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 何美鄉
美國柯林頓總統第一次心肌梗塞,接受了心血管支架的治療之後, 又繼續他原本忙碌的生活模式。 數年後, 他第二次心肌梗塞再度接受治療。此後,他領悟到了:醫生只能治病,真正的健康卻要靠自己。 於是他開始改變生活模式。美國加州有一家健康管理中心叫 Kaiser (也是健康保險公司), 是一家以會員制度服務約4百多萬人的多功能健康管理機構,提供全備的醫療服務。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提供醫療服務的健保公司(有點像台灣的健保,概括承受會員所有醫療問題)。很明顯的,在這樣的體系裡,所有的病人越健康,公司就越省錢(也就是越賺錢)。但醫療體系只能治病,無法提供健康,於是他們開始收集所有會員(也就是他們的病人)運動習慣的資料,企圖從中釐清健康與生活模式的直接關係,以作為激發健康生活模式的誘因。(Kaiser 對於促進健康生活模式的作為,非常值得另擇機會再來審視一番)。你能想像嗎?每一次你到門診去看病,不管你看的是什麼病,醫生都會花幾分鐘的時間,先問你有關每星期是否有做運動的習慣,是否每週至少有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如快走),且每週至少5天有做運動。若符合此標準,就符合當下主流公衛體系(WHO、美國CDC、或台灣國健署)體力活動的建議。於是,長期下來,他們可以把會員就其運動的習慣分成三種類別:持續運動(每週150分鐘以上)、偶爾運動(平均每週10-149分鐘)、持續不運動(每週<10分鐘)。這樣的資訊有什麼用?當COVID─19疫情出現後,他們回溯性地分析,發現所有的會員感染了COVID─19之後,有持續運動的人,罹患重症或死亡的機率最小,而從不運動的人罹患重症或死亡的風險最高,偶爾運動的人,則介於中間 (Ref 1)。截至2020年10月,會員中有103337人確診COVID─19,其中48440為18歲以上,且過去兩年內至少有三次的運動頻率記錄。針對此48440人的運動史分析是否與病情的嚴重程度有相關性。當控制了所有已COVID─19重症的風險因子(含年齡、性別、肥胖、吸煙、慢性病史)之後,結果顯示,持續不運動的 COVID-19 患者與持續運動的患者相比,住院的風險是 2.26 倍(95% CI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