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調顯示多數民眾反對倒閣與罷免 社會普遍期待政治穩定與制度改革
最新民意調查於4月30日公布,針對當前社會熱議的「倒閣」與「大罷免」行動進行全國性調查。結果顯示,過半數民眾不支持倒閣與罷免行動,反映社會整體對於政治重大變革保持審慎態度,傾向透過制度性與選舉機制表達政治不滿,而非訴諸激烈行動。
在倒閣議題方面,調查指出,有50.9%的受訪者表示不贊成倒閣,其中22.4%為「很不贊成」、28.5%為「不太贊成」;而贊成倒閣者僅佔32.6%,包括14.1%「很贊成」與18.5%「有點贊成」。顯示倒閣主張雖引發政治討論,但在社會層面尚未形成主流共識。
針對不同政黨光譜的支持者,在倒閣立場上也展現出分歧而保守的傾向。泛藍支持者中,雖有42.7%支持倒閣,但仍有49.5%表示不贊成;泛綠支持者的態度則相近,有52.2%不贊成倒閣、37.5%贊成。台灣民眾黨支持者的反對比例更高,達66.5%,僅29.2%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在政黨中立的選民中,不贊成倒閣比例達46.5%,遠高於支持者的21.5%。
進一步分析反對倒閣的理由,調查顯示45.9%的受訪者認為倒閣行動將造成社會與行政資源的浪費;15.2%擔憂會加劇朝野對立,影響政治氛圍;16%認為目前尚無足夠正當理由進行倒閣,12.7%則擔憂影響政策推動的連貫性。此外,有5.8%受訪者認為上述皆是其反對的原因,呈現出多重考量與對政局穩定的期待。
另一方面,對於支持倒閣者的動機,則以「希望重新改選國會、展現民意」為主,占比高達59.3%;另有34%認為行政團隊表現不佳,應予更換,反映部分民意對行政效率與表現的不滿情緒。
至於近期備受關注的罷免行動,調查顯示,45.9%的受訪者不贊成啟動罷免,支持者比例則為40%,其中「很不贊成」者占29.2%,「不太贊成」為16.6%;相對地,「很贊成」占24.5%、「有點贊成」為15.5%,顯示社會對罷免手段的觀感亦趨於保守。
進一步觀察政黨光譜對罷免的支持度可發現,泛綠支持者有高達81.1%表示贊成罷免行動,成為罷免聲浪的主要推力來源;相對而言,泛藍與台灣民眾黨支持者中,分別有80.7%與77.4%表示反對。政黨中立者則有47.1%反對,僅23.9%支持。
對於不支持罷免的原因,48.3%的受訪者認為罷免將導致社會與行政資源浪費,17.2%擔憂此舉將加深政治對立;另有11.9%指出罷免理由不足,4.4%擔心施政延續性受到影響,另有3%擔心年輕人遭到煽動,12.4%選擇「以上皆是」。
在支持罷免的受訪者當中,63.2%明確表態希望罷免國民黨籍立委,僅9.5%支持罷免民進黨立委,另有18.4%則主張不分藍綠,只要表現不佳者皆應接受罷免檢驗。
調查也指出,雖然罷免與倒閣爭議持續延燒,但目前尚未明顯影響各縣市首長的施政評價與滿意度。分析人士認為,這反映出選民將中央政治議題與地方治理成效做出相對明確區隔,展現出成熟的民主參與認知。
綜合而言,本次調查呈現出社會主流民意傾向以制度性方式表達政治訴求,對於高成本、高對立性的政治動員活動持保留甚至反對態度,呼應社會對穩定與理性治理的普遍期待。
在野欲破局?沈富雄拋「接力罷免」藍白目標直指賴清德
前立委沈富雄近日在政論節目中提出一項震撼性政治策略,主張藍白陣營應以總統賴清德為戰略目標,透過「接力式罷免」逐步推動在野勢力突破立法院門檻,以達成罷免或彈劾總統的最終目的。此一主張引發政壇高度關注與討論。
沈富雄是在資深媒體人黃暐瀚主持的網路政論節目中拋出此一構想,節目於4月30日播出,黃暐瀚隨後也在其個人臉書頁面分享相關內容。他指出,針對目前台灣政治陷入僵局,沈富雄直言執政黨具「獨裁傾向」,若任其發展恐損害台灣民主制度,因而認為「在野應直取賴清德」。
根據現行憲政體制,賴清德的罷免或彈劾,需經立法院四分之三以上出席、三分之二以上同意,門檻為76席立委;此外,即使立院通過罷免案,最終仍需交付全民複決,且需全國有效選舉人總數過半參與投票,約需977萬人。此門檻被外界形容為「幾近不可能達成的任務」。
然而沈富雄指出,「沒有絕對的不可能,只有還沒開始做。」他主張由國民黨主導發起「全罷免」計畫,針對民進黨目前38席區域立委逐步展開罷免行動。他建議採用「接力戰」策略,不需一次推動所有罷免案,而是每次鎖定2至3席立委集中火力,透過在地動員與社群串連,循序推進,形成壓力循環。
「一次選兩、三席,不怕失敗,只要持續累積,就可能撼動現狀。」沈富雄表示,若藍白能善用此策略,在2028年前逐步擴大立法院席次,一旦突破76席,即擁有實質主導權,不僅可提出彈劾案,亦有能力阻擋行政院重大政策。
黃暐瀚則持較為審慎態度,他指出,即使藍白陣營未來取得76席以上席次,罷免賴清德仍需面對「第三關」的公民複決。「這才是真正的高牆」,他強調,依照公投門檻,需全台過半數選民參與投票,以目前台灣登記選舉人約1954萬人計算,需約977萬人出門投票才能成案,這一數字遠高於立院席次門檻,也比歷次全國性投票的動員規模更加艱鉅。
黃暐瀚提醒觀眾,不應低估民意疲乏與冷感現象,特別是非選舉年度,民眾對投票熱情普遍降低,在此情況下,要動員近千萬人投票極為困難,「這不是比人多,而是比誰能夠持久地說服人民這是必要的行動」。
政界部分人士對此主張反應不一。國民黨內部對罷免策略已有討論聲音,部分立委支持以「罷綠制衡」為手段向執政黨施壓,但也有中生代立委質疑此舉恐耗費社會資源,造成選民疲乏,反而不利於長期政治發展。
民進黨方面則譴責相關主張為「政治報復」,立委洪申翰表示,在野應以政策對話爭取支持,不應操弄罷免作為政爭工具。他強調,罷免是憲政手段,但濫用將傷害民主根基。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罷免聲浪頻現,包括王鴻薇、徐巧芯等藍營立委亦面臨罷免壓力,藍綠互罷情勢成為當前政局一大特色。觀察人士認為,未來若雙方持續推動「罷免戰」,台灣政壇將進一步走向對抗性動員與政黨極化的深水區。
面對外界關注,沈富雄再度強調,他並非主張「立刻罷賴」,而是從制度角度提出路徑規劃,讓在野勢力重新思考如何透過體制內機制爭取主導權。「這是民主制度設計的力量,也是在野黨的合法權利。」他表示。
政治評論員分析指出,此一主張雖具操作難度與風險,但也顯示目前台灣政治已進入新一階段的權力競逐期,從傳統選舉走向制度博弈,在野黨能否掌握民意脈動與組織戰力,將成為接下來關鍵。
【社論】
區桂芝案與統戰活動爭議:文字獄抑或國安防線?
近日,台灣教育界因北一女教師區桂芝於社群媒體轉發一項中國舉辦的徵文比賽,而引發政治與法律雙重爭議。此案受到陸委會關注,並移送教育部調查,原因在於該徵文比賽疑似涉及中共黨政軍機關統戰活動,可能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33條之1的規定。然而,區桂芝則反批此舉形同營造「文字獄」氛圍,對言論自由構成壓力。
本案不僅在法律與教育界掀起波瀾,也暴露出台灣社會對「統戰」、「國安」與「言論自由」界線的不確定性與高度敏感。本文將從法律適用、統戰辨識、教育者角色與政治氛圍等面向進行解析,釐清爭議本質,並嘗試為未來類似事件提供制度性處理框架。
一、事件概述與法律爭點
根據立法院備詢紀錄,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明確指出,事件核心並非針對區桂芝個人,而是其轉發之活動涉及與中國黨政軍機關合辦之徵文比賽,該活動並設有赴中研習與統戰宣傳內容。據此,陸委會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33條之1,認定此活動違法,並將涉及者資料移交教育部查辦。
第33條之1規定:「臺灣地區人民不得與大陸地區黨務、軍事、政權機關或其所屬機關、團體合作從事有關政治性目的之活動。」此條文的核心在於「合作」與「政治性目的」。根據梁文傑所述,此活動表面為讀書徵文比賽,實則包含赴中參訪並由統戰官員宣講「和平統一」論述,具備明確政治性。
然而,問題在於:區桂芝僅於私人社群轉發活動訊息,是否構成「合作」?是否有主觀意圖參與或協助政治性統戰活動?在此情境下,《兩岸條例》是否可以溯及至個人非主動參與之「訊息傳遞行為」?此為當前法律適用之關鍵爭議。
二、統戰活動的隱性操作與辨識困境
根據學界對統戰策略的研究(見黃德北《統戰與軟性滲透》,2020),中共近年來透過文化、教育、新聞與社群媒體等非傳統政治場域進行「隱性統戰」,其特徵包括:包裝為中立文化活動、提供經濟誘因、安排赴中交流、潛移默化灌輸祖國統一論述。
以本案為例,該徵文活動由中國地方政府與文化單位合辦,並邀請台灣出版社協辦。報名參與者可赴中參訪,而參訪行程中安排統戰幹部出席致詞,宣揚統一理念。表面上看似文化交流,實則具有「政治性目的」。這類「隱性合作」,往往在不自覺中達成中共對台滲透目的。
教育工作者因其知識中介者角色,若不慎轉發此類訊息,恐造成學生誤解、無形中落入統戰宣傳圈套,進而加劇台灣內部資訊安全與認知戰風險。
三、教育者的公共角色與審慎義務
教育者在民主社會中不僅負有傳授知識的任務,更承擔價值引導與民主素養培育責任。根據《教師專業倫理綱領》第三條,教師應維護民主、自由與人權價值,不得從事或協助有損國家安全之行為。
區桂芝作為北一女中教師,在公領域轉發具爭議性統戰活動資訊,無論是否主觀認知其意圖,均可能被視為未善盡審慎義務。特別是在當前中共對台滲透策略日趨複雜,教師作為意見領袖,其訊息傳遞行為容易被視為立場表徵,需特別留意其公共角色所承載的社會期望。
然而,應當強調的是,教育者本身亦應受到言論自由保障。若教師僅為轉發資訊,未表達支持、鼓吹或動員,則應依比例原則處理,不宜擴大解釋其行為構成違法。這也是防止行政權力過度干預教育自主與思想自由的制度保障底線。
四、「文字獄」與國安界線:社會信任的試煉
區桂芝以「文字獄」形容本案,乃因其認為僅轉發活動訊息即遭政府調查,形同針對其個人思想與言論進行打壓。然而,政府則主張係針對活動內容及其與統戰單位合作之事實,並非針對個人。
在當前高敏感度的兩岸關係脈絡中,如何界定「統戰滲透」與「文化交流」,如何平衡「資訊監控」與「言論自由」,實為國安政策的關鍵試煉。若政府未能明確區分「轉發」與「合作」之法律界線,將難以取得社會大眾信任,甚至激化寒蟬效應,損害台灣多元民主的根基。
五、結語:制度建構與風險溝通的必要性
區桂芝案不應僅止於政治口水戰或意識形態攻防,而應作為民主制度中一次對「教師責任」、「言論自由」、「國安規範」三者邊界的集體思辯。政府部門未來應強化對統戰活動之公開鑑別資訊,並與教育體系合作,建立教師面對涉中活動的自我風險評估指引。
同時,也應建立更明確的法律判準與比例處理原則,釐清「合作」的法律定義與行為門檻,防止過度解釋造成寒蟬效應,才能確保民主制度的彈性與韌性。
民主社會不應容忍隱性滲透,但也不能在保衛國安的名義下,任意擴張懲處範圍。此案提供了寶貴契機,讓我們正視國安與言論自由的雙重價值,在實踐民主的同時,也不忘捍衛社會的開放性與信任基礎。
美烏簽署戰略礦產投資協議 設立聯合基金助烏重建
華盛頓當地時間4月30日,烏克蘭第一副總理兼經濟部長斯維李登科(Yulia Svyrydenko)宣布,烏克蘭與美國正式簽署一項歷經多月談判的礦產投資協議,雙方將共同設立聯合投資基金,以協助烏克蘭戰後重建,並深化雙邊經濟戰略合作。
根據《基輔獨立報》(The Kyiv Independent)報導,斯維李登科此行赴華府,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共同簽署框架協議。她在社群平台X上表示,這份協議將確保烏美雙方在戰略與經濟領域取得雙贏成果,「我感謝所有為達成協議付出努力、使其更有意義的人。現在,這份文件能夠確保烏克蘭和美國都取得成功。」
協議內容指出,烏克蘭國有企業如Energoatom與Ukrnafta將保留對天然資源的國家所有權,並嚴格遵守烏克蘭憲法相關規定,確保資源不被外國勢力控制。斯維李登科強調,該協議並不影響烏克蘭對主權資產的控制權,符合國家法治精神。
此次協議原定於2月底簽署,但據《基輔獨立報》引述知情官員說法,因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與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會談中意見分歧,導致當時協議未能如期完成。雙方最終在近期化解爭議,重啟談判並於4月30日完成簽署。
美國財政部在同日發布的新聞稿中指出,這份協議象徵美國對烏克蘭重建的堅定承諾,並明確排除任何與俄羅斯或其盟友有關聯的個人或實體參與投資機制。財政部長貝森特表示:「這項協議向俄羅斯清楚表明,川普政府將持續支持以烏克蘭自由、主權與繁榮為核心的和平進程,任何助長俄羅斯戰爭機器的國家或個人,都不得從烏克蘭重建中獲利。」
烏克蘭總理什米哈爾(Denys Shmyhal)亦在簽署前夕宣布,烏克蘭內閣已正式批准該協議。他強調,透過美烏合作,烏克蘭將得以吸引戰略性資源投入國內基礎設施與能源重建,同時確保不涉任何新增主權債務。他進一步指出:「烏克蘭保留對地下資源、基礎設施與自然資源的全面控制權,該協議不會影響烏克蘭加入歐盟的進程,也不構成財政負擔。」
根據外媒進一步分析,該協議在最新版本中,並未包括具體安全保障條款,也未觸及目前仍由俄羅斯軍方控制的札波羅熱核電廠(Zaporizhzhia Nuclear Power Plant)問題。不過,協議強調雙方長期戰略聯盟關係,美方承諾將持續支持烏克蘭的國家安全、重建進程與經濟整合,協助其融入全球供應鏈與民主經濟體系。
烏克蘭擁有歐洲規模最大的戰略礦產儲備,包括鈦、鋰、稀土等對於半導體、生醫與綠能產業極具關鍵性的資源。分析指出,這份協議不僅象徵美烏深化合作,更可能改變戰後歐洲資源與工業格局,美方則可確保其產業鏈在全球戰略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
外界普遍認為,此協議有望成為未來烏克蘭戰後國際融資與產業重整的範本。後續發展仍需觀察雙方在基金運作、企業參與與法律監管上的具體落實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