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萬安拋出倒閣主張 藍營內鬥下的2028佈局浮現

針對國民黨近期所主導之罷免綠委行動,因傳出「死亡連署」與「幽靈連署」等爭議,相關人士遭檢調約談,引發國民黨高層強烈反彈。17日晚間,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號召黨公職集結台北地檢署前抗議,控訴執政黨濫用司法權力,藉由檢警系統對在野黨發動政治追殺。台北市長蔣萬安亦親自到場聲援,並罕見地公開主張應推動立法院「倒閣案」,對賴清德進行不信任投票。

此番言論一出,政壇譁然。資深媒體人陳嘉宏隨即發表評論指出,蔣萬安此舉,儘管未必意在當下達成倒閣實質目標,但其背後的政治算計已昭然若揭,無非是為2028年大選提早卡位。

拋倒閣論蔣萬安明確定位

蔣萬安17日晚間發言強調,他長期支持司法獨立,但目前司法早已淪為執政黨打擊異己的工具,當正義不再,社會各界應勇敢站出來。他呼籲賴清德政府即刻停止濫權行為,並提出具體主張:「立法院應該推動倒閣案,如果賴清德選擇解散國會,那麼就讓人民透過改選表達對執政黨的不信任。」

對於一位現任六都市長,主動介入中央國會運作議題實屬罕見。此舉不僅撼動藍營原有佈局,也對民進黨形成政策與輿論雙重壓力。

政治盤算:五點背後的戰略邏輯

陳嘉宏分析指出,蔣萬安的倒閣論並非一時激情,而是深思熟慮的政治佈局,其戰略分為五個層次:

一、當前爭議牽涉的是立法院個別委員,不屬於地方行政體系範疇,對蔣萬安個人政治責任影響有限,適合藉議題轉進。

二、國民黨所主導的罷免行動若最終失敗,將反受其害,藍營內部勢將出現領導正當性的動搖。

三、蔣若能提前主張倒閣,並於罷免受挫後以「早知如此」的姿態出面,將有助於強化其「遠見型領導」形象,與現任黨中央劃清界線。

四、藉此動作進一步宣示其對2028大選的企圖心,並與同樣具潛在參選意願的台中市長盧秀燕形成對比,有助爭奪藍營領導權。

五、即便倒閣未能成局,蔣萬安亦成功塑造一位具行動力與對抗性格的反對派領袖形象,擺脫過往「溫吞市長」的標籤。

倒閣路徑與法律程序

根據《中華民國憲法》第57條規定,立法院對行政院有不信任案提案與表決之權。倒閣案若通過,可選擇任命新閣揆或解散立法院進行改選。蔣萬安此次呼籲的實質目標,未必真在推倒現任內閣,而是將政治焦點轉向賴政府是否願意賭上一場國會改選。

不過,民進黨目前雖非國會多數,然立法院倒閣需過半立委支持。即使國民黨與民眾黨聯手,亦難跨越門檻。因而各界分析普遍認為倒閣不易成案,但其政治操作效果已達成。

黨內權力結構醞釀變化

國民黨內部近月因罷免案操作頻頻失準,黨主席朱立倫聲望下滑已成共識。一旦罷免行動失敗,黨中央恐將面臨權力重組壓力。此時,蔣萬安主動建構「反朱立倫」但又不明言批判的領導形象,實屬搶佔未來話語權的重要一招。

與此同時,盧秀燕近日亦未明確表態支持罷免或倒閣,顯示其採取低調穩健路線。然此與蔣萬安高調出擊形成鮮明對比,未來在黨內路線與人選角力中,恐進一步加劇矛盾。

結語:倒閣是否發生已非關鍵

政治觀察人士指出,倒閣是否成案已非此波行動核心,關鍵在於誰能在政局混亂中穩住基本盤,並展現強勢領導。蔣萬安此次動作不僅震撼國民黨內部,更讓2028選舉提前開打。未來幾月,罷免結果與藍營權力重分將成觀察重點,而蔣萬安能否從中脫穎而出,將牽動在野陣營下一輪的整體佈局。

柯文哲京華城案再掀波 「第二個余文」成攻防焦點

台北地方法院今(18)日開庭審理「京華城土地變更案」及「民眾黨政治獻金案」,前台北市長柯文哲與前市府都發局副局長彭振聲等人涉案。庭訊過程中,律師團與檢察官就責任歸屬及偵訊方式爆發激烈攻防。最引發關注者,是檢方引用柯文哲2014年參選時高喊「不會再出現余文」的言論,反控柯卸責;而柯陣營則反駁檢方以「第二個余文」相逼,屬不正訊問,涉嫌引導被告認罪。

本案檢方指控,柯文哲任內台北市政府核准京華城土地變更案,使地主獲利上百億元,過程中涉嫌違反圖利等相關法令。同時,檢方也針對民眾黨在2022年選舉期間的政治獻金來源進行調查,懷疑其中部分與京華城案存在交換利益關係。

開庭時,柯文哲律師團重申,市府相關決策經過專業程序與內部會議審查,柯並未涉入具體行政處分,更無收受不法金流。律師團進一步指出,彭振聲之所以在檢調偵訊中承認圖利,是因檢察官以「你就是圖利,你可能會是第二個李述德、第二個余文」不斷施壓,屬於情緒性誘導,並非自願供述。

檢方對此強烈反駁,公訴主任檢察官林俊廷強調,檢察官在偵訊中僅提醒被告應依法負責,並未強迫供述,況且「第二個余文」用語乃為回應社會關注與被告自身言論。他指出,柯文哲在2014年競選期間,曾明言「我當市長,不會再出現余文」,如今卻讓部屬扛責,無異自打嘴巴。

據了解,余文為馬英九任台北市長期間的秘書,曾因特別費案被起訴。儘管馬英九最終獲判無罪,余文卻因偽造文書被判刑1年,實際服刑9個月,兩年後立法院修法除罪化特別費,余文成為首位也是唯一一位因此案入獄的官員。時至今日,「變成余文」已成政壇形容基層官員替長官扛責之代稱。

林俊廷指出:「責任應由長官承擔,這才是柯文哲當年宣示的理念。彭振聲若為公務程序負責,而柯文哲卻撇清收受政治獻金的問題,社會如何信服其清廉自持的形象?」

在同案中,另一名被檢方提及的官員是李述德。李為馬英九市長任內的財政局長,涉及遠雄大巨蛋土地變更案。馬英九獲不起訴處分,李述德則被求刑10年,一審判9年。檢方藉此例強調,市政首長往往善於切割責任,讓基層官員獨自承擔風險。

面對庭訊交鋒,柯文哲尚未正式發表公開說明,但其律師團私下表示,檢察官引用歷史政治案件「情緒威脅」當事人,不僅違反偵訊倫理,也形同操控輿論風向。他們強調:「彭振聲的認罪非出於自由意志,而是檢方暗示性指導,將提出錄音與訊問紀錄要求排除證據。」

民眾黨內部人士則指出,本案在檢調刻意選擇選後啟動,具有強烈政治操作意味,質疑司法過程正當性。該人士說:「如果要辦圖利案,為何不追查歷任市府各類土地變更案一併調查?只針對柯文哲任內個案,明顯選擇性辦案。」

目前,法院尚未決定是否傳喚柯文哲親自出庭作證,但從庭訊攻防來看,未來發展勢將牽動柯文哲及民眾黨整體形象與2026地方選舉布局。

本案預計將於5月中旬再次開庭,屆時彭振聲是否維持供述、柯文哲是否提出進一步答辯,以及檢方是否提出更具體證據,皆成外界觀察重點。

羅智強「糧草告急」聲明惹議 政治獻金收支揭帳實況挨批演戲

國民黨立委羅智強近日遭遇罷免危機,其罷免連署日前正式突破第二階段門檻,他本人在第一時間公開表示「糧草告急」,並聲稱將抵押房產籌措資金應對。然而,隨即遭外界質疑此番言論與實際財務狀況不符,遭爆料名下存款破千萬,且曾於2022年參選桃園市長期間募得高達1400萬元政治獻金,引發政治誠信與濫用政治獻金的爭議。

根據網紅四叉貓(本名劉宇)17日早上於其臉書粉專公布的調查內容,羅智強於2022年4月6日宣布投入桃園市長選戰,並於同年6月6日退選,其政治獻金專戶自5月5日正式啟用,在僅僅五日內就募得1372萬9866元,總計募款收入為1431萬4159元,總支出則為1443萬4646元,略高於總收入。

視覺化分析四大重點揭露財務操作

四叉貓進一步將政治獻金收支圖像化,歸納出四大關鍵觀察:

高效募款能力:短短五日即募集超過1300萬元,顯示其具高度動員與政治資源整合能力。

第一筆巨額支出:最大一筆開支為支付予「雪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的799萬9832元,佔整體支出逾半,引發外界對支出正當性的關注。

第二次大額付款:隨後再度支付該公司200萬元,兩筆共計近千萬元,引起質疑是否為選舉操作合理範疇。

退選後迅速花光餘額:退選後帳上仍剩116萬7925元,卻於短短兩個月內全數支出,未見具體用途說明,引發不當消耗公信問題。

三餐納入開銷惹議 網友傻眼檢視明細

值得注意的是,四叉貓整理之政治獻金明細表顯示,羅智強在專戶啟用期間,幾乎每日都有紀錄餐費開銷,包含從5月8日至5月23日,以及6月2日至6月30日(僅6月11日與28日除外),皆有報支紀錄。根據其表列,單日餐費動輒百元以上,並有如「灶腳小館」消費高達7770元、「小吃店」5555元等引發社群熱議。

四叉貓亦戲謔指出,從這些支出可看出羅智強的飲食偏好,更諷刺「政治獻金帳目還能這樣寫,難怪柯2028要再選一次」。不少網友對此提出質疑:「這樣報餐費合理嗎?」「這是補助生活費還是選舉費用?」

爆料資料來源自監察院 政治透明成焦點

對於如何取得羅智強詳細的政治獻金帳目,四叉貓表示,全數來源皆來自監察院網站的公開申報資料,為羅智強自行依規申報並上傳。該份資料一經公開後,不僅激起民眾熱烈討論,也引發更多關於政治獻金制度與監督機制的檢討聲浪。

此外,民進黨台北市議員也加入質疑行列,批評羅智強對外宣稱經費匱乏、必須抵押房產的說法,與其實際資產及募款紀錄「落差極大」,有「裝窮博同情」之嫌。

政治獻金制度再掀檢討呼聲

目前根據《政治獻金法》第14條,政治獻金的使用須符合選舉或政治活動的實質需要,不得用於個人消費用途。雖帳目報支屬於形式合法,但「每日三餐全數報支」的做法已引發是否違反立法精神的爭論。

政治學者指出,此案凸顯政治獻金制度執行與社會觀感的斷裂問題,即使法規未明確禁止,若使用方式不合情理,仍會損及公眾信任。亦有法律界人士呼籲,應強化監察院實質審查機制,杜絕「形式合法、實質濫用」的灰色操作空間。

誠信危機待釐清

面對罷免壓力與誠信爭議雙重夾擊,羅智強後續如何回應外界質疑與說明其財務流向,將成為能否保住立委職位的關鍵。而本次事件也再次引發社會對於政治資金透明與公私界線的深刻關注。

台德貿易首季突破50億美元 德企憂關稅波動調整供應鏈佈局

德國經濟辦事處首席代表暨處長蘭依樺博士(Dr. Eva Langerbeck)今(17)日公布2025年第一季台德雙邊貿易最新數據,顯示雙邊貿易總額達50億美元(約新台幣1624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雖整體呈現正向發展趨勢,但受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影響,52%的德國企業表示擔憂關稅變動將對其在台營運產生負面影響,並有超過三成企業已考慮調整其供應鏈配置。

台德貿易結構穩健 光學與精密儀器進口大增

根據財政部數據,2025年第一季台灣出口至德國的商品以資訊與通訊、視聽設備、電子零組件及運輸工具為主;而台灣自德國進口的項目中,化學品、運輸工具及電子零組件仍為主力。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光學與精密儀器、鐘錶、樂器等進口類別較去年同期成長高達55%,顯示台灣製造業在高精密設備需求上持續成長。

投資維持熱絡 跨足高階製造領域

在投資方面,2024年台灣對德國的直接投資額達4.9億美元(約新台幣159億元),雖低於2023年台積電赴德設廠所創下的紀錄,但仍遠高於過往平均水準。其中,華新麗華收購德國百年不鏽鋼無縫管製造廠的案例如今成為台德高階製造合作的代表性案例,顯示雙方合作範疇逐步由半導體拓展至精密製造與傳產升級等新領域。

七成德企看好台灣經濟前景 川普關稅成最大變數

針對德國大選及川普重啟關稅政策對企業的影響,德國經濟辦事處於3月間進行企業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2.6%的德國企業不認為德國內政選舉變動會直接影響其在台灣的營運規劃,66.1%受訪企業更預期將加強與台灣的經濟合作,46.4%企業更表示將強化在貿易及投資層面的關係。

然而,相較於對德國政治變化的穩健態度,企業對美國總統川普所推動的對等關稅政策則顯露明顯憂慮。52.6%受訪企業認為,針對台灣出口至美國的半導體產品加徵關稅,將對其整體營運產生負面影響。

三成企業啟動供應鏈重整計畫

調查同時顯示,面對潛在的貿易成本增加與供應鏈中斷風險,36.2%的德國企業表示將啟動供應鏈重整,25.5%規劃加強與本地業者合作,另有25.5%企業計劃開發新興替代市場,如東南亞、中東或拉丁美洲等地區。

蘭依樺博士在受訪時指出,由於台灣為全球半導體與電子零組件重要生產基地,德國企業多為台灣科技業供應鏈成員,若關稅政策進一步升高,確實可能使其營運成本上升,進而導致產線與資源的重新分配。

她亦補充,目前仍處於美國關稅政策90天緩衝觀察期內,變數仍多,部分企業尚未最終決策是否移轉產能,但已有業者評估將部分組裝或封裝製程移往關稅較低的第三地,如馬來西亞或越南。

馬來西亞成關鍵備援基地 關稅將成決策指標

蘭依樺進一步指出,德國許多科技企業同時在馬來西亞等地區投資設廠,若未來美國對台關稅維持高幅度,而馬來西亞產品關稅相對較低,企業很可能將生產比重轉移至當地,以降低貿易壁壘帶來的營運風險。反之,若台灣得以維持較低稅率優勢,則將持續吸引德企加碼投資。

經貿前景展望仍樂觀 政策透明成未來關鍵

儘管關稅政策造成部分企業觀望,但整體而言,德企對台投資與經貿合作展望仍多持正向。專家指出,台灣若能透過與歐盟或個別國家建立自由貿易架構、擴大科技合作與投資保障協議,將有助於穩固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

德國經濟辦事處也呼籲,面對瞬息萬變的國際政經局勢,台灣應持續維護貿易政策透明度與制度穩定性,以吸引更多長期合作夥伴進駐並深化產業鏈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