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

台灣每日新聞短評 202504010

台灣每日新聞短評 202504010台北罷免戰升溫 二階連署衝高 徐巧芯、王鴻薇成指標選區台灣罷免潮進入第二階段連署,部分選區連署書收件數已突破萬份,朝向法定13%門檻邁進,反映基層動員動能正在累積。反共護台志工聯盟今(9)日公布最新委託TPOC台灣議題研究中心的民調顯示,國民黨立委王鴻薇與徐巧芯在選區內的民意支持陷入分歧,顯示兩人皆面臨潛在罷免風險。 根據民調,王鴻薇在選區北松山的滿意度為48.6%,高於不滿意度的35.9%,顯示在此區尚具穩定支持基礎;但在中山區則反轉,不滿意度達47.8%,遠高於滿意度32.5%。分析人士指出,王在選區表現存在明顯區域差異,若能掌握北松山動員優勢,或有機會穩住基本盤,避免重演花蓮立委傅崐萁遭罷免連署突破門檻的壓力情境。 相較之下,徐巧芯所處南松山與信義區則顯示不滿意度全面高於滿意度。根據民調,南松山區有52%民眾支持罷免徐巧芯,信義區亦呈現相似趨勢。TPOC指出,六張犁、五分埔等傳統綠營票倉更成為不滿聲浪集中區。民調顯示,對徐不滿者中高達九成表示願意簽署第二階段連署書,顯示其政治聲望面臨嚴峻挑戰。 反共護台志工聯盟受訪時表示,王、徐二人的罷免行動已成本波浪潮中最具代表性的指標戰區,目前兩案連署書均已突破萬份,預計兩週內可望接近或達到法定13%門檻。他們強調,清明連假期間收件量大增,反映返鄉民眾參與熱情,包含新北七星區汐止以外地區、淡水、八里、桃園楊梅、新竹縣第二選區及南投等地收件成效亮眼。 罷團人士指出,目前連署進程已過半,第一線志工動能近極限,下一階段亟需民進黨地方民代出面支援,並點名台北市綠營公職如林亮君、顏若芳、許淑華、洪健益等已投入協助。 關於當前國際局勢是否將干擾罷免動員,罷團人士認為無顯著影響。儘管美國前總統川普再度對台實施「對等關稅」政策,導致台股劇烈震盪,罷團人士強調,「民眾對國民黨的不滿是長期累積的,與股市短期波動無關」。他們認為,國民黨錯失修補民意的契機,尤其近期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要求台積電、聯電赴立院報告等言論,再次引發社會反感。 分析指出,罷免案的推進除需廣泛群眾參與外,亦仰賴精密的社群與地面戰佈局。尤其第二階段連署不同於第一階段,門檻倍增且手續更為繁複,對基層組織與人力調度形成考驗。 TPOC民調也提醒,雖有近半民眾表態支持罷免,實際達標仍取決於民眾是否願意完成簽署流程。該中心強調,政策意見調查與真實連署行動間存在落差,應審慎看待罷免動能的最終轉化率。 目前,根據中選會規定,罷免第二階段需達到選舉人數13%以上方能成案,後續進入投票程序。若連署順利過關,徐巧芯與王鴻薇將成為繼花蓮傅崐萁案後,下一波罷免潮中政治風暴的核心人物。  在台陸配接連接獲「補件令」 萬餘人恐遭撤銷戶籍 引發制度性身分爭議繼3名原中國籍配偶因被政府認定涉及「鼓吹武統」而遭限期出境後,台灣移民管理政策近期再度成為輿論焦點。多名定居台灣數十年的陸配近日陸續接獲內政部移民署通知,要求於三個月內補交「經海峽交流基金會驗證之喪失原籍公證書」等文件。移民署指出,截至目前約有1萬餘名陸籍配偶尚未繳交相關證明,若屆期未補件,恐面臨撤銷定居許可與註銷戶籍的處分。 消息曝光後,引發來自新住民群體及其子女的強烈反彈。由新移民第二代所組成的「移民青年倡議陣線」近日於社群平台發聲,批評此舉等同對陸配在台生活歷程的制度性否認,並可能造成許多跨國婚姻家庭的破裂與社會斷裂。 倡議陣線指出,部分收到通知者早於20年前便依照當時法律程序,辦理戶籍登記、取得台灣身分證,並已在台建立家庭、養育子女。他們質疑,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政府要求補交特定文件,否則撤銷身分,無異於否認其過去數十年的生活與社會貢獻。 移民署於4月8日對外說明,該補件措施係針對尚未完成「喪失原籍證明」程序的陸籍配偶,屬於行政程序補正,並強調未有針對特定族群的歧視或驅離意圖。不過,由於該項作業通知並未配套明確的作業指引,且補件程序涉及大陸官方文件與海基會驗證等跨境法律程序,被批評為不具可行性,易造成原本合法身分者陷入「制度黑洞」。 「移民青年倡議陣線」進一步指出,這不僅僅是單純的行政補件問題,而是國家對已取得身分者的制度性追溯與身分否認。他們認為,當國家以政治情勢作為補件依據,無視申請者當時依循合法程序取得身分,等同動搖對法治與行政信賴原則的基本保障。 此外,多位受影響家庭的子女表示,當母親收到撤銷身分的通知時,整個家庭陷入極大恐慌。倘若喪失身分,不僅將失去健保、戶籍與居留權,更可能陷入兩岸皆不承認的無國籍狀態。而在補件過程中,移民署與海基會等機關未能提供明確資訊,當事人僅能透過非專業人士輾轉求助,導致心理與經濟負擔加重。 倡議團體指出:「這場制度性的危機,最終承擔的不是移民署職員,而是我們這些新住民子女。」他們呼籲政府應立即中止現行補件作業,進行制度性檢討與溝通,確保合法在台陸配的身分與基本權利不被剝奪。 此外,相關法律學者指出,若在缺乏明確法源依據與行政程序保障情況下,對已取得永久居留乃至國民身分者進行追溯性處分,恐違反《行政程序法》之正當程序原則,並可能衍生憲法層次的人權爭議。 目前,部分立法委員已關注此事,預計將於立法院內政委員會要求移民署進行專案報告,說明補件通知的法源依據、審查標準與配套措施。同時,有民間律師團體開始提供法律諮詢與行政救濟協助,協助當事人了解自身權益。 在移民政策成為國家安全與社會整合雙重考量的當下,如何在維護法律制度與保障人權之間取得平衡,成為各界關注的重大課題。未來,移民署如何回應社會質疑、提供更具人性與法治基礎的解方,將是衡量其行政正當性的重要指標。  中美關稅對撞升溫 苗博雅:中國「奉陪到底」,美國反而先倒美中貿易戰升溫之際,美國前總統川普再度放話,若中國不於8日前撤回34%的報復性關稅,美方將於9日起加徵額外50%的懲罰性關稅,使對中關稅總額達104%。面對此一嚴峻經濟施壓,中國官方態度強硬,商務部簡短回應「奉陪到底」。對此,台北市議員苗博雅在政論節目《94要客訴》中指出,中國能對撞美國,是因其體制並非民選政權,無須顧慮民意反撲;且中國共產黨長年宣稱,中國人民「耐受性」極高,形成對美「火車對撞」策略的心理基礎。 根據節目討論內容,苗博雅分析指出,中國面對加徵關稅的強硬態度,背後有兩大原因。其一,早在川普第一任期,美方已發動全面貿易戰,對中國加徵關稅。中國歷經數年應對,已初步形成內部去美化與脫鉤對策,包括擴大內需市場、發展替代科技供應鏈等,「他們認為自己練兵過了八年,早就做好準備」,苗博雅說。 第二個關鍵則與中國政權性質相關。苗指出,中共根據其一貫的政治信仰與治理方式,深信中國人民擁有極強的「忍耐力」。她引用前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對西方官員曾發表的談話指出:「你們覺得中國無法承受西方壓力,那是錯誤的,因為你們忽略了中國人的耐受性。」此一觀點在中共內部長期流傳,並被視為中國能承受長期經濟壓力的論據。 「如果在民主國家,經濟搞不好、人民生活困苦,總統下次就選不上了,但中國沒有選舉,所以他們無所畏懼。」苗博雅強調,中共的統治穩定性並不取決於經濟表現,而在於政權對資訊的掌控與意識形態的維繫。「你看美國,iPhone漲價就會有人上街抗議,更不用說民生用品;但中國沒有這樣的政治壓力。」 她進一步指出,即使中國目前青年失業率高達20%,房地產泡沫嚴重、價值腰斬,在民主體制下幾乎等於執政崩盤,但中共並未因此影響政權,顯示其執政邏輯與民主國家完全不同。「中國的想法是,不會因為經濟不好就垮台,他們相信自己人民會撐得下來,美國才會先撐不住。」 此一「誰先撐不住」的敘事邏輯,也正是中美關稅交鋒的心理戰核心。中國強調「內循環」,主張「中國製造中國用」,進一步強化經濟自主性,試圖打造自給自足體系。而川普則藉由對中國施壓以爭取選民支持,試圖再度形塑強硬對中形象。但若進一步加徵至104%高關稅,美方進口商與消費者也勢必承受通膨壓力,其是否會影響選情,仍待觀察。 政治學者分析指出,雙方皆處於政權維穩與戰略互信的博弈之中。中國靠高耐受性人民鞏固內部,中共政權運作如同封閉系統,擁有高度抗壓彈性;而美國則受到民選制度牽制,政權更替頻繁,政策靈活卻也更易受民意驅動。雙邊誰能在經濟與政治壓力下率先鬆動,將是這場新一輪貿易戰的關鍵變數。  從對台積電課稅到藥品關稅:川普貿易邏輯的延續與變形美東時間2025年4月8日晚間(台灣時間9日上午),美國總統川普在華府出席共和黨全國國會委員會(NRCC)活動時發表一番措辭強烈的談話。他重申曾對全球半導體龍頭——台積電(TSMC)明確表示,若未在美國設廠,將課徵高達100%的關稅;同時也預告,美國政府即將對進口藥品徵收「重大」關稅。這場演說不僅再次展現川普政府在全球供應鏈問題上的強硬態度,更可視為一場貿易民族主義與選舉戰略交織的高壓宣示。 台積電與美國「經濟主權」的政治化川普明確提及台積電,如同將其作為「全球製造遷回美國」政策的象徵標靶。他表示,若台積電不在美國生產,便應接受100%的懲罰性關稅,這一表態延續其自2017年以來所主張的「對等貿易邏輯」,但力度與語言都更加升級。雖然台積電目前已在亞利桑那州設有兩座晶圓廠,其中一廠即將進入量產階段,但川普仍批評前任拜登政府提供66億美元補助金是「不必要的開支」,強調「半導體公司不需要這筆錢」。 在這番言論背後,是川普對外資與技術依賴的深層不信任,也是其行政團隊持續推動供應鏈重組的政策基調。台積電無疑是這場戰略博弈中的關鍵節點——既是美國晶片製造實力的象徵,也潛藏著「技術控制在外國人手中」的政治焦慮。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政府對台灣的支持從不脫離其「美國利益優先」的大框架,台積電能否符合美國國安、經濟與科技領導地位三重標準,正成為其對外經濟政策的試金石。而所謂100%關稅,雖暫無具體法案支撐,但作為政策訊號已足以對市場與盟友形成壓力。 藥品關稅:從供應依賴到選舉武器化除了高科技產業,川普亦將矛頭指向藥品進口。他公開表示,美國即將宣布針對進口藥品祭出「重大」關稅措施。這項舉措不難看出具有強烈的選舉考量——在民調焦點之一的醫療議題上,以「終結對中國與印度藥品依賴」為名,實則強化「川普才能保護美國人健康」的形象敘事。 然而現實中,美國藥品市場高度全球化。根據美國FDA資料,逾70%的原料藥(API)來自中國、印度等國,若實施高額關稅,極可能衝擊藥品供應鏈穩定,導致價格上漲與病患負擔增加。這種以選舉為中心的「醫療民族主義」,雖能在短期內凝聚選民支持,卻隱含嚴重的公共健康風險。 更關鍵的是,若藥品被納入貿易戰爭工具,美國將難以再以「全球醫療領導者」自居。其在WTO與國際衛生事務中的合法性與道德正當性,恐遭質疑與削弱。 台美關係的「依賴悖論」台積電在美設廠原本被視為台美合作的象徵,卻在川普的敘事中轉化為「如果不聽話,就得接受懲罰」的籌碼。這種態度揭示出台美關係中的「依賴悖論」:台灣在戰略與技術上的貢獻,使其被美國高度倚賴,卻也因此更容易遭受壓力與勒索。 這種策略本質上並非針對台灣,而是一種結構性的美國「內轉式國際政策」。即使川普政府對中國持續強硬,但對包括台灣在內的「友好經濟體」亦要求絕對的配合與實體投資落地。川普政府的邏輯是:既然你們仰賴美國的安全保護,就應將產業與資本回報美國國內。 因此,川普的談話應被解讀為一種「交易式安全架構」的延續——國防安全援助與經濟投資之間的交換變得更加赤裸與明確。 結語:貿易政策與選舉政治的雙重演算川普此次言論再次證實,他的政策風格從未真正遠離:以關稅為槓桿,迫使企業與國家重新計算成本,以達成「產業主權回歸美國」的戰略目標。而台積電與藥品進口成為兩個不同面向的測試場域,一為科技戰略資產,一為民生議題標靶,皆服務於2024年競選連任後的政治擴張與經濟護主主義。 對台灣而言,這些訊號並非單一事件,而是警示:即使與美國保持高度合作,也難保不被捲入美方內政邏輯與全球競合邊緣。唯有建立更綿密的多邊策略,強化自我主體性,方能在下一波全球供應鏈重組與關稅政策重壓中,不淪為可交易的地緣籌碼。

台灣每日新聞短評 20250408

謝宜容涉貪遭起訴 牽涉洩密、圖利及侵占公有財物等罪嫌 前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北基宜花金馬分署(以下簡稱「北分署」)分署長謝宜容,繼遭指控職場霸凌導致屬下輕生後,再被檢調查出多起涉嫌貪瀆、洩密、圖利及侵占公有財物等不法行為。新北地檢署上週正式依違反《貪污治罪條例》與《刑法》洩密等罪嫌將謝等七人起訴,並建請法院量處適當之刑。目前仍在押中的謝,預計於4月8日移審新北地方法院。 本案源自2023年吳姓北分署職員輕生案,該案最初引發社會關注的是職場霸凌是否構成過失致死,但檢方調查後認為因果關係不足,對該部分處分不起訴。然而,謝宜容任職期間相關採購案是否涉及貪瀆,則另行展開偵辦。 根據新北地檢署說明,謝宜容在2023年10月16日北分署新莊本部整修工程採購案公告前,涉嫌指示秘書室劉姓主任、簡姓股長與習翌公司人員頻繁會議,討論標案細節,目的在於讓工程可於2023年底前完成,並規避需加入外部評選委員的採購規定門檻。因此,謝等人採納習翌公司意見,將部分工程自主要標案中拆出,並以習翌公司提供之內容製作標案文件,形成「量身訂做」型招標架構。最終,習翌公司以「士禾公司」名義中標,獲利新台幣25萬100元。 除工程案外,謝宜容亦涉將2024年度北分署對外活動及主視覺設計,以未逾採購公告門檻的方式發包予習翌公司,並指派綜合規劃科郭姓督導員與業者接洽。檢方認定,謝與郭涉嫌洩露標案內容,使習翌公司順利承作該視覺設計案,獲得17萬40元的不法利益。 另就中秋、春節等「三節禮盒」部分,檢方查出謝宜容明知禮盒採購係以「就業安定基金」或「就業保險基金」等公款支應,仍於2023至2024年間,將剩餘12盒禮品價值2萬901元據為己有,涉嫌侵占公有財物。 新北地檢署於偵查終結後,認定謝宜容違反《貪污治罪條例》圖利、侵占公用暨公有財物、《刑法》洩密等罪嫌,予以起訴;劉姓女主任、簡姓男股長及郭姓女督導員3人亦因涉洩密與圖利同案起訴;習翌公司負責人林峯白與林峯立兄弟亦因圖利與違反《政府採購法》起訴;另有借用廠商名義讓習翌公司投標的徐姓人士亦被列被告,共7人被起訴。 檢方強調,謝宜容等人藉公職之便,圖利特定廠商、操控採購程序,破壞公務機關正常運作與採購公正性,影響甚鉅,建請法院依法嚴懲。據了解,謝宜容目前仍在羈押中,地檢署已於2025年2月7日聲請延押2個月,法院裁准。4月8日將移審至新北地方法院進行開庭,至於是否繼續羈押,將由法院抽籤法官閱卷後排定庭期再行裁定。 勞動部對謝案不予評論,僅表示將尊重司法調查結果,並強調公務員應恪守法律與行政倫理。此案所揭露之招標程序瑕疵及公務行為失當問題,也引發外界對政府採購制度監督與廉政教育之關注。 川普對台重稅陰影下 朝野協商因「座位之爭」爆場面尷尬 美國總統川普政府日前宣布,對包括台灣在內的部分亞洲出口產品祭出高達32%的懲罰性關稅,舉世震驚。此一重大經貿衝擊對台灣出口導向型經濟形成龐大壓力。行政院長卓榮泰7日下午2時緊急召集立法院三黨黨團總召進行政院協商,希望尋求朝野共識,凝聚國家應對策略。然而,這場原本意在攜手抗稅危機的會議,卻因座位安排問題意外爆出激烈爭執。 據了解,當日下午的協商會議由行政院主導,邀集立法院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及民眾黨團總召黃國昌與會。座位安排上,行政院依慣例安排國會代表於「賓客主位」位置,其中傅崐萁被安排坐在主客位置,柯建銘與黃國昌分別位於左右。 柯建銘進入會場後,對此安排感到強烈不滿。他認為身為執政黨黨團總召,若讓在野最大黨代表傅崐萁坐在主位,無異於「國格喪失」。據現場人士轉述,柯當場質問傅崐萁:「你代表國家喔?這是國家尊嚴!」並強調「在立法院你可以坐這裡,這裡是行政院欸!」 會議因此一度陷入僵局。卓榮泰試圖調解,親自請柯建銘入座,但對方仍堅持「若不能換位就不開會」,甚至一度作勢欲離場。最終在副院長鄭麗君出面協調,與柯建銘交換座位後,爭議才得以平息,協商會議才正式開始。 民眾黨新北市議員陳世軒當天下午於臉書發文,痛批整起事件是「政治鬧劇」,質疑民進黨團總召「耍大牌」,指稱:「這哪門子協商?根本是場秀!」他認為行政院召集此會原意是針對川普新關稅政策尋找出路,而非讓場面淪為政治表演。 陳世軒指出,「國家前景如何度過難關,都沒有自己是不是坐在C位重要」,並直言柯建銘的行為顯示其更在意個人地位而非國家整體利益,對民眾觀感極差。他呼籲朝野應在此時展現團結與成熟,而非內耗與意氣之爭。 會後,國民黨團對此爭議低調回應。傅崐萁本人未公開評論,但有出席藍委透露,「位置上都有名牌,皆由政院事先安排,實無挑釁之意。」另一名與會的國民黨立委王鴻薇則表示,政院對座位安排未事先說明,或許是誤會所致,但也直言「柯總召反應過度,會議初衷本應以國家為念」。 有學者指出,面對美方關稅重擊,台灣政經層面需通盤因應,包括向美方交涉、重建供應鏈彈性、制定短中長期補助方案,並尋求跨黨共識。台大政治系教授林子翔表示:「川普政策變動劇烈,不確定性高,台灣若僅以內部政治戲碼回應,難以向外展現穩定與實力。」 此外,經濟部初步預估,受影響產業主要為電子組裝、機械與塑化出口,美方關稅將造成每年逾百億新台幣損失,並可能牽動外資布局與產線轉移。 儘管協商最後仍得以召開,朝野三黨於會中就對美交涉、產業補助、以及貿易策略達成初步共識,但座位風波所留下的政治印象,卻也再次引發外界對朝野互信基礎之疑慮。未來在面對國際挑戰時,台灣政治人物如何放下歧見、展現一致對外的格局,將是全民關注的焦點。 對美高關稅衝擊台灣產業 卓榮泰召集朝野會商應對 行政院將赴立院專案報告 談判進度仍籠罩不明 針對美國宣布對台灣部分產品課徵高關稅,引發台灣產業界憂慮與政壇關注,行政院長卓榮泰於4月7日召集朝野黨團代表,進行跨黨派的閉門會議,歷時超過兩小時,針對補助方案、談判進程與產業影響等議題進行溝通。會中唯一取得共識者,為行政院長將赴立法院進行專案報告與備詢。至於補助金額與談判細節,則仍多所保留,未達明確結論。 補助規模未定 朝野質疑880億元不足 會議中,行政院初步提出880億元補助方案,作為協助受衝擊產業的緊急應對。不過,不論是國民黨或民眾黨均表達對金額之疑慮。國民黨強調該數字「遠遠不足」,並建議政院應以特別預算擴編因應,強化對受損產業之挹注。民眾黨則指出,若依外界預估,該事件對經濟可能帶來數個GDP的衝擊,粗估一個GDP相當於約兩千億元,880億元可謂杯水車薪,恐無法發揮實質效用。 對此,副閣揆鄭麗君回應指出:「880億元既不是上限,也不是下限」,顯示補助金額仍具彈性。鄭並強調,此次補助政策將以勞工為優先考量對象,兼顧就業穩定與社會安全網;卓榮泰則表示,政府將審慎評估實際產業受損狀況,再根據實際需求擴編規模,避免陷入「撒幣式補貼」。 朝野唯一共識:專案報告進立院 會議中唯一形成共識之處,為卓榮泰將主動赴立法院進行專案報告,並接受朝野立委備詢。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在會中發言時間長達40分鐘,從歷史回顧談起,觸及前總統蔣中正到美國前總統川普貿易政策轉向,據會中轉述,卓榮泰數度插話表示「這些都是歷史了」,希望儘快聚焦正題。 國民黨方面則強調,應針對補助機制、談判進度及經濟衝擊提出具體說明與因應措施。民眾黨團建議,行政院應先提出完整產業衝擊評估報告,並公開補助對象與細節,避免資源濫用。 對美談判進展低調回應 藍白立委憂「淪最後一國」 除內部補助措施外,對美談判進度亦為焦點議題。卓榮泰透露,自去年11月起已由副閣揆鄭麗君主責對美談判與協商。然而,對於實際談判進度、內容、是否已被納入美方所謂「50國名單」等問題,行政院以「機密」為由未予公開。 鄭麗君僅表示,「跟誰談、什麼時候談,不是我們可以決定的」,引發部分立委關切,認為此番表述暗示台美已有接觸,但主導權不在台方。有與會人士表示,此說法「模糊但耐人尋味」,惟透明度不足恐影響朝野合作基礎。 政府強調審慎因應 籲朝野團結抗衝擊 儘管對預算數字與談判透明度尚存歧見,但行政院強調將本於審慎、科學與有效原則,逐步推動補助與產業重整機制。卓榮泰於會後表示:「在這場全球貿易動盪中,台灣需要冷靜、理性與團結,才能有效保護國內產業與勞工權益。」 對美關稅措施尚未明朗,但相關後續發展,無論是預算動用、立法院審查,或是台美談判實質成果,勢將牽動台灣內政與經貿布局。外界亦將關注,朝野能否超越政黨之爭,共同為台灣產業尋求實質保障與出路。 美中貿易戰升溫 川普下通牒:不撤關稅將加徵50% 台灣陷高度風險時刻 美中貿易衝突再度升溫。繼美國前總統川普於4月2日宣布對中國大陸加徵34%「對等關稅」後,中方於6日反制,宣布對美國商品同樣加徵34%關稅,引發全球市場震盪。川普7日隨即在其社群平台Truth Social發文反擊,指責中國「長年非法補貼、操縱貨幣」,並下最後通牒:若中方不在4月8日前撤銷報復性關稅,美國將於9日起進一步對中方商品加徵50%的額外關稅。 此舉被視為川普再戰「貿易強硬」策略的延伸,標誌著美中貿易摩擦正進入更具對抗性的階段。旅美學者、國際戰略專家翁履中7日警告,這不僅是雙邊經貿爭端,更是「經濟熱戰」(economic hot war)正式開打,台灣處境已被迫捲入這場大國衝突之中。 翁履中指出,川普的戰略意圖並非尋求談判妥協,而是透過極限施壓,迫使對手單方面讓步。他在臉書發文中寫道:「這不是談判,是通牒,是挑釁,是對北京實質『宣戰』。」他分析,北京當前不僅要評估100%關稅所能承受的衝擊力道,也需考量國內民族主義的反彈風險與第三市場出口替代方案。 針對此一發展,翁履中進一步提醒台灣:「川普和他身邊的鷹派團隊所設定的這種美國利益優先戰略,不一定分敵友。」他認為,川普所營造的全球貿易壓力氛圍,恐將波及所有盟友,「下一波壓力可能轉向任何美國的盟友,當然也可能包括台灣。」 川普的言論亦凸顯其一貫的「非對稱施壓」戰略。他在Truth Social強調,中方的報復性關稅「只是冰山一角」,並再度抨擊中國操縱貨幣、向企業非法補貼,以及對美國知識產權的長期侵害。他強調,若中方不立即讓步,美國將毫不猶豫擴大報復範圍,顯示其對中國的強硬政策未見鬆動。 對於台灣的衝擊,產業界已開始出現戒慎態度。有出口導向產業業者指出,若美中關稅戰全面升級,全球供應鏈與轉單效應將產生變化,「台灣廠商恐在夾縫中承壓,成為美中談判籌碼的間接受害者。」 此外,台灣政策學界與經濟界也紛紛呼籲政府需做好預判與調整機制。翁履中坦言,「這是一個高度危險的時刻,千萬不要再用意識形態的角度看國際政治。」他呼籲台灣決策層與產業界務實團結,謹慎評估風險與籌碼運用,「這場經濟戰爭不由我們選擇就已經入局,但台灣該如何押注才能把損失降到最低,就看我們是否願意放下一切、團結因應。」 目前中方尚未對川普的通牒作出正式回應。然而,多數觀察認為,北京極可能選擇強硬回擊,以維護內部穩定與國際談判籌碼。若雙方無法短期內達成共識,全球市場與地緣經濟秩序恐將迎來新一波動盪。 台灣,作為全球供應鏈關鍵樞紐之一,在此場大國貿易博弈中難以置身事外。隨著2025年美國總統大選局勢逐步升溫,台灣面臨的不僅是出口轉單與市場風險,更需審慎應對未來可能來自美方的結構性壓力與政策轉向。

台灣每日新聞短評 2025-02-13

罷免風暴席捲國會:社群動員與政治對抗的新戰場台灣政壇自去年底選舉以來,政治對立情勢未見緩和,反而在新國會開議之際迎來一波「罷免潮」。根據TPOC台灣議題研究中心透過QuickseeK快析輿情資料庫的分析,截至2月3日,全台已收到32案立委罷免案,其中國民黨立委遭點名者多達19位。網路輿情數據顯示,國民黨立委傅崐萁、徐巧芯、王鴻薇等人聲量最高,而在民進黨方面,吳思瑤、吳沛憶、王定宇等人亦被推上輿論風口浪尖。這波罷免行動,背後不僅反映選民對政治情勢的不滿,更展現出台灣政黨競爭已逐漸轉向社群媒體動員的新戰場。 罷免潮的政治動能與現實影響罷免制度原為民主體制內的重要機制,賦予選民監督民意代表的權力,然而當罷免成為政治鬥爭的延續,其對立法院運作乃至社會穩定的影響不容忽視。此次罷免風潮,與過往單一個案不同,規模之大、鎖定範圍之廣,顯示政黨之間的對抗已非侷限於議會內部,而是擴散至選區基層,乃至全國輿論場域。 從政治脈絡來看,這波罷免運動源於國會權力版圖的變化。在1月立法院開議後,國民黨與民眾黨聯手取得立法院主導權,並在議事程序、法案審查等議題上採取強勢手段,引發民進黨及其支持者不滿。由於國會改革議題涉及攸關未來政策走向,雙方陣營各自集結輿論聲勢,形成社會高度對立的氛圍。此次罷免行動即是這場政治對抗的延伸,試圖透過選舉外的手段影響立法權力結構。 藍綠社群動員的強弱對比值得注意的是,根據TPOC的數據分析,這場罷免戰不僅是在選區與國會內部進行,社群媒體更成為關鍵戰場。民進黨陣營在社群動員上展現壓倒性優勢,其支持者與關鍵意見領袖(KOL)發文數超過4300則,累積互動次數達221萬次,反觀國民黨陣營發文數僅1400多則,互動次數約27.8萬次,兩者差距懸殊。這樣的結果顯示,民進黨的社群網絡具備高度組織性與影響力,而國民黨雖有個別立委如徐巧芯、王鴻薇、羅智強等人憑藉自身影響力創造討論度,卻難以形成整體性的聲勢。 分析其背後原因,可歸納出三點關鍵因素。首先,民進黨長期經營網路社群,透過「百花齊放」的方式讓支持者參與議題擴散,形成高效的網路動員機制。相較之下,國民黨的社群經營模式較為分散,主要依賴個別政治人物的影響力,缺乏廣泛的草根支持者參與。其次,罷免作為議題本身對於執政黨而言是較具吸引力的動員工具,因為其可被包裝為「反對制衡」的政治正當性,易於凝聚支持者共鳴。最後,民進黨在新國會成為少數黨後,積極運用罷免策略作為反擊手段,並透過社群媒體強化議題渲染,使得罷免行動得以迅速升溫。 罷免成效與未來發展然而,罷免案的成案與否,仍需經過嚴格的法定程序與選民支持才能實現。根據台灣的罷免制度,立委罷免須經過三階段,包含連署人數門檻、投票率限制及過半同意票等條件,因此過去成功案例相對有限。即便如此,罷免行動的發起本身,已能對特定立委造成政治壓力,影響其未來選舉布局與政黨策略。 另一方面,罷免案的政治影響力不僅限於個別立委的存續,更可能改變政黨競爭態勢。若罷免行動獲得大量支持,可能導致國會內部權力重組,影響未來政策推動。例如,若此次罷免潮成功促成部分國民黨或民眾黨立委下台,將削弱在野聯盟的立法主導權,進一步為2026年地方選舉、2028年總統大選埋下伏筆。 結論:社群政治與罷免常態化的隱憂從此次罷免潮的發展可見,台灣政治正進入一個「社群政治」主導的時代,政黨影響力不僅限於傳統媒體與選舉場域,更深入至社群平台與輿論戰場。罷免作為政治攻防的工具,已經超越單純的民主監督功能,而成為政黨動員選民、測試政治動能的重要手段。這樣的趨勢是否會導致罷免制度的濫用,進而影響立法院的穩定運作,值得社會深思。 若罷免行動成為政治鬥爭的固定戰略,未來台灣恐將陷入「選後不斷選」、「罷免成常態」的惡性循環,導致政局更加不穩。民主政治的核心在於權力制衡與民意反映,但若罷免制度被過度使用,最終可能削弱民意代表的施政穩定性,使得立法院淪為政黨角力的戰場,而非民眾利益的實踐場域。因此,如何在確保民主監督機制運作的同時,避免罷免機制被過度政治化,將是台灣民主深化過程中必須面對的課題。  親綠網紅申請入黨國民黨遭拒 國軍志願表成話題焦點去年12月30日,親綠YouTuber八炯及創作歌手「閩南狼」陳柏源曾突訪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表明希望申請入黨,惟當時未獲接受。兩人於今(10日)再度造訪國民黨中央黨部,表明相同意願,結果黨部方面拿出國軍志願役報名表供其簽署,引發外界熱議。 事件經過 八炯與閩南狼去年底首次進入國民黨中央黨部時,曾於影片中強調,國民黨黨章第二條明確表達反對共產主義的立場,因此他們認為自己符合入黨資格,並聲稱要「帶領國民黨反共」。該舉動引發國民黨官方回應,指稱入黨程序需嚴格審查,並以反諷方式表示:「舔共網紅滲透本黨,仍令人擔憂。」同時,該黨官方社群媒體亦發佈影片,搭配軍歌〈黃埔軍魂〉作為背景音樂,調侃意味濃厚。 今日,兩人再次前往國民黨中央黨部,重申入黨意願。不過,此次黨部人員則遞上國軍志願役報名表,表示若真心反共,可透過服役來展現決心。面對此舉,閩南狼當場表示:「我簽的話,我就不能拍視頻了,長官不能讓我在外面講反共的東西!」此番言論隨即在網路上引發熱議,部分網友質疑其邏輯,並對「視頻」一詞的使用提出揶揄,直指其用詞符合中國大陸習慣,進一步質疑其真實立場。 國民黨回應 對於兩人二度申請入黨並引發話題,國民黨新媒體部主任韋淳祐指出,閩南狼過去曾創作歌曲《福建艦》,內容涉及對中國解放軍軍事力量的宣揚,質疑其「反共決心」的真實性。因此,國民黨方面特意遞上國軍志願表,強調若真心反共,可透過實際行動加入國軍。 此外,該事件在社群平台上亦引發廣泛討論,有網友認為八炯與閩南狼此舉僅是「蹭流量」,而非真心欲加入國民黨。另有評論認為,兩人的行動最終反而成為國民黨藉機反擊的題材,達成反效果。 網路反應與輿論分析 此次事件迅速在網絡社群間引發討論,不少網友針對兩人的行為提出批評,認為其目的明顯是為吸引關注,並非真心加入國民黨。部分網友留言指出:「想找素材,結果自己成了別人的素材。」也有人對「視頻」一詞的使用產生質疑,認為閩南狼可能長期受到中國大陸語境影響。 此外,也有部分評論針對閩南狼「簽了志願役就不能拍視頻」的說法進行反駁,強調國軍人員並無禁止反共言論的規定。部分軍事相關社群亦對此提出質疑,指出軍人本身肩負保衛國家的職責,並不會限制個人在國防政策範疇內的言論自由。 結論與影響 此次事件突顯了當前台灣政治輿論場域中對於「反共」與「舔共」標籤的敏感性,也反映出社群媒體在政治攻防中的角色。國民黨此舉可視為對網紅操作政治議題的反制手段,藉此強化自身反共立場,並在特定支持者間塑造對立方形象。 八炯與閩南狼此次再度申請入黨並遭遇國軍志願表一事,已成功吸引輿論關注,然而其行為動機與真實立場仍受質疑。未來,隨著台灣政治環境與兩岸關係的變化,類似的政治操作可能會持續出現,成為選戰或議題操作的一環,值得持續觀察。  立法院否決《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覆議案 罷免制度修法爭議持續立法院今日(11日)針對行政院提出的《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修法覆議案進行表決,在國民黨與台灣民眾黨聯手動員下,最終以51票贊成、60票反對,否決了覆議案,維持原修法內容。然而,民眾黨團總召黃國昌早上仍強調黨團一致決議投下反對票,然而開票結果卻顯示兩位民眾黨立委未參與投票,引起關注。對此,民眾黨團回應稱林憶君與黃珊珊均身在國外,事前已請假。 立法院表決結果與覆議案背景 本次覆議案的否決,確立了《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的最新修正版本,該法針對罷免連署程序進行了嚴格規範。根據立法院議程安排,今日上午立法院召開全院委員談話會,隨後各黨團代表發表意見,最終在11點30分進行記名投票,下午1點截止投票,總計111名立委領票,開票結果為51票贊成覆議、60票反對覆議。 行政院方面認為,此次《選罷法》修正影響國人與民選民意代表之間的誠信原則及選舉契約,作為唯一具有覆議權的憲政機關,行政院有義務對此提出覆議。然而,由於立法院否決覆議案,意味著行政院的提案未能獲得多數立委支持。 政黨攻防:藍白聯手 否決覆議案 國民黨與台灣民眾黨今日共同動員,確保擁有足夠票數以否決覆議案。民眾黨立院黨團在今日院會召開前召開記者會,宣布將投下反對票,黃國昌表示,民眾普遍支持強化罷免連署程序,以避免罷免淪為政黨操弄選舉的工具,造成民主制度的破壞。他更批評行政院長卓榮泰頻繁提出覆議案,指責其「明知覆議案必遭否決,卻仍執意提案」,認為此舉僅是為了拖延《選罷法》新制生效,進一步配合民進黨的「大罷免行動」。 國民黨立委許宇甄則在國是論壇中表示,現行罷免制度存在「成案條件低」、「通過門檻低」的問題,新版《選罷法》修法旨在防止偽造連署及死亡連署的情況,防堵罷免制度被少數人利用為奪權工具。她更直指這是卓榮泰上任以來第三次提出覆議案,並呼籲卓應勇於承擔政治責任,在覆議案遭否決後應主動辭職。 民進黨反擊:質疑修法違憲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則強烈反對此次修法,認為其違反民主原則。民進黨團幹事長吳思瑤表示,《選罷法》修法過程未經充分討論,直接逕付二讀,缺乏委員會實質審查,並批評此舉違反朝野協商機制。她強調,罷免權是憲法賦予人民的重要權利,而新法嚴格限制罷免程序,形同「惡奴欺主」。 針對新法規定罷免連署時須附上身分證影本,吳思瑤認為此舉過於嚴苛,不僅創下歷來最嚴格的罷免門檻,且可能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第5條「最小必要性原則」,恐衍生個資濫用問題。 未來發展:政壇對立恐加劇 此次覆議案遭否決,意味著新版《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將正式生效,未來的罷免門檻將進一步提高。然而,這場修法爭議也凸顯了朝野在民主制度運作上的分歧,國民黨與台灣民眾黨堅持強化罷免機制,以防止政黨惡意動員,民進黨則批評此舉嚴重限制公民行使憲法賦予的罷免權,甚至質疑其違憲。 未來,隨著2026年地方選舉的逼近,此次修法的影響將逐漸顯現,是否會影響各政黨的選舉策略仍有待觀察。而行政院的應對亦備受矚目,卓榮泰是否會因覆議案遭否決而承擔政治責任,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在朝野對立加劇的情況下,選罷法修法的後續影響,勢必成為未來台灣政治局勢發展的重要觀察指標。  DeepSeek突圍:AI競爭新格局下的無聲戰爭中國AI新創公司DeepSeek近期在美國晶片禁令的限制下,以遠低於競爭對手的成本開發AI模型,並在短時間內超越ChatGPT,成為蘋果App Store下載量最高的應用程式,震驚全球科技界。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的動向,以及美中科技戰的背景,使得這場AI技術突襲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DeepSeek橫空出世 AI市場震盪 DeepSeek於1月27日正式推出後,因其開源、低成本、高效能的技術,迅速席捲市場,成為AI領域的一匹黑馬。根據市場數據顯示,當天全球AI相關個股全面重挫,輝達股價大跌16.89%,市值蒸發5890億美元,而台積電ADR亦跌幅超過13%。與此同時,中國科技企業股價逆勢上揚,包括寒武紀、金山軟件、金山雲、小米、阿里巴巴、中微公司與中芯國際等皆大幅上漲。 川普新政與美中AI競爭 美國前總統川普於1月20日正式宣誓就職,並在就職當日宣布Stargate計畫,與ARM創辦人孫正義、甲骨文(Oracle)創辦人艾利森(Larry Ellison)、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共同發起一項籌資5000億美元的AI新戰略,強化美國在AI領域的領導地位。然而,黃仁勳的缺席引起關注,因為他過去一直是AI產業的核心人物。 與此同時,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也在同一天召開科技會議,會中包括DeepSeek創辦人梁文鋒等核心科技人士。外界推測,DeepSeek的戰略可能在此時已成形,北京政府或在第一時間向黃仁勳傳達該計畫。 美國制裁與黃仁勳的立場 黃仁勳在返回美國後,立即針對拜登政府的晶片管制政策發表看法,對美國政府祭出的「三級管制」表達批評。市場人士認為,黃仁勳的發言與中國的AI戰略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連動性。 由於美國政府對中國高端晶片出口限制,使得中國企業不得不尋找替代方案,DeepSeek的成功被視為中國在AI技術領域突破封鎖的一大步。該事件亦讓川普政府意識到中國在科技競爭上的挑戰性。 全球AI市場的應對與未來發展 在DeepSeek帶來市場震盪後,美國科技巨頭迅速作出應對。Amazon近期宣布100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而美國五大科技公司(Apple、Microsoft、Google、Amazon、Meta)合計的資本支出更超過3000億美元,以鞏固AI競爭力。 DeepSeek的成功不僅意味著中國在AI領域的技術突破,也象徵著美中科技戰進入新的階段。川普政府如何調整AI政策,以及黃仁勳的未來動向,都將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目前,全球市場從最初的震驚逐漸轉為理性應對。美中雙方的AI競爭持續升溫,未來的科技發展與政策走向,將深刻影響全球科技產業格局。 美國對台政策的調整與深化——台美關係進入新階段的戰略分析 前言:美國對台政策的戰略轉向 近期,美國在台灣議題上的政策調整引起國際高度關注。從移民文件中「台灣」名稱的明確使用,到國會推動廢除「一中政策」的聲音,美國的對台態度正展現前所未有的清晰度。這一變化並非突然而來,而是長期戰略布局的結果。美國在全球權力競爭中重新評估台灣的地位,並透過政策與法律的修正,穩步推動與台灣的關係向更緊密的方向發展。 本文將從歷史背景、美國政策的最新發展、台美關係的多維深化,以及其對區域與全球戰略的影響等角度進行分析,探討這場政策轉向的深遠意義。 美國對台政策調整的歷史脈絡 美國的台灣政策可追溯至 1979 年《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 TRA)之制定,該法案確保美國在台灣的安全與經濟利益,即便當時美國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其後,美國政府基於「戰略模糊」原則,在維持與北京關係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台灣的發展。 然而,隨著中國崛起、地緣政治局勢變遷,以及美中競爭態勢加劇,美國對台政策逐步發生變化。例如,2008 年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USCIS)發布備忘錄,允許在歸化證書與公民證書上使用「台灣」作為出生國。這雖是一項行政調整,卻象徵著美國政策的細微轉變。 近年來,美國對台戰略逐步向「戰略清晰」靠攏,包含提升軍事合作、推動經貿交流,以及強化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的參與地位。美國此番政策調整,顯示出台灣在全球戰略中的關鍵角色。 政策最新發展:戰略清晰化 美移民政策變動:國籍標示「台灣」的政治意涵 美國移民局(USCIS)近日明確規範,未來持台灣護照申請美國國籍時,國籍欄僅能標註為「Taiwan」,不得再出現「Taiwan, China」或「Taiwan, ROC」等字樣。這不僅是技術性調整,更是美國對台灣國際地位認知的重大突破,強化了台灣作為獨立政治實體的事實。 美國國會推動廢除「一中政策」 共和黨聯邦眾議員近期提出決議案,主張廢除過時且不符現實的「一中政策」,並積極推動與台灣恢復正式外交關係、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以及支持台灣加入更多國際組織。這些行動顯示美國正穩步深化與台灣的關係,並調整過去的政策框架。 軍事與安全合作升級 美國國防部近期批准多筆對台軍售案,包括高機動性火箭砲系統(HIMARS)與長程飛彈,顯示美國持續強化台灣的自我防衛能力。此外,美軍與台灣軍方的交流頻率亦有所提升,象徵著雙方安全合作的深化。 美台關係的多維深化 經貿與科技合作 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美國深知供應鏈安全的重要性,因而積極推動台積電赴美設廠,以確保先進晶片的穩定供應。美台在技術與經貿上的依存度日益加深,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也正成為關鍵議題。 國際組織參與的推動 美國在國際社會中積極倡導台灣參與全球組織,如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民航組織(ICAO)等。台灣在公共衛生、科技創新、民主治理等領域的卓越表現,已獲得多國認可,美國的支持無疑將為台灣帶來更大的國際空間。 軍事與戰略合作 美國在印太戰略中的布局,已將台灣視為「第一島鏈」的重要支點。隨著美中對抗趨於白熱化,美國勢必加強對台軍事合作,以確保印太區域的穩定。 美台關係深化的全球戰略影響 美國對台政策的調整不僅影響台美雙邊關係,也對整體地緣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的反應與美中關係的演變 北京政府對美國的政策轉向表示強烈不滿,並透過外交與軍事手段試圖施壓。然而,美國的政策變化顯示其對抗中國戰略已趨於長期化,未來美中競爭將更趨白熱化。 印太區域的戰略格局 日本、澳洲、印度等國亦密切關注美台關係的發展,並在區域安全合作上展現更大意願。例如,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曾明確表示「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顯示出區域內國家對台海穩定的關切。 全球民主聯盟的擴展 台灣作為民主典範,其在美國政策支持下,將有更大機會與其他民主國家深化合作,形成更穩固的全球民主聯盟。 結論:台美關係新階段的展望 美國近期對台政策的調整,標誌著台美關係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從國際組織參與、軍事合作、科技與經貿聯繫到戰略安全夥伴關係,美台之間的互動正在全面升級。 未來,美國對台灣的支持勢將進一步深化,台美關係的發展不僅影響台灣的國際地位,也將對整個印太地區的安全與穩定產生深遠影響。在此趨勢下,台灣如何在國際局勢變化中靈活應對,將成為影響未來發展的關鍵課題。

台中某科大教授遭控課堂開黃腔 校方啟動性別事件處理機制

〔本報綜合報導〕台中某科技大學教授遭指控在課堂上不斷開黃腔,對學生的言論不當,以及在課堂LINE群組分享抖音正妹影片,引起學生的不滿。校方已採取行動,依規定啟動性別事件處理機制,將展開調查。一名女大生在社交媒體平台Dcard上發文指出,某教授被指控在課堂上使用粗俗的言論,如「看到女生只想上」、「學生只會吃喝拉撒睡跟做愛」,並在課堂LINE群組分享抖音正妹影片,言論引起學生的熱議和不滿,迅速在網絡上引發廣泛關注。不僅女學生反應對該教授的言論感到不舒服,還有男學生也表示「每次上他的課都覺得自己的耳朵髒掉了。」多名學生表示該教授的言論充滿低俗和侮辱性,不符合一名教育者的行為標準。對此校方表示,遭爆料者為該校管理學院副教授,教學多年,過去未接獲相關投訴、爆料,不過近日獲知後校方已按照「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防治準則第19條」的規定,向教育部進行了校安事件通報。此外,學校也依規定啟動了性別事件處理機制,並已組成調查小組。

批賴清德能源政策一變再變 侯友宜:「務實台獨」也是騙選票

〔本報綜合報導〕民進黨賴清德19日拋出能源政見,表示若新技術能解決核安及核廢料,就不排除核能。國民黨侯友宜批賴「先說非核家園、現在又說不排除核能」,完全不清楚賴的能源政策是什麼;賴清德曾說「我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最近不敢再講台獨,就是為了騙選票。賴清德19日舉行「淨零轉型永續台灣」國政願景發表會,強調「穩定供電」是淨零轉型的前提,宣示將透過「第二次能源轉型」、「數位與綠色的產業雙軸轉型」、「型塑淨零永續的綠生活」、「政府做淨零轉型後盾」、「不遺落任何人的公正轉型」等五大策略,達成2050淨零轉型的目標。對於能源政策是否完全排除核能,賴清德說,過去馬政府主張重啟核四,但核四已經經過公投,無法重啟,這是人民的決定,而核一、核二、核三要不要延役,除了要考慮安全性、核廢料的問題外,還要考慮法律、民意及執行面的問題。賴清德表示,未來若新的技術有辦法解決核能安全及核廢料問題,相信社會會接受,「在那個狀況下,政府當然不會排除安全、沒有核廢料的核能運用。」對此,侯友宜認為,賴清德一變再變,先說非核家園、現在又說不排除核能,「變來變去,我真的搞不清楚你的能源政策在做什麼」。呼籲賴清德說清楚到底要不要核電,還是要堅持非核家園,這才是負責任的態度。對於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羅森柏格(Laura Rosenberger)表態美國不支持台獨,侯友宜指出,賴清德一直說「我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更高舉「台灣獨立萬歲」,這是一種嚴重挑釁的說法,也是陷台海於危機之中,但賴清德最近選舉又不敢說,根本一騙再騙,就是為了騙選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