在呼吸道樣本中,檢測到COVID-19 RNA或病毒抗原 ,這就是「疫苗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的確診。(如這婦人,4月前往美國,「完整接種兩劑輝瑞BNT疫苗」,6月3日搭機返台,居家檢疫期間PCR採檢確診。)C.完成接種新冠狀疫苗後,再感染率今年5月3日,美國印度裔美國人傳染病專家拉金德拉·卡皮拉(Rajendra Kapila)完成了滿兩劑輝瑞mRNA疫苗後,前往印度照顧他生病的岳父,不幸感染COVID-19病毒去世。因為他本人是這種因為完成接種新冠狀疫苗後再感染,我們一般,稱這個叫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在美國,到6月初,超過1.35億位「完成接種疫苗」的人中,仍有3016名美國人感染了COVID-19,這一比例很小,只有 0.002 %。這3016名當中,有95%的人住院,而這些2854位住院的病患,有654人(23%),是無症狀感染者或非因COVID-19住院的。女性佔了49%、77%年齡都超過65歲。完全無症狀感染者有502位(17%),共有535位(18%)死,死亡者當中有88位死因和COVID-19無關或是無症狀感染者。D.為什麼會發生疫苗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COVID-19疫苗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是不斷的發生的,部分原因是剛剛提到的沒有完美(100%)的疫苗,部分原因是疫苗可因免疫系統缺陷,而未發揮訓練作用。請記住:疫苗實際上,模仿SARS-CoV-2病毒,以幫助您的身體學會抵抗真正的病毒。但在某些人中:「疫苗可能在其體內免疫系統中,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產生出,必要的抗體來抵抗感染 ,也可能其免疫系統,根本無法接受任何的訓練。」E.如何預防打了COVID-19疫苗再確診?有幾種方法,也許可考慮:(1)群體免疫機制我們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群體免疫(也稱為社區免疫)可預防突破感染風險。即使疫苗在某些人體內,不能充分保護,但在社區中其他感染疫苗的人也阻止了COVID-19的傳播。這種群體免疫完全可以直接針對已有疫苗注射者,提供間接保護,而且還可以為尚未感染疫苗的人群(兒童,嚴重過敏的人群等)提供了間接保護。別忘了,大多數科學家認為,也只有當大約70%~80%的人有接種了COVID-19疫苗後,才能實現群體免疫機制。(2)維持COVID-19防疫措施那麼在1.未獲得群體免疫之前,或2.你的身體才打完第一劑,未完成圓滿的接種疫苗之前,或3.即使我們身體已完全接種疫苗以上三情況,在至今仍然在Pandemic未解封之前,我們也都必須採用常規的防疫措施:戴上囗罩、勤洗手、保持安全距離(3)加速疫苗接種疫苗接種,不能慢慢來!COVID-19愈多時間存在,將會使病毒有時間突變種,會變得愈來愈多,會部分或完全繞過當前疫苗提供的保護作用,而成了全世界的變種株。當愈來愈多地方,發生廣泛感染時,提供了病毒機會,突變成不同變種的機會。加速完全疫苗接種,不只是保護我們身體受COVID-19侵害,而且也阻礙了COVID-19病毒發生突變的機會。專家的建議1.人們在獲得疫苗後,仍有可能傳播COVID-19病毒。2.疫苗的免疫力,在接種後至少12~14天後,才會開始奏效。3.他們補充說疫苗不能預防冠狀病毒感染。但有助於預防COVID-19病情的嚴重程度。4.專家建議接種疫苗的人,前後,仍要繼續戴口罩,洗手並保持適當的距離。因此專家呼籲,疫苗不是萬靈丹,接種完成後,仍然要落實個人衛生習慣。加強現有防疫措施、接種疫苗後延解禁,才是有效摧毁COVID-19病毒的傳播。(轉載自黃軒醫師臉書)

中藥防疫 「清冠一號」的正確用法

■ 藥師公會全聯會中藥發展委員會主委 黃世勳 政府與中醫藥界共同研發的「清冠一號」,衛生福利部已緊急核發臨時藥證,讓中醫藥在幫助全民抗疫多了一項利器。但「清冠一號濃縮中藥」屬中醫師處方藥,需在確診後經中醫師診斷病情,始能適當服用。由於處方中的中藥飲片不乏苦寒類藥材,民眾若自行不當或過度服用,恐降低自身免疫力,反而增加染疫之風險。中醫講求「以氣禦形」,是指提升人體氣血的充足,即能增強身體免疫力,所以適度服用人參、黨參、黃耆、紅棗等養生滋補藥材,有助於提高身體的防疫功能。但也需注意五加科人參與西藥抗凝血劑同時服用,可能產生嚴重「出血性」的風險。所以,當您在接受西藥治療,又同時服用中藥材保健時,請向您的(中)醫師或藥師諮詢相關訊息,以達最佳用藥效果,兼顧用藥安全。另外,「清冠一號」的處方組成藥材中,所使用的「板藍根」為「北板藍根」,其易與市場品常用藥材「南板藍根」混淆,一般藥方除非特別註明,否則「板藍根」藥材通常應以《本草綱目》所載板藍根(北板藍根)為入藥首選藥材。中藥、西藥都是藥,社區藥局藥師隨時為您的用藥安全把關。疫情期間,為了疏散就醫人潮、減少群聚,凡慢性處方箋領藥,建議就近尋求藥局協助,防疫所需物資包括口罩、酒精、保健中藥等,皆可向社區藥局藥師直接請教。(轉載自自由時報)

大陸科學家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病亡者體內有5336個蛋白質發生改變

[本報特約記者 徐珊 劉園園報導]本報記者從西湖大學得到消息,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特聘研究員郭天南帶領的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細胞》期刊線上發表最新研究論文,報告了新冠肺炎病亡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此項研究相當於他們將醫生在顯微鏡下看到的人體感染新冠病毒後細胞組織的變化放大了數萬倍,達到蛋白質分子層面,「看」清楚是哪些分子的改變導致人體器官的病變和衰竭。新冠逝者體內有5336個蛋白質分子發生改變大量臨床診療和研究顯示,新冠病人的肺部等器官產生了損傷。這些損傷背後的分子機制到底是什麼樣的?在這項研究中,郭天南團隊及其合作者收集了19例新冠肺炎病亡患者的肺、脾、肝、心臟、腎臟、甲狀腺和睾丸7種器官的組織樣本。在進行鏡下病理學檢查後,他們對這些器官進行了分子層面的研究,鑒定了11394個人源蛋白質分子,繪製出了新冠肺炎病亡患者的多器官蛋白分子全景圖。這是在全球範圍內第一次從蛋白質分子水準上,對新冠病毒感染人體後多個關鍵器官作出的回應進行詳細和系統的分析。「研究揭示,與非新冠患者的對照組織樣本比較,新冠肺炎病亡患者組織樣本中5336個蛋白質發生了改變。」郭天南表示。郭天南介紹,在人體7類器官組織中,脾臟紅髓裡未鑒定到明顯改變的蛋白,而肝臟裡改變的蛋白數量最多(1970個),這意味著新冠肺炎病亡患者肝臟受到的損傷可能比較大。對於說明新冠病毒進入人體的「罪魁禍首」ACE2蛋白(病毒受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研究團隊發現它的數量在新冠病人各類器官中與非新冠病人相比並無顯著差別。而說明病毒進入細胞相關的組織蛋白酶L(CTSL),在新冠病人肺部卻明顯增多。「這提示,CTSL可能是阻斷新冠病毒入侵的潛在治療靶點。」郭天南說。除了肺部,肝腎也出現纖維化先兆此後,研究團隊進一步對多種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形態與蛋白質組學進行系統比較研究,發現多個肺部蛋白出現改變,包括與病毒增殖相關、參與肺纖維化病理過程及降解病毒限制因數的蛋白。郭天南介紹,蛋白組學結果顯示,肺部和脾臟表現出以免疫檢查點蛋白的上調及T細胞富集蛋白的下調為分子特徵的適應性免疫反應抑制,且脾臟的T、B等淋巴細胞減少也印證了該分子特徵。「從臨床病理學來看,雖然只有肺部發生了實質性的纖維化病變,但蛋白組學結果顯示,在肝臟、腎臟等器官也觀察到組織纖維化的先兆。」郭天南分析,這提示,對已恢復健康的危重症新冠病人而言,需要對「多器官纖維化」這一可能出現的後遺症進行預防和採取提前干預。此次研究還找到了新冠肺炎病亡患者的睾丸組織中發生明顯改變的10個蛋白,它們的功能與膽固醇合成抑制、精子活性降低和Leydig細胞特異標記物減少緊密相關。其中Leydig細胞與男性雄性激素合成及分泌緊密相關,提示男性新冠患者的生育能力可能受到影響。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研究是基於新冠肺炎病亡患者的組織樣本,在輕症及重症患者中是否會出現同樣變化,以及這樣的變化是否可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12小時內出核酸結果 每天56萬單樣本檢測 北京抗疫背後的科技力量

[本報特約記者 陳旭 任超]從7天查不到檢測報告到6小時收到檢測報告,從手工填身份資訊到掃碼驗碼「一碼通」,從排隊一小時到排隊兩分鐘……這是許多北京居民在「應檢盡檢」「願檢盡檢」上感受到的切身變化。北京利用大資料、物聯網技術,構建「北京市核酸檢測信息統一平臺」,瞄準痛點、打通堵點,利用科技力量將疫情防控網織得更密。元旦假期期間,記者在北京市順義區雙豐街道香悅西區採樣點看到,兩名身穿防護服的工作人員手拿5G解碼終端,掃描試管和群眾的北京健康寶二維碼後,指引群眾去採樣室採樣,全程不超過10秒鐘。北京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檢疫檢測工作組副組長、市委党建辦專職副主任田濤說,針對手工填報慢、資料資訊混亂、資料統計不清等核酸檢測上暴露出的痛點難點問題,北京專門組織相關力量進行了研究和論證,2020年11月初提出了建設北京市核酸檢測資訊統一平臺,不到一個月就完成了線上系統開發。田濤介紹,為應對冬季疫情風險和常態化疫情防控,平臺設計時就考慮到要把「突發應急檢測」與「日常檢測」相結合,政務資料與醫療檢測資料相結合,資訊的準確性與資訊的安全性相結合。記者瞭解到,在科技力量加持下,北京市順義區用三天時間基本完成全域全員核酸篩查。截至目前,累計採樣180多萬人次。技術提供方北京聲智科技有限公司CTO馮大航介紹,平臺分為採樣端、機構端和管理端。採樣端利用5G解碼器,將北京健康寶個人資料與檢測試管綁定並統一編碼;機構端通過解碼技術和開放介面,相容醫院、檢測機構的不同系統,打通檢測機構資料介面;管理端通過即時上傳匯總資料,實現政府全鏈條數位化監管,有利於統一調度協調。北京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檢疫檢測工作組副組長、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張華介紹,該平臺目前已上線102家檢測機構,重點是60家承擔大規模核酸篩查任務的檢測機構,包括國家公共實驗室、市級檢測基地、區級檢測基地、協力廠商機構等,覆蓋北京市全部重點檢測機構,檢測能力可達每天單樣本56萬人次。大規模篩查的檢測結果在12小時內通過手機短信、北京健康寶主動發送給受檢者,重點地區人群6小時內即可收到檢測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