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縮影

中國大陸獲得消除瘧疾認證 世衛:了不起的壯舉

〔本報特約記者 張朋輝報導〕6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發佈新聞公報稱,中國正式獲得世衛組織消除瘧疾認證。公報說,中國瘧疾感染病例由1940年代的3000萬減少至零,是一項了不起的壯舉。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新聞公報中向中國消除瘧疾表示祝賀。譚德塞說:「中國的成功來之不易,這主要得益於中國數十年的持續精准防控。」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域主任葛西健表示:「中國為實現這一重要里程碑所作的不懈努力表明,強有力的政治承諾、加強國家衛生系統,可以戰勝瘧疾這一大公共衛生挑戰。中國的成就使西太平洋地區朝消除瘧疾的目標更近了一步。」根據世衛組織的標準,一個國家或地區連續3年沒有本土瘧疾病例,並建立有效的瘧疾快速檢測、監控系統,制定瘧疾防控方案,才能獲得消除瘧疾認證。中國自2017年以來已連續4年無本地原發感染瘧疾病例報告,並於去年正式向世衛組織申請國家消除瘧疾認證。世衛組織還在新聞公報中詳細介紹了中國消除瘧疾的做法和經驗。中國科學家從中草藥中發現並提取了青蒿素,青蒿素聯合療法是當前最有效的抗瘧藥物。屠呦呦因此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中國也是最早廣泛使用藥浸蚊帳預防瘧疾的國家之一。此外,中國建立了全國瘧疾等傳染病網路報告系統和瘧疾實驗室檢測網路,完善了瘧疾媒介監測和瘧原蟲抗藥性監測體系,制定了「線索追蹤、清點拔源」的工作策略,探索總結出瘧疾報告、調查和處置的「1-3-7」工作模及邊境地區的「3+1防線」。「1-3-7」工作模式,即1天內進行病例報告,3天內完成病例覆核和流調,7天內開展疫點調查和處置,這一模式已經成為全球消除瘧疾工作模式,正式寫入世衛組織的技術檔向全球推廣應用。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瘧疾規劃主任佩德羅·阿隆索高度評價中國消除瘧疾的成就和經驗。他說:「幾十年來,中國一直在不懈探索,取得實效,並對全球抗擊瘧疾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探索與創新加快了消除瘧疾的步伐。」據世衛組織的資料,2019年,全球瘧疾病例約為2.29億例,死亡病例40.9萬例。其中,世衛組織非洲區域瘧疾病例和死亡病例約占全球的90%以上。

各國疫情升級 圍堵Delta病毒

(圖/翻攝自Pixabay圖庫) 〔本報綜合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最早在印度現蹤的Delta變種病毒株,因傳播力增強且至少已擴散超過92個國家,成為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流病毒株,全球多國繃緊神經全力備戰,防堵疫情。Delta變種病毒株來勢洶洶,各國因應疫情新變化祭出多項政策。英國因變種病毒感染率急遽上升,延後解封時間;孟加拉宣布全國封鎖一周,非必要的公私立機關一律停業;泰國限制商場營運維持一個月;疫情居高不下的馬來西亞更宣布,實施中的全國封鎖令將持續維持,尚未確定結束之日。而葡萄牙政府表示,Delta已成該國主要病毒株,德國專家也預估Delta即將在秋天成為德國主要病毒株。專家指出,Delta變種病毒傳染力更強,須八成以上人口接種才能有效控制疫情擴散。而繼Delta變種病毒株後,又出現傳染力更強的Delta Plus,於今年4月在印度偵測到首例,截至目前為止,Delta Plus已在12國出現,累計200個確診病例。印度衛生部表示,研究指出Delta Plus的傳染力更強,也容易影響肺部細胞,可能降低單株抗體療法的有效程度;英國萊斯特大學呼吸科學教授則警告,變種會讓病毒株產生「顯著的疫苗逃逸特性」。

大陸能源發展「核動力」強勁

中俄核能合作專案——田灣核電站和徐大堡核電站開工 ■本報特約記者 高暘可 馬湧泉 5月19日下午,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的田灣核電站7、8號機組和遼寧省葫蘆島市的徐大堡核電站3、4號機組正式開工。業內人士表示,此次核電項目開工對於改善地方能源結構,優化能源佈局,保證電網安全及能源供應安全,促進地方高品質發展意義重大。同時,將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做出重要貢獻,並為進一步深化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提供強勁動力。中俄能源合作的又一碩果「田灣、徐大堡4台核電機組如期開工建設,體現了中俄在高端裝備製造和科技創新領域合作的高水準,在中俄核能合作的歷史進程中具有標誌性意義。」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指出。「核能合作是中俄傳統優先合作領域,也是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章建華表示,中俄核電大項目合作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田灣核電站1至4號機組都是中俄能源合作成果。核能合作是中俄能源合作的一個縮影。2020年,中俄雙方克服疫情影響,實現了能源貿易大幅增長。「從能源全品種來看,俄羅斯繼續居我國第一大能源交易夥伴。中俄兩國在重大專案合作、工程服務合作、技術標準合作以及能源產業金融一體化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積極成效。」章建華說,事實證明,中俄能源合作經得起考驗,富有韌性和潛力。章建華對中俄能源的合作前景充滿信心。今年是《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20周年。中國上合組織研究中心秘書長鄧浩說,此次合作專案的開工有利於進一步促進中俄雙方的經貿合作,增強雙方貿易互補性,夯實雙方關係的物質基礎。推動我國核能事業發展「中俄核能合作是全球核電發展低潮中的一抹亮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洪濤表示,從產業方面看,該項目的落地為保持中國核電建造產業鏈提供了穩定性,也有利於提振全球核能國際合作的信心。洪濤表示,一次批量新建4台核電機組,從全球看也是單位時間內最大規模、投資密度很高的專案,這也證明中國是全球核電最大的潛在市場。在當前國際形勢下,中國在探索和開啟新的核能國際合作形式。中俄此次核能合作,就是新形勢下的新實踐。專家認為,核電可實現長期穩定、安全可靠的大規模能源供給。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新建先進核電,可以增加電力需求高負荷地區的低碳電力供應,緩解周邊地區的清潔供電壓力。同時,核電具有科技含量高、投資規模大、生態效益好、產業帶動和經濟拉動作用強等顯著優勢。核電產業鏈條較長,核電建設與運行對多個關聯產業形成了直接和間接拉動,在促進地方和區域經濟增長、拉動裝備製造業與服務業發展、創造就業等方面貢獻明顯。以徐大堡核電項目為例,專案對遼寧裝備製造產業鏈貢獻將超過400億元;僅專案2台機組建設期間,將創造數萬個就業崗位;2台機組投運後,將為東北振興戰略深入推進和遼寧省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能源低碳轉型邁出的一大步4台機組建成投產後,年發電量將達到376億千瓦時,相當於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068萬噸。「核能具有清潔高效的特點,將為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有力支撐。雙方共謀能源綠色發展,充分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有力擔當。合力推動全球綠色低碳轉型,中俄核能合作前景廣闊。」章建華說。為做好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工作,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專家表示,中國已經明確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4台機組開工也表明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堅定綠色發展的決心,並且在一步步朝著降碳的目標邁進,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中國貢獻。在鄧浩看來,核能是一種清潔能源,中俄加強核能合作表明了雙方對世界氣候變化問題上立場的一致性,這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注入了新的動力、新的信心和新的希望。 Previous Next

透析G7峰會後公報看 台灣地位與「一中原則」的關係

■ 國際關係學者 澳洲執業律師 吳鈺蓉 本月6日G7在倫敦開會,特別是在針對疫情後世界局勢所作的重要會議,一如往常在會後的公報受多方的重視。但對於近日反中的情緒中,反對中國的批判輕輕的帶過,特別的是在此次公報中,特別提到「台灣」。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指出: 「這是對中國進行沒有依據的指責,公然插手中國內部事務,搞開歷史倒車的集團政治,這是對中國主權的粗暴干涉,是對國際關係準則的肆意破壞,違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予以強烈逼平反擊。在此筆者對這個公報所揭露的G7成員國對中國的評論與台灣的關係做出以下的評論:一、堅持「一中」政策無疑台灣許多媒體大肆報導法國參議院以304票對0票一致通過「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工作」決議案,但是其真實所謂的「國際組織工作」卻只是一些「非國與國關係」的會議。以世界衛生組織WHO為例,G7外長公報,支持台灣「參與」論壇,並非是支持重返WHO。因WHO是聯合國下的組織,非聯合國成員,是無法加入的。依現況台灣是無法取得超過成員國一半已是國家的支持。因此,G7組織對「一個中國」的堅持是不會因為要抵制中國而動搖的。雖然本次台灣在G7會一取得了成員國的重視,算是一個突破,可是這個突破點並非代表G7成員國要承認台灣,而只是對台灣此次抗疫很成功,希望台灣能參加如WHA大會或論壇級別的會議分享抗疫成果或只是觀察員身分,而非會員國。以往台灣自2009年起已有多次應邀以「觀察員身分」派遣專家學者參與WHA大會。二、中國問題非G7認定及最重視的問題G7峰會前美國對歐盟強烈推銷「冷戰」,但歐盟卻興趣缺缺,所以為避免中美貿易戰爭所引發的「冷戰」,影響G7會議,美國選擇退讓,不再堅持中國問題。所以公報中對中國問題僅排在第六位,遠遠落在俄羅斯、烏克蘭之後。歐盟國家重視的問題是俄羅斯在與烏克蘭邊界駐軍,以及對歐盟國家的威脅。而非中國問題。三、大多數歐盟成員不認同美國的立場原美國希望G7將中國問題列為第一,但G7 是一個多邊會談,基本上是以共識性為主,也具備少數服從多數的妥協性,特別是主辦國的意見對會後公報也是以其意見為主做出初步版本,再加上各成員國的意見。本次G7的成員國歐洲佔多數,自然以其所關心的議題為重點,中國問題也就被排擠。雖然公報中有提到人權問題,但美方主張的種族滅絕的問題卻受到強烈排斥而隻字未提。反以作為支持開放社會和在透明和可預測的國際規則和標準體系內進行自由和公平貿易的國家,對破壞這種自由和公平的經濟制度的做法,包括貿易、投資和發展融資的做法一致關注。將共同努力,在任意、脅迫性的經濟政策和做法面前增強全球經濟的復原力。敦促中國承擔和履行與其全球經濟作用相稱的義務和責任來替代,大大打臉美國。四、歐盟以自身利益為優先不得罪中國G7的成員國,多半與中國有很大的貿易份額,雖對中國的貿易政策有微詞,但還是以自身利益為優先不得罪中國。故號召中國外圍的盟國共同為支撐全球經濟的既有的國際秩序背書,此次除了G7成員國外,還邀請了澳洲、印度、南韓出席,這個舉動絕非偶然,而上述國家都是支持這個秩序的。但觀美國的立場,真的是要圍堵或打壓中國嗎? 那倒未必,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明確指出: 美國真正想做的是維護「有規則的國際秩序」。以往美國投入人力、物力、時間來建構此一秩序。 但這個秩序卻是以「美國優先」或者說是「美國利益優先」的基礎來建立此一秩序。與其說是大家都受惠,倒不如說美國受惠最多,但其他歐盟國家卻不全盤接受,特別是德國,因此,美國拉攏歐盟,卻足足踢了一個大鐵板。在此,美國一在強調「有規則的國際秩序」但到底是什麼樣的規則? 有規則的秩序又是什麼秩序?  美國強調規則是以聯合國的條約為主,輔以二戰後所訂立的一些國際條約或國際組織,而秩序就是由這些條約和組織所加構而成的國際秩序。但我們仔細的觀察,這些普世價值似乎無法動搖,但掀開其理想與道德的外衣,說穿了,就是以美國所認定及安排的國際秩序。此一秩序讓美國成為獨霸世界的藉口與工具,在一切順利時,自然成為王道,順美者昌,逆美者亡,但時變境遷,內政遇到困難時,美國的神話破滅時,美國所定下的規則跟秩序也會接受挑戰,此時,再向國際推銷美國的規則跟秩序,想要別人接受你的理念,這就很困難了。五、美國藉G7組織拉幫結派企圖對抗中國一帶一路政策在G7公報發布前,華府已是先發了一份提議,希望能建立以G7成員國與其他相關國家組成一個磋商機制,用來抵制中國以龐大經濟實力向外擴張時,能共同擬出因應對策應對。英國也提出英美領軍的陣營應該設立常態性反擊機制。美方在G7會議中提出了一個跨國的大型基礎建設工程計畫構想來反制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防堵北京在非洲的影響力持續擴大。在G7峰會3天後所例行發布的公報中,本次由英國所草擬的共同聲明經協商後對外發布,此聲明內容包含外交安全、社會開放及永續重建等三大領域,其中外交與安全方面以俄羅斯與烏克蘭的邊界問題排在第一順位,而關於中國的內容則排在第六項。雖然公報中所提到的印太、南海、台海、北韓的內容都與中國有關,但整篇公報的內容都離不開一個主題,就是「有規則的國際秩序」。拜登團隊不斷高舉著「有規則的國際秩序」,在《外交政策》期刊最近所刊出的一篇由史蒂芬華特所著的文章中明白指出,中國在現今國際舞台上,頻頻對美國擺出抗衡的姿態,並非美國所指控的要破壞或摧毀秩序,而是要重建有利於中國的規則與秩序,中美霸權角力真正要爭的是形塑國際政治運行軌道的主導權。美國強調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而北京主張以「不干涉他國內政」為最高指導原則,但誰能最後一統江湖,應直接對應到彼此的經濟實力,軍事力量、科技力與近兩年來的防疫抗疫成效以及各項實力的總和有著直接連動的關係。

IBM發表首創2奈米技術 工研院:難動搖台積電地位

(圖/翻攝自Pixabay圖庫) 〔本報綜合報導〕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發表號稱全球首創的2奈米晶片製造技術,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總監楊瑞臨表示,這可能使台積電的競爭壓力增加,不過晶圓代工霸主的地位應不會動搖。楊瑞臨表示,IBM這次發表的2奈米晶片製造技術是採用全新的環繞閘極(GAA)架構,隨著IBM成功驗證GAA架構的可行性,三星與台積電可能加速發展GAA架構,料將帶動生態系廠商加速發展,進而推動GAA架構的量產與商品化,對半導體產業是一件大事。楊瑞臨指出,這可能使台積電競爭壓力增加,不過,台積電擁有多元客戶,將有助縮短學習曲線、快速提升良率及降低成本,且其堅持不與客戶競爭是長久以來贏得客戶信任的關鍵,晶圓代工霸主地位應不會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