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共赴「烏鎮之約」 精彩亮點提前看

〔本報綜合報導〕2022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將於11月9日至11日舉行。大會主題是「共建網路世界 共創數位未來——攜手構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本次烏鎮峰會是世界互聯網大會國際組織成立後的首屆年會,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一組數字,提前來看本次大會都有哪些精彩亮點——近2000位代表:大會邀請來自12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各國政府、國際組織、行業機構、中外互聯網企業、高校智庫的近2000位代表,共同圍繞大會主題展開交流,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建設獻智獻策;20個分論壇:圍繞大會主題,聚焦合作與發展、技術與產業、人文與社會、治理與安全四大板塊,設置「全球發展倡議數字合作論壇」「疫情下的數位社會」「數位基礎建設:互聯互通與創新發展」「資料治理」等論壇,有針對性地開展互動交流、增進共識;六屆:「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發佈活動」自2016年起,至今已持續舉辦了六屆,今年將持續聚焦全球互聯網前沿技術與應用發展,更加關注互聯網基礎理論創新和技術應用創新,具有前沿領域涵蓋廣泛、全球各方積極參與、持續聚焦全球領域等特點;12項精品實踐案例:今年,烏鎮峰會將繼續以「攜手構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全景式展現全球各方在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網上文化交流、數位經濟創新發展、網路安全保障和網路空間國際治理五大領域中形成的實踐案例,講述網路空間國際交流合作的生動故事,烏鎮峰會期間,現場將發佈展示12項理念契合度高、國際影響力大、社會價值突出、展現形式豐富的精品案例;365天不落幕:2022年「互聯網之光」博覽會突出線下線上同步展示,聚焦數位共富、數位雙碳、產業數位化(工業互聯網)、數位出行、數位健康、網路空間治理等主題,精選270餘家中外企業在博覽會會場和線上平台進行展示,打造365天不落幕的「互聯網之光展廳」;7大專題賽:「直通烏鎮」全球互聯網大賽作為世界互聯網大會重要板塊之一,是一個聚焦數字經濟,貫穿全年的國際性賽事。2022年,大賽設置數位醫療、數位「雙碳」、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網聯汽車、網路安全、數位共富7大專題賽,探索互聯網發展的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在全球範圍內高品質推動互聯網產業精准對接,為全球互聯網共治共榮和數字經濟蓬勃發展貢獻大會力量;據悉,2022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作為世界互聯網大會國際組織成立後的首屆年會,將與國際各方積極搭建全球互聯網高端對話平台,為深入開展互聯網國際合作架設一座共治、共贏、共用的「高速互通立交橋」,探索在網路空間創造更多利益契合點、合作增長點、共贏新亮點。

中外專家在第88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上熱議 未來中國將進一步擴大開放

〔本報特約記者 嚴瑜報導〕近日,以「把握機遇挑戰的中國與世界」為主題的第88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在海南海口舉行。來自中國大陸相關部委、高校、科研機構以及17個省、市、特別行政區的嘉賓,來自美國、英國、日本、挪威、新加坡、馬來西亞等13個國家和世界貿易組織、國際勞工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中日韓合作秘書處、中國—東盟中心等5個國際組織的專家學者,共計500餘人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參加本次國際論壇。論壇為期兩天,設置了「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及對世界的影響」「高水準開放的中國與世界」兩次全體討論,並設置了「高水準開放與高品質發展」「結構轉型與結構性改革」兩個平行論壇,國內外學者圍繞相關議題展開深入討論。中國擴大開放,將給世界帶來更多機遇。來自各國的專家學者及商會代表對中國充滿期待。

台灣大學生尋訪「浙東唐詩之路」 沉浸式感受千古絕唱

〔本報特約記者 項菁 周健報導〕「『萬仞得名雲瀑布,遠看如織掛天台』,這句詩描寫得真形象!」遠望「中華第一高瀑」天台山大瀑布,台灣大學生陳柏翔讚歎道。11月4日至6日,在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舉行的2022「浙裡尋夢·遇見詩路」台灣大學生唐詩尋跡體驗營活動上,就讀於該省11所高校的60餘名台灣大學生追尋古人足跡,沉浸式感受山水之美、唐詩之美。「浙東唐詩之路」貫穿浙江杭州、紹興、台州等地,450多位唐代詩人行旅所至,留下1500多首唐詩,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奇景。天台是「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據統計,《全唐詩》中有400多首唐詩提及「天台」或「天台山」。獨特的山水風光讓無數文人墨客流連忘返,也讓台灣青年學子「沉醉」於此。天台山大瀑布落差325米,層層疊疊、氣勢磅礴,是唐代詩人創作的熱門「打卡點」。陳柏翔第一次到訪此地,在導遊的講解下,他深刻瞭解了「浙東唐詩之路」的前世今生。在他看來,這不但是一條美麗山水之路,更是一條文化之路。連日來,台灣大學生們還前往「千年古刹」國清寺,尋覓「十里松門國清路,飯猿台上菩提樹」的古跡;遊覽張思村,欣賞「夜涵星斗分乾象,映日雲霓作畫圖」的美景;探訪唐代「詩僧」寒山子隱居地,體驗「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的意境……不僅零距離感受「浙東唐詩之路」奇觀,台灣大學生們還沉浸式參與或收看文藝演出,在光影藝術中體味中華文化之美。在「中華和合情 兩岸一家親」兩岸青年交流演出現場,獨立音樂製作人、台灣青年王念窶演繹了原創說唱歌曲——《天台吟》。他受訪時說,該歌曲將唐詩、和合文化等眾多天台元素融入其中,「好山好水好文化,希望參加此次體驗營的台灣大學生們也能愛上天台這座城市」。「這是一次文化交流之旅,讓我充分感受到了唐詩的魅力。」台灣大學生王楚葳受訪時說,天台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以後會推薦朋友們來這裡旅遊」。天台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陳東升受訪時表示,青年是深化兩岸交流融合發展的生力軍,希望台灣大學生們能共尋唐詩路,共品唐詩味。 

第十五屆海峽兩岸科普論壇在瓊開幕

〔本報特約記者 王曉斌報導〕第十五屆海峽兩岸科普論壇3日在海口開幕。論壇設置主旨報告、圓桌對話、平行分論壇、參觀調研科普教育基地等活動。兩岸科普界、科普創作界、科普傳媒界的專家學者和科普愛好者以線下+線上方式,共同探討科普相關議題,共用科普研究成果。論壇首次走進海南自由貿易港,邀請到兩岸專家學者和嘉賓近200人參會,徵集論文200餘篇。海南省已提出力爭完成「2025年全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5%」目標,為兩岸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提供了廣闊的合作空間。科普論壇是兩岸科普界攜手提升中華民族科學素養,助力兩岸創新發展、融合發展的重要平台。海峽兩岸同根同族同文,從文化交流到科技界、科普界交流,兩岸之間的交流連綿不斷。中國科普研究所原副所長、研究員王玉平指出,在科普產業發展、科普組織體制建設方面,兩岸各有所長,「如果這兩者進行有機結合,可能對中華民族整個科普產業、科學素質的提高大有裨益。」台灣大學博士、廈門大學國家級人才特聘教授、海南大學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高樹基建議,在科普形式上,海南可建設「科技農場」,即將先進實驗室搬到農場裡,搬進地方社區裡,讓科技能夠直接對民眾展示。此外,類似的科普基地還可以邀請青少年前來交流參觀,既是激勵年輕人投身科學事業,也有助於兩岸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的交流融合。據瞭解,海峽兩岸科普論壇發起創辦於2008年。

第七屆川台農業合作論壇在蓉舉行 台胞聚焦大陸鄉村機遇

〔本報特約記者 王鵬報導〕第七屆川台農業合作論壇4日在成都舉行。四川、重慶、湖南等省市台灣農民創業園和台資農業企業負責人,兩岸農業領域專家學者等近150人參加論壇。2014年至新冠疫情暴發前,川台農業合作論壇每年在四川和台灣輪流舉辦,已成為兩地農業交流的品牌活動和促進兩地農業合作的重要載體。本屆論壇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首次舉行,「台資農企如何融入和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成為熱門話題。當日,四川台資農業企業委員會副主委胡淑美向在川台農台企發出投身鄉村振興的倡議,希望大家將台灣農業「小而精」「專而強」的特色與四川的地大物博和廣闊市場充分結合,推廣台灣農業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助力地方塑造農產品品牌和構建特色農業產業。川台農業合作鄉村振興台灣智庫專家徐進發近年來紮根四川培養鄉村建設人才,致力於通過培訓將台灣鄉村工作經驗分享給當地業者。他認為,只有建立起新農人培訓體系,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來做,才能更好地將台灣經驗與四川結合,幫助各地打造獨具特色的休閒農業。在大涼山與父親一起種植油橄欖的台灣青年林書任說,許多台商台企紮根四川後,往往聚焦於成都平原及周邊區域,而忽略了偏遠地區。他建議台商台企多考察偏遠地區,另闢蹊徑,也將事業發展與帶動當地農民致富相結合。論壇上,在川台資農業企業與村集體經濟組織、台資家庭農場與川內家庭農場舉行了簽約儀式。在成都經營了多年家庭農場的胡淑美表示,兩岸家庭農場的合作同樣充滿機會,「今年大陸教育部門提出中小學生要學種菜,農業教育的普及正是一個機遇。」四川省台辦主任羅治平表示,台灣精緻農業具有科技含量較高的優勢,台資農業企業要在科學育種、示範種植、病蟲害防治、產業鏈發展、品牌建設等方面不斷精進,將高水準的農業科技、現代化的物質裝備和管理理念,轉化為促進川台農業合作提質增效的新動能。記者瞭解到,目前四川有國家級「台灣農民創業園」2個、省級「川台鄉村振興合作試驗園」1個、省級「川台農業合作示範基地」30個,在川累計註冊台資農業企業超300個,投資總額近150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