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

兩岸新聞台 : 王海峰羅慧書畫展靜思堂展覽 「靜思語」最好的祝福躍廳堂

■轉載兩岸時報 / 特派員鄒志中報導 為讓台灣民眾感受「臺南400年」積澱豐厚文化及書畫藝術的力量,盼透過藝術與人文彰顯美化心靈及淑世濟人的精神;慈濟台南靜思堂即日起至2023年9月25日在大廳展出靜思語書畫展,展出台灣畫院院長王海峰、海峰藝術館館長羅慧兩人共60幅作品,師徒兩人透過翰墨創作,讓府城渾厚的文化資產與藝術風華交融,同時結合「靜思語」的書法藝術,相互輝映與交融;近百位藝文界好友、教育工作者、企業家熱情與會共襄盛舉,欣賞王海峰與羅慧師徒再度聯袂,結合藝術與佛教人文的藝文展,為「觀自在」做了最佳的詮釋。據了解,台灣畫院王海峰院長為斐譽國際的藝術家,擅長水墨、西畫、書法等藝術創作,畫風無論寫情、寫意均璀璨出奇;羅慧書法之筆韻、筆觸渾厚圓融,無論行、楷、篆、隸各體,蕴涵氣韻雅致古典。王海峰院長與羅慧師徒兩人曾多次在台南市政府、新營文化中心聯手展出作品,為了此次在慈濟的展出,兩人更增添許多優秀的作品,融入「靜思語」參展,展出60幅的書畫作品;歡迎台灣民眾於每天9-16點蒞臨感受「靜思語」的祝福,讓願意付出的人,即使只是微小的力量,只要可以幫助到別人,就是對自己最好的祝福。國際畫馬大師王海峰擔任臺灣畫院院長、臺灣大學卓越典範研究中心曁跨領域辦公室聯盟首席藝術顧問,其海峰藝術館經常巡迴各地展覽。為迎接2024年臺南府城四百年,這次的前導展,慈濟志工歷經六個月的籌畫,多元的書畫作品,讓靜思堂增添人文風采,成為文化藝術的殿堂。王海峰院長中西畫均擅長,尤以水墨人物、動物畫、簽字筆的速寫,尤其筆下展現的馬,超越古今,被譽為「天馬王子」;而藝術家羅慧,擔任海峰藝術館館長,臺灣畫院秘書長、中華國際女書畫家協會理事。羅慧館長師承王海峰大師,書畫均擅長,尤是隸書《心經》作品更為突出,其水墨蝦畫作系列獨樹一格,兩人珍貴的作品,今都在會場上一一展出。書畫展則以茶會呈現,喝心茶傳心法,靜思茶道深蘊寧靜優雅的藝術境界,更有悲心濟眾的宗教情懷,與策展主題相契合。在〈感恩、尊重、愛〉柔和攝心的樂曲中,二十八位志工身著旗袍,以「茶禮茶」群組奉茶的方式,簡樸素雅清淨莊嚴的身形,豐富的人文關懷與藝術之美結合,茶香人文處處飄香,更彰顯書畫展的用意與目的。展場上除了王院長氣勢磅礡六連屏的駿馬大作〈鴻圖大展〉及〈阿里山雲海〉,更將臺南靜思堂躍於畫作,西畫色彩的線條,加上國畫水墨渲染的技巧,淋漓盡致將靜思堂的美呈現在大家眼前,賓主盡歡、交流熱絡。其中,令人耳目一新的還有羅慧館長多幅恭錄證嚴上人「靜思語」的作品,長軸下方畫上清麗脫俗的蓮花,貼近大眾的佛教藝術,將慈悲與定力融入畫中。令觀展者不只是欣賞藝術,畫作上的智慧法語,撫慰人心指引方向,提醒大家,時時關照自己的內心。台南市政府副秘書長王楊智代表台南市長黃偉哲前來送上祝福。王楊智特別詮釋「觀自在」的意義,就如「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觀世、觀自、也觀人,也如「證嚴上人」所教導,要有能力愛人如己,對己、對他人都要付出適度的愛心與關懷。王楊智副秘書長更藉此機會,感恩慈濟志工們不遺餘力、對台南市政府各項的市政的推動與配合,例如新冠疫情、登革熱等等,將大愛與慈悲帶進社區。主辦單位表示,工商發達、科技發展,需要融合藝文才更能溫暖人心。感恩王院長及羅館長將佛法及上人的靜思語融入書畫展,期盼人心淨化,社會祥和,人與人之間無災無難。為了此次開展典禮,王海峰院長與羅慧師徒兩人,共同創作一幅長達760公分的畫作,以24幅蓮花及靜思語完成。王院長氣韻靈動的蓮花,與羅慧館長方勁古樸的書法,每一筆每一畫,一氣呵成的畫作,攝受人心,備受與會者肯定與矚目。由於此次展出因緣,羅慧館長將靜思語融入作品,羅慧館長指出:「誠如上人的靜思語,要做一個被需要的人,能對社會奉獻才能,就是一個最幸福的人。」這也是羅慧老師對「幸福」的定義。王海峰院長由衷感恩慈濟提供場所及人力,讓展出能夠感動人心,他們師徒倆也將這幅760公分的畫作提供給慈濟永久珍藏。主辦單位表示,王海峰、羅慧「觀自在」書畫展,即日起至2023年9月25日在臺南靜思堂一樓大廳盛大展出,展覽時間為上午九點至下午四點。邀請台灣藝文愛好者前來體會,讓大師級的書畫融合佛教的人文關懷與藝術美學,讓「觀自在」的開朗與智慧,沉浸感受不一樣的心靈饗宴。

心安之處即是家——這30個「京」彩瞬間值得回顧!

■京奇隊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u4mCZ_KxBU近年來,大陸出台不少惠台政策,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選擇來到大陸追夢、築夢、圓夢。他們的故事和經歷,也為更多台胞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8月1日至30日,光明網聯合北京市台辦融媒體中心推出「心安之處即是家」系列短影片,內容聚焦30位生活在大陸的台灣同胞,通過鮮活的人物、真實的經歷、生動的表達,記錄台胞融入大陸、紮根大陸的印記,全景呈現大陸台胞的工作生活故事,展現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真情實感。該專題片在境內外平台發布後,引起了廣泛關注,收穫了諸多熱心網友的建言和讚譽,今天我們把30位台胞在拍攝過程中留下的難忘瞬間匯總在一個短影片裡,以饗讀者。心安之處即是家,期盼更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台灣同胞,都能在大陸火熱的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林書任:紮根四川涼山的臺灣青年,帶村民脫貧致富

■京彩台灣 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8/videoplayback-1-1-1.mp4我是在四川大涼山種橄欖樹的北大博士林書任,我來自寶島臺灣,我身上有三個標籤:第一個是“台青”,現在台青是兩岸交流的一個生力軍;然後另外一個就是“北大博士”,一般人想像北大博士畢業之後,應該是去科研院所或者高校,要不然就是去企業做一些比較研發的工作,我跟他們的選擇不太一樣,我是到四川大涼山去搞農業;所以我的另外一個標籤就是“鄉青”,青是青年的青,是指紮根於大陸鄉村工作的青年。比較機緣巧合的是,我父親在我去念北大博士之前,先到了四川大涼山去投入橄欖油產業,就是去當地種橄欖樹,然後去生產橄欖油。因為我們知道涼山過去出現在公眾的視野,都是因為它的極端的貧困問題,所以我們國家也在2013年開始提出精准扶貧。這也讓我意識到,其實我們在當地通過發展產業,帶給當地村民可持續的收入,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去生活。去通過自己的勞動,去證明自己的社會價值,我覺得這是一件挺有意義的事情。他們的收入大概可以比過去高三倍以上,戶均大概能夠到萬元左右。這樣的收益不僅僅能夠讓他們在家鄉過更好的生活,甚至還有富餘的錢能夠支援他的子女。等於相對來說,他們的老人其實活得更有尊嚴。我覺得我現在在做的,比較像是為當地的小朋友帶來希望。我觀察到,就像在涼山這樣的地方,未來如果要實現一個綠色的可持續的發展,比較適合的方向有兩個:一個就是像我們在當地做的這種現代化農業,還有一個就是做旅遊觀光。做這兩個產業勢必需要具備(人才),所用的人才是需要具備一定的外語能力。所以我們在照顧了老人的收益之後,我們也需要為當地的人才培養去做一些努力或者做一些嘗試。一個意義在於是說,他們能夠具備一定的外語能力,或者是一定的素質教育的技能,將來能夠留在當地,然後繼續推進這個產業的發展。然後另外一個就是,他們能夠以後走出大山走向世界,他具備一個很好的能力。所以我們為當地小朋友帶來希望主要是著眼在這兩個部分。就是在這個項目上,能夠看到他們臉上的笑容,我們就覺得好像自己做這個事業還是挺溫暖的,還是挺好,好像還是有成果的。臺灣在鄉建鄉創方面起步比較早,所以我覺得很適合把這樣的經驗帶到大陸。這既是一個能夠實現自我價值的很好的機會,同時又能夠助力我們祖國大陸的一個鄉村振興,所以對於小我跟大我來說,都是一件我覺得有意義的事情。心安之處即是家,希望涼山人民過得越來越好。

林彥辰:將小我融入大我,將青春獻給祖國

■京彩台灣 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8/林彥辰-1.mp4我是林彥辰,現在在北京大學學習國際政治經濟學,2017年考進了北京大學。我有一些社會兼職,現在在臺灣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擔任臺生部部長,也主要負責臺生的兩岸交流工作。在2019年的時候,我積極報名參與了國慶70周年群眾遊行方陣,有幸可以參加到北大凝心鑄魂方陣並成為方陣的其中一員,和大陸同學一起同吃、同住、同訓練三個月,最後在2019年10月1號走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我們高喊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展現當代中國青年的風采,給全世界全國的人去看到我們當代青年的風采。我在2021年擔任兩岸青年交流合作北京峰會的演講嘉賓,不管是島內的青年學子,或者是在大陸發展的、在大陸學習的青年學子,去向他們說祖國的發展以及祖國的故事,讓他們願意來到祖國大陸,然後願意待在祖國大陸,願意來北京追夢築夢圓夢,我相信就能達到這種兩岸心靈契合,並且對於同學們的自身發展也是比較好的一個選項。我主要是學經濟學,我覺得北京最大的優勢其實是在於基礎建設。首先是北京的地鐵,我宿舍旁邊地鐵16號線也是剛開通,學校在四環邊上,我們到市中心就很快。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也是很有特色,是世界上第一個高鐵可以直接到機場航站樓的這麼一個設計,是類似這種放射性的、很像手指的這樣子的這種長廊的設計,你在中心點你往外去這樣走,其實不管你去到哪個登機口都很方便。我覺得這個方面就是在基建以及在為我們出行生活便利上,我覺得北京的變化非常快速,你只要來到北京,你都能夠有這種深刻的感受,深刻的體會。由於我的家人他們都沒有來過北京,我學習上的所見所聞,以及我生活上的這種經歷跟感悟,我都會分享給他們。走在北京的路上,其實看到好多這種新能源汽車,在臺灣可能很少見。在北京我們用手機支付很方便,其實我也會跟他們說,你們現在也可以嘗試,去辦移動支付,快速地使用這些移動支付。北京我覺得打車也特別方便,有很多的這種打車軟體,在生活上提供很大的便利,這些對他們來說都是很新鮮的事物。每當我跟他們去分享這些東西的時候,會特別希望(他們)能夠來大陸看一看,能夠來北京看一看,未來如果有機會,也希望他們可以留在大陸。

翁鈺淇:不畏艱難險阻,探索歸屬的家園

■京奇隊長 我是翁鈺淇,我來自臺灣政治大學,目前在北京大學做交換學生。我在大一的時候去過西安,那是我第一次來到大陸,改變很多我對大陸的認知,然後我就更想有機會可以來大陸看看。我在臺灣的家人跟朋友,就跟之前我一樣就沒來過大陸,只能夠透過那些新聞媒體或者別人的轉述去了解這邊的情況。他們還是只能夠透過別人的轉述,但是那個人是我,那這個人是我的話,他們可能就更相信一些。每天我的生活,或者我發朋友圈背後的場景,這些東西對他來說是更真實的。北京給我的感受,第一個是我感覺北京很安全,就一個人晚上走在路上也很安心,因為路上都有很多保安、員警或者是地鐵站的安檢員安全員之類的,不管多晚他們都會在,就讓你覺得一個人走在路上也不會覺得很擔心。第二個的話就是我感覺北京特別的方便,在臺灣的話我出門肯定得帶一個錢包,裡面要放很多的現金零錢、公交卡、然後會員卡,一大堆卡,那個東西就很重。現在我出門就直接只需要帶一支手機,就可以解決我生活中所有需要。我要買東西、搭公交搭地鐵或者是騎共享單車都很方便。第三點的話是我覺得北京很豐富多元,四季分明,也是很重要的首都,歷朝歷代的那些精髓都在北京。我在北京就很短的時間、很近的距離,就可以去故宮、去長城、一些科技企業,或者像上周中關村論壇,很多最新的東西也都在北京。我這學期修了一堂課叫戶外探索,上課內容就是會教各種在野外你需要運用的知識,老師也會實地帶我們去實踐。我覺得這也是北京很好的地方,近郊就有很多可以做戶外運動的場域。去的路沒有任何人為修建,所以不可能開車上去,我們就是要負重,背著那些睡袋帳篷什麼的,走那些很難走的土路,有時候旁邊就是斷崖,如果不小心下去的話就不用再回來的那種路。回來之後像老師就說,去野外不是為了不回來,而是為了更好地回來,我走完那一趟的時候,我就感覺特別能理解那句話。在這邊發現很多臺灣學生或者臺灣青年的組織,我參加過很多他們舉辦的活動。就讓我感覺在這裡不是一個人,很多臺灣的同胞都在這邊,更有一種家的感覺。一般都是比我待在這邊時間更長的人,可能有一些自己的事業或者在這邊讀研讀博之類的,跟他們交流就可以看到一些前景。我如果真的要在這裡長期發展,肯定不能只有安全便利,他們的一些先例就可以作為我的參考,對於我未來想在北京發展,可能這一塊也可以更安心去規劃。總的來說在北京有很多我想做的事情,但是半年交換時間太短,我希望可以有更多時間留在北京,感受北京的魅力。心安之處即是家,歡迎大家來北京體驗,一定能讓你感受到不一樣的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