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議員候選人 林宜蓁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接受CNN 專訪時強調「中國永遠無法奪下台灣的經濟、佔為己有,因為台灣的經濟,是建立在信任、開放的全球合作之上的。」當科技業的血汗勞工,爆肝換得護國神山的國安屏障,卻傳來《科學人》雜誌不堪虧損,面臨年底即將停刊的窘境,這暴露了我國基礎科學教育的危機,也是科技產業人才競爭力的長線隱憂。

科學人是全球權威性的科普雜誌,筆者畢業於台師大生物科學系,109年度教師檢定考試,引用科學人雜誌作為題幹,討論寶可夢和演化的關係。由此可見其對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和影響力。

科普雜誌替非科學專業人士,就資訊來源把關,將晦澀難懂的科學知識,轉譯成大眾皆能理解的科普常識,這是科普雜誌編輯的專業,政府在面對疫情時,時常要進行假訊息的澄清,與其疲於應付層出不窮的假訊息,不如讓每個民眾都能具有科學素養,具備判斷真假科學的能力。

台灣傳統升學主義教育重考試解題、欠缺基礎的科學興趣和素養,是教育改革首要改善的弊病。

台灣教改先驅黃武雄,曾提出「經驗知識」和「套裝知識」的差異,學校老師普遍有趕課壓力,因此須以套裝知識的方式,在未經以「經驗」為中心的方式,以背誦和筆試的方式將知識硬塞給學生,而「經驗知識」則是從兒童實際生活經驗中出發,從生活經驗中學習。

科學即是經驗知識的體現,透過實證研究得來,經過反覆驗證得來的知識結論。科學革命帶領歐洲走出黑暗時期,結合工業革命,讓全人類進入嶄新的科技時代,因此科學教育是各國的教育重點。

台灣教改提倡108課綱「素養」導向教育,然而在整體社會經濟,乃至就業市場,仍普遍依賴「文憑」作為進入勞動市場的方式,文憑獲取方式的最佳途徑,就是以最快的方式吸收並產出套裝知識,獲取大考高分。

教改精神在於打破套裝知識的惡性循環,素養導向精神在於讓孩子擁有跨領域能力,用於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全世界各大媒體皆引用科學人之實證數據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通才,科學家長年累積的科學研究結晶,科普編輯一邊吸收科學家的實驗結果,一邊將晦澀難懂的實驗結果轉換成常人能懂的語言。這就是符合108課綱素養導向精神的能力。

基礎科學教育作為培養台灣科技人才的沃土,更是保障護國神山根基紮實的基礎,科學人雜誌面臨停刊,意味著台灣社會不重視科普教育,若是只求蠅頭小利,而不重視長遠的基礎科學教育,護國神山未來是否能繼續屹立不搖將岌岌可危。企業普遍缺乏人才,而培養科技人才更非一朝一夕可成,若無具科學素養的人才為台灣科技業帶來源頭活水,護國神山也將失去立足之地。

(轉載自林宜蓁臉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