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1 年 9 月

大疫流行,國家在哪:淺談宋代(960-1279)政府的抗疫措施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陳韻如 自從2019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從一開始的實名口罩制,到今年的簡訊實聯制和最近的疫苗預約系統,政府的防疫措施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篇文章想簡單地談談在一千年前,一個沒有口罩、網路、手機、疫苗和國家隊的時代,當時的政府(指皇帝、中央和地方的官員等)如何理解疫情、又如何防疫與抗疫。一、 面對被傳染的恐懼:宋代官員的看法在討論宋代政府如何應對傳染病前,必須先處理一個更基本的問題:宋代人認為疾病會傳染嗎?根據中研院院士梁其姿教授在2010年的研究,「傳染」一詞用來指疾病傳播的用法大約在950年出現,之後在宋代更加頻繁可見。在「傳染」一詞之前,古代中國醫書指疾病傳播的常用詞是「染」這個字。染在古代中國可以用來指布料染色、壞習慣的擴散、和疾病的傳播等。例如中國第一部病因學專著、由隋代朝廷編纂、成書於610年的《諸病源候論》,就提到某些疾病會「染著」、或「染易」他人。《諸病源候論》對於「染著」、「染易」的討論重點在於哪些病會染易他人、哪些不會,很少討論是透過什麼物質染易,例如是透過口水、還是物理接觸等等,更沒有當代生物醫學的細菌傳播和病毒傳播等概念。面對可能會傳染他人的疾病,宋代民眾的應對做法之一是拋棄病人,類似任其自生自滅。例如:將病人單獨留置在房中或小屋中,不提供飲水與食物等。這種做法引起了許多宋代官員的批評,許多地方官員也希望能革除此類風俗。例如:宋代隆興府進賢縣(今江西省南昌市)的縣令程迥在1176年撰寫了一部醫書《醫經正本書》,書中大力反駁疫病會傳染的觀念,認為人民不需要因此拋棄患病的親友。程迥生卒年不詳,只知道當時是位縣令,在宋代的文官體系中屬於低層文官。現存的宋代資料看不出他曾經受過系統性的醫學訓練、或曾經行醫營生。這種非醫生或沒有醫學訓練的人寫醫書的現象,在宋代很常見。程迥主張一群人在同一地區同時得到某種病,是因為造成這些病的怪異之氣剛好出現在該地區和該時間。生活在該處的人們因為感應到這異氣,才會同時生病,並不是因為傳染。程迥的說法並非異想天開,宋代以前的醫書就有類似看法。前述的《諸病源候論》便提出:「傷寒」、「時氣」、「天行」這些疾病是指人感應到與氣候有關的外在環境之氣而生的病。例如:傷寒是觸冒到寒毒之氣(有點像我們現在還是會說感冒是因為著涼)。時氣和天行是感到四時失節之氣,例如:某一地本來應該是溫暖的季節,但天氣反而很冷;或是寒冷的季節,天氣反而溫暖。當地人群感應到這四時失節之氣,身體不好者,便會生病。除了「傷寒」和「時氣」等疾病名稱外,中國古代常用「疫」泛指一群人同時出現相似症狀的疾病。即使以現代生醫的觀點來看,造成一群人同時出現相似症狀的原因很多,除了傳染外,還包括食物中毒、中暑、空氣污染等。換句話說,宋代醫書對疾病的分類,並不像當代生醫一般存在著傳染性疾病和非傳染性疾病的明確區分。與程迥同時代、也擔任過縣令等地方官職的知名思想家朱熹(1130-1200),卻提出另一種論點。朱熹認為這種強調疾病不會傳染、人民因此不需要畏避病人的論點,是從「利害」的角度來申論。朱熹並指出這種論點的缺點在於:當人民相信這番說辭、去照顧生病親友,卻因此得病時,仍然會拋下患者,避其唯恐不及。朱熹主張更好的、能真正教化人民的論點,應該是從「恩義」的角度來申論:官員應教導人民以恩義為重,即使有可能被傳染,仍不應拋棄患病的親友。朱熹對疾病是否會傳染的看法,明顯不同於程迥。兩人的例子顯示:宋代官員對於疫病是否會傳染,沒有統一的看法;但基本共識是,人民不該拋棄患病的親友不顧。二、宋代政府的防疫和抗疫措施宋代政府應對疫病的措施各色各樣,包括:皇帝舉辦祭祀儀式,祈禱疫情趕快結束、或下詔表達對自己所作所為的深刻反省、或要臣僚直言進諫等。朝廷還可能派遣政府醫官診斷和治療病人、發放藥物、頒布醫書、煮粥賑濟人民、發放糧食、或提供病死者棺材等。有時某一地的疫病太嚴重時,還可能暫時減免該地的賦稅。有時候個別的地方官員會設立房舍,安置病患,甚至會依照病情輕重,安置在不同的房間,以防傳染;或是派人去掩埋患者的屍體。但此舉不一定是因為擔心這些屍體會傳染疾病,而是出於人道考量,或是擔心曝露在外的屍體,其污穢之氣會引發更多的疾病。在上述各種措施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派遣醫生診治、頒布相關療法、和發放藥物。例如992年北宋(960-1126)首都開封(今河南開封)大疫流行,朝廷撥出五十萬錢買藥,並派遣十名醫官,分別駐扎在開封的交通要道上,讓患者問診並賜給藥物。1146年南宋(1127-1279)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發生瘟疫,朝廷派遣四名醫官到臨安府城內外看診、給藥。除了疫情爆發後才介入外,宋代也有少數官員試圖事先預防疾疫爆發。其中一個例子出現在宋仁宗趙禎的在位期間(1022-1063)。事情開始於仁宗慶曆八年(1048)。那年夏天,黃河決口,改道北流,造成今天的河北一帶嚴重的水災。水災之後又發生饑荒,據說慘烈到人食人的地步。朝廷曾發錢賑濟災民,仁宗也派遣了使者去發放藥物。但許多災民們開始湧入災情較不慘重的山東地區。當時擔任青州(今山東益都)知州的著名文臣富弼(1004-1083),決定採取與過往地方官員完全不同的賑災模式。之前常見的地方官賑災模式是將災民聚集在城中、再施粥救濟。這些災民或在領粥時互相踩踏,或因領不到粥而餓死。其他活著的災民群集在城中,反而又出現新的疾疫。考慮到災民聚在城中可能產生的死亡和疾疫風險,富弼決定採取新的方法。他向民眾募款,再加上公費後,徵集到十餘萬處的公私房舍。他將流民們分別安置到這些房舍中,再發放食物。對於協助賑災的官吏們,富弼不但詳細記載了他們的功勞,每隔五日便送酒、肉、飯等食物慰勞他們。這些官吏們遂人人盡力協助賑災。富弼還設立墓地,埋葬不幸死亡的流民們,並親自撰文祭拜這些死者。隔年,麥子大豐收,富弼讓流民們領取這些麥子後、回到各自的家鄉,最後共有五十餘萬的遊民存活。富弼的賑災模式,從此天下相傳,成為典範。三、餘論:宋代醫療史在新冠疫情中的(可能)功用前兩節簡單敘述了宋代官員對傳染的看法、政府的防疫和抗疫措施。這些故事對於當代的我們有什麼意義呢?更廣泛的來說,宋代醫療史的知識對當代有什麼意義?當然,後者是個龐大而複雜的議題,一般大一歷史學系的必修課可能要花每週兩小時、共十六週來說明歷史學的功用,遠非本篇小文可以解決。何況不同歷史學家對這問題,常有不同的答案。但最粗淺地來說,我認為要回答這些問題,必須將歷史知識分為史學普及平台中的知識、和學術論文中的知識兩類來談。史普平台介紹的歷史,或多或少地簡化了學術研究中的複雜論述,例如:既有的研究成果和爭論、史料年代判定的討論、對同一份史料的不同解讀、不同歷史觀間的辯論等。除了簡化研究論述外,史學普及文常佐以大量的歷史故事,希望增加讀者閱讀的趣味性。但這不代表歷史學者的工作日常就只是從史料中找故事。歷史學者作研究的目的也絕非僅止於挖掘和串聯有趣的故事,更多是外人看來嚴肅和枯燥的資料考證與分析。相對於學術論文,史普文的意義之一,可能在於提供通俗易懂的文章,幫助更多的讀者以古鑑今。比如理解許多古人和我們一樣害怕被傳染;或是古今對照後,發現當代的一些相似抗疫和防疫的措施,在古代就受到質疑,從而更警覺地檢視當代的防疫措施的問題。例如:富弼發現施粥救濟反而造成災民搶破頭,容易出現踩踏意外,開始思考新的發放方式。而今年7月4日花蓮縣接種站讓排隊民眾以百米賽跑的形式,搶疫苗殘劑的登記資格,導致民眾摔倒受傷。隔日花蓮縣長率領團隊鞠躬致歉,提出新的預約方法。這事件與富弼的擔憂遙相呼應,都牽涉到地方官員該如何安全、合理地分配防疫相關物資。至於以古鑑今後,能否鑑往知來,就非歷史學之事了。畢竟歷史學者的核心研究目的是嘗試釐清過往發生之事,而非預測未來。而本文中所談的故事若要放入學術論文,便需要更仔細地釐清和考證相關事件的內涵。以富弼防疫的故事為例,其中有許多疑點,需要歷史學者再深入辨析。例如:為什麼災情已如此嚴重,還有多餘的酒肉,能每五天就犒賞一次協助賑災的官吏?故事中的數字(十餘萬處的房舍、五十餘萬存活的流民),有沒有可能被誇大?如果有,為什麼要誇大?這故事是又誰寫下?為何寫下?又是怎麼流傳出去的?傳抄的過程中出現哪些情節變異?改變這些情節,又有何可能的功用?這些問題都需要歷史學者再搜尋和比對其他宋代的資料,才有可能進一步釐清。或許有些人會疑惑:即使歷史學者盡力釐清了富弼防疫的故事,這些畢竟是一千年前發生的事情了,對當代有什麼意義呢?一個可能的意義是,當有人試圖用這故事(或其他類似的故事)為例,宣揚中華文明或是中華政府自古就有優良的抗疫傳統,或宣傳宋代在防疫上有重大進步、超越同時代的歐亞各國時,歷史研究可以幫助反思這些宣傳,避免歷史變成當代政治或國族宣傳的素材。此時,以古鑑今就不只是有趣的新知,而是有更迫切的現實意義了。(本文轉載自臉書∕歷史學柑仔店)

【2022選微鏡(1)】 透視2022台灣九合一選情

■本刊特別報導 (圖/翻攝自Unsplash圖庫) 前言:2021年中秋近了,距離2022年眨眼及至,各個黨派無不摩拳擦掌展開佈局,不管同黨間暗潮洶湧的台下競爭,到檯面上合縱連橫,還是政黨間的廝殺,都一一浮上檯面。本報社自今日起特別組織專案對2022年的台灣選舉做完整的報導,希望能為台灣的民選提供更多的選舉資訊,讓選舉有面透明化的鏡子,照亮這個台灣社會。2022年台灣地區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又稱「111年九合一選舉」),包含直轄市自治法施行以來的第8屆直轄市市長選舉,以及地方自治實施以來的第19屆縣市長選舉。九合一部份包括直轄市長      、直轄市議員、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直轄市原住民區長、直轄市原住民區民代表、村裡長等九個項目。依目前排定的日期,九合一的選舉將於2022年11月26日舉行,到時的選況勢必激烈,而不可預期的是中間選民的立場跟年輕選票的動向,才是這場選戰最重要的任務,許多欲投入選舉的候選人,早已是鴨子划水,蠢蠢欲動。因為黨主席掌握了選舉的提名權,所以這次國民黨的主席選舉非常重要,國民黨主席的選舉參選人也在9月4日舉辦了黨主席的政見辯論。這場主席的選舉勢必嚴重影響國民黨2022九合一選舉的成敗,民眾皆靜觀以待。

【就事論世】颶風艾達再掃美國損失慘重 極端氣候頻發事關人類生存

■ 理應 (圖/翻攝自Pixabay圖庫) 颶風艾達(Ida)登陸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後北上至東海岸紐約一帶,號稱170年登陸當地最強的颶風,目前減弱為熱帶風暴,但仍帶來破紀錄降雨量。紐約市星期三(9月1日)深夜宣佈進入緊急狀態。紐約市已知有多人死亡,市長白思豪(Bill de Blasio)形容當地在「經歷一場歷史性天氣事件」,道路在面對著「殘酷的洪水泛濫」和「危險狀態」。除了紐約市,紐約州與新澤西州也宣佈了緊急狀態。根據美國廣播公司(ABC)報導,拜登2日下午曾就東北州份災情發表談話。拜登提到,颶風艾達為紐約帶來驚人雨量,光是1日一整天就超過9月份平均雨量。在紐約市,暴雨造成的大水灌入地鐵站內,曼哈頓中城的街道全都變成河流,紐約市長白思豪(Bill de Blasio)也首次宣佈紐約市進「洪水緊急狀態」。紐約市至少有13人死亡,其中8人喪命在地下室住宅內,其中以皇后區災情最為慘重,多數遇難者是在家中罹難。美國廣播公司統計,颶風艾達從路易斯安那州登陸後一路橫掃肆虐,在美國8個州造成共61人死亡,其中紐約市13人死亡、紐澤西州25人死亡,災情慘重。另外,受颶風影響,在紐澤西州、賓州和馬裡蘭州至少還出現9場龍捲風。全世界的氣候變遷,產生了各地重大天然災害,極端氣候的改變使原來冰封多年的格陵蘭冰山今年已經有20%融化掉了,阿拉斯加也罕見的發生了森林大火跟爆雷,這是前所未有的。北極圈暖化的速度,難以想像,永凍層逐漸消融,生態圈即將滅絕,包括歐洲、亞洲嚴重的暴雨、水災、乾旱也屢屢發生。人們再不重視大自然的反撲,也許本世紀將有更大的天然災害等著我們。

【社論】台灣人是不是中國人? 國民黨主席候選人居然講不清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師於澎湖海域殲滅明鄭軍主力,收復澎湖、台灣,統一全國領土。這是台灣正式納入清朝的版圖,後來大批的漳、泉及客屬移民移入台灣,所以除了原住民以外,幾乎都是大陸移民的後裔,再加上1949年大批隨著國民黨政府撤退來台的移民。所以這個道理很簡單,但為甚麼國民黨的4位黨主席候選人講不清?中華民國是不是中國?台灣人是不是中國人?無論從歷史、文化、血緣乃至於憲法,都不應該有爭議。因為4位候選人的論述都沉溺在馬英九時代的兩岸關係,彷彿國民黨取回政權,兩岸關係就雨過天晴。殊不知民進黨執政的這5年已把台灣帶向以美日為主軸的聯盟關係,國際間的情勢早已生變,兩岸之間的關係不能再以「一國兩制,一中各表」為主軸了。台灣的政治現實、大陸對台灣的看法及東亞的戰略佈局都已劇變。再加上中美關係與貿易間的問題,大陸對於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早已失去信心。朱立倫、江啟臣的論述,喚不回大陸對兩岸和平發展的熱情和期待,張亞中的主張切中兩岸和平的核心,但得不到中間選民的支持,只是「叫好不叫座」。對於自己黨內火炮四射,猛烈攻擊。卻沒有人指出民進黨執政讓兩岸互動脫鉤的危險,這樣的國民黨,真的讓人失望。民進黨向來自居為台灣的主人,其他族群都是「外來者」、國民黨是「外來政權」。台灣人不是中國人?這個民族認同的問題,為何國民黨沒辦法解釋清楚讓全民接受,所以註定要被人民質疑。

【話山論見】又爆機師有感染 防疫警鐘須常鳴

■ 映丞 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先要求到這個外站的,那全部都要居家檢疫14日。」因為台灣的防疫再次的被機師突破,長榮航空5天內爆出3名機師突破性感染,其中一人基因定序結果確定為Delta變異株,讓國內疫情再度拉警報,指揮中心也不敢大意,昨日下午2時30分更針對曾與確診者接觸或足跡重疊者發送約110萬則的警示簡訊,讓不少民眾人心惶惶;台大兒童院長黃立民則表示,未來若出現2種情況,台灣防疫警戒恐怕就要考慮分區升級。全球疫情嚴峻,機組員辛苦出勤卻出現害群之馬。長榮機師突破性確診,被爆出在26日從芝加哥回台,7日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跑回苗栗探親餐敘。在下一趟出勤前出現喉嚨癢,但健康聲明書卻沒有照實填寫,違規依法可罰10萬到100萬。目前長榮召開紀律委員會進行議處,該名機師已確定被解雇。違規外出加上有症狀未告知,再讓航空業陷入泥沼。長榮航空展開調查,紀律評議委員會決定開除該位機師,民航局也將約談當事人。台灣在5月份的第一次疫情爆發,也是因諾富特酒店機師造成的,這次事情又再度的重演,關於機師及空服人員的疫情管理再度地引發重視。長榮3名機師完整接種完2劑疫苗後,還是發生突破性感染,這個問題再次引發熱議,台灣目前疫苗接種率,只接種一劑的佔44.31%,接種兩劑的佔4.18%,台灣到底是要把接種一劑的比率拉高,還是要讓接種兩劑的佔比拉高,造成醫界有不同的論調。台灣在最近幾天確診數確實很低,幾乎都在個位數,但是由於民眾開始疏忽防疫要件,再加上中秋節連假將至,預期民眾返鄉、出遊的比例應該會很高,所以在防疫的工作應該要更嚴謹,不能再爆發第二波疫情。台灣應該要適應並學習與病毒共存,疫苗不能阻止新冠肺炎的感染,若要減少重症確診者出現,那就必須先讓高危險的對象完整施打完疫苗,包括高齡長者、醫護、邊境工作者等等,甚至安排他們接種第3劑疫苗,且確保醫療量能的充足,才能降低重症患者的死亡比例。現在台灣疫苗數不足,即使要讓接種一劑的比例拉高,疫苗數也可能不足,只有政府下定決心,補足疫苗數,才能讓人民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