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別報導
(圖/翻攝自Pixabay圖庫)

全球暖化問題不容忽視,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2月28日發布最新氣候變遷報告,聚焦極端氣候下人類如何因應。報告指出,氣候變遷衝擊全球的速度高於原先預期,但人類尚未做好準備,且各國未能抑制導致地球暖化的碳排放量仍持續升高。

根據IPCC報告指出,無論哪種排放情境,全球地表將持續增溫至少到本世紀中,若無法在未來幾十年內大幅減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全球暖化幅度在21世紀內將超過攝氏1.5℃或2.0℃,造成極端氣候比例增加。全球近半數人口已難以抵禦日益危險的氣候衝擊,各國政府需大幅抑制碳排放,以預防全球暖化失控。

此外,報告也針對氣候變化對全球半數以上人口所居住的城市的影響、風險和適應進行了詳細評估,城市的能源和運輸系統受熱浪、風暴、乾旱和洪水劇烈衝擊下,也由於人口與資源集中成為風險熱點。日益增長的城市化和氣候變化會帶來複合的風險,尤其是對那些本身增長規劃不善、貧困和失業率居高以及缺乏基本服務的城市。

針對聯合國報告,科技部也發布研究顯示,暖化下的升溫將衝擊台灣農林漁業,水稻將明顯減產,漁產養殖也會受暖化影響,至於如高山灌叢與鐵冷杉森林、對夏季升溫敏感的高山森林植群,預測適合生存的面積將在世紀末減少一半。

此外,暖化將造成台灣極端降雨強度增加、侵台颱風機率降低與降雨型態改變,進而造成旱澇災害頻率與強度增加。集水區的河川流量豐枯差異變大,在春季(2至4月)可能增加枯旱風險;暖化後颱風強度增加,將造成沿岸風浪及暴潮衝擊。在升溫2℃與4℃情境下,台灣周邊海域海平面可能分別上升0.5及1.2公尺,將導致西南沿海地勢較低窪地區出現淹水。

在公衛與健康方面,埃及斑蚊分布將因暖化向北部延伸,分布範圍也擴增,導致登革熱發生風險增加;冬季空氣品質不良日數也將因暖化而增加。

國家災害防救中心指出,氣候變遷是全球問題,包含金融、關稅、企業也會有更直接的反應;風險是全面性的,很難只針對特定族群,如過去只擔心寒流低溫,但未來若是愈來愈多溫差大的情況,不用降到10度以下,對心血管疾病患者就很嚴重。

以2015年蘇迪勒颱風造成濁水事件為例,「降雨太多反而導致大台北停水」,影響人數更廣;而過去颱風來之前是將水庫的水放掉以便防洪,但受氣候變遷影響,不知道這場颱風過後會不會再有颱風,如果完全沒有,台灣的水資源需求就不見得能滿足。

災防中心表示,雖然台灣過去面對複合型災害已經有經驗,但擔心未來是否會超過既有的經驗,這需要有更多科學數據去支持。這幾年颱風到日本引發的災害很多來自於安養院,高齡化社會之後,加上氣候變遷,未來短延時強降雨的程度會增加,雨來得非常快,要跑的時間就不夠;如果災害預警時間、資訊沒辦法讓受災者第一時間反應,對高齡化社會是很嚴重的影響。

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李明旭說,這兩年大家都在談能源轉型,包含沿海漁電共生設光電板、離岸風電設風機等,大約都是20年壽命,但在氣候變遷下這些場域是否會被水淹掉,可能會是另一種脆弱的問題。

「調適就是系統性的問題」,李明旭強調,訂定氣候調適與韌性策略需要政治承諾、政策工具、組織框架、氣候知識、財務資源等,因此在推動上「夥伴關係」尤為重要,不只政府,利害關係人、公民科學家、媒體、投資者,以及婦女、青年、原民等團體都要融合納入,沒有人是局外人。

氣候變遷不再是揣測與推估,而是不可迴避的事實,台灣本來就是災害高風險區域,可預見未來水災、旱災都會更加嚴重。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副教授石婉瑜指出,調適策略的擬定有賴長期的監測數據與評估,錯誤或不適當的調適會讓災害轉移到其他空間,反而影響弱勢族群,氣候正義也難以實現。

台灣永續環境工程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表示,越來越多的人口集中在百萬級都市,成為氣候風險下最脆弱的地方;但城市卻也是減緩氣候暖化的關鍵,永續城市必須先做到溫室氣體排放減量,能源供應是否加速轉換到綠能、綠色運輸和綠色建築是否有完整規劃,這些都是未來的重點工作。

賈新興表示,暖化已不可逆,氣候調適要求各方面的轉型,而綠色轉型有非常大的陣痛期,零碳未來需要耗費相當大的經濟成本,下一期的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應有足夠的政治宣示,否則台灣現在做的努力遠遠不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