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2 年 9 月

「航母style」10年了,中國航母正式邁入「三艦客」時代!

■本報特約編輯 翟子驍 2012年9月25日我國首艘航母遼寧艦交接入列10年間我們不僅見證了遼寧艦走向深藍還見證了山東艦入列福建艦下水非凡十年人民海軍闊步星辰大海逐夢萬裡海天才剛剛開始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是什麼?夢想成真!十年,有多長?曾經青澀的遼寧艦如今已成長為我國海軍的一員老將。十年,可以做到什麼?遼寧艦各項訓練和試驗穩步推進,航母編隊體系化訓練逐步常態化。十年,我們走了多遠?遼寧艦帶著一代又一代海軍先輩的殷切期望,劈波斬浪,捍衛海疆,不斷延伸著航跡。十年,要怎麼定義?是一群艦船人追夢的過程,在夢想的道路上逆境勃發,在無數次挫折中詮釋什麼叫「夢想、汗水、堅持」。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遼寧艦 從零開始 遼寧艦加入人民海軍2012年9月25日001型航母正式交付人民海軍,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遼寧艦」,舷號為「16」。從這一天開始,我國有了自己的航母,海軍建設進入嶄新篇章。遼寧號航空母艦前身是「瓦良格」號,1991年,「瓦良格」號於烏克蘭建造時遭逢蘇聯解體,建造工程中斷,完成度68%。直到2012年9月,這艘航母正式更名遼寧號,成為我國第一艘服役的航空母艦。2012年11月23日我國艦載戰鬥機殲-15首次降落在遼寧艦甲板上,並于當天順利完成艦上滑躍起飛。 我國艦載戰鬥機殲-15首次降落在遼寧艦甲板上,並於當天順利完成艦上滑躍起飛。 殲-15在遼寧艦上試飛成功,成為人民海軍建設的重要里程碑,標誌著「遼寧艦」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同時,伴隨著殲-15的一飛沖天,遼寧艦上的指揮人員作出的手勢動作也引發關注。航母起飛指揮員以半蹲為姿勢,右手蜷縮伸出食指和中指,指向飛行甲板前端,代表「允許起飛」信號。「航母style」傳遍祖國大江南北,在受到民眾熱情追捧的同時,也讓遼寧艦的歷史時刻成為國民記憶裡難忘的時代瞬間。2013年11月28日遼寧艦首次穿越臺灣海峽,進入中國南海,開展科研試驗和軍事訓練活動。這是遼寧艦入列後,首次組織跨海區的長時間航行訓練,實現了第一次遠洋出海。期間人民海軍以遼寧艦為主編組了大型遠洋航空母艦戰鬥群,戰鬥群編列近20艘各類艦艇。這是自冷戰結束以來,除美國海軍外,西太平洋地區最大的單國海上兵力集結演練,標誌著遼寧號航空母艦開始具備海上編隊戰鬥群能力。 遼寧艦首次組織實彈射擊,全部命中目標。 2015年7月遼寧艦首次組織實彈射擊,全部命中目標。2016年12月23日遼寧艦編隊首次展開遠海訓練,奔赴西太平洋海域。2017年7月7日遼寧艦編隊抵達香港,參加香港回歸祖國暨解放軍進駐香港20周年慶祝活動。700餘名官兵在遼寧艦飛行甲板上列隊排成「香港你好」字樣,以海軍獨有的方式向香港市民表示親切、誠摯問候。 我國第一艘國產航母下水儀式也在大連造船廠舉行。 山東艦下水 中國進入雙航母時代2017年4月26日正當遼寧艦為守護中國海上安全不斷突破時,我國第一艘國產航母下水儀式也在大連造船廠舉行。從2013年開工,2015年3月開始塢內建造,到2017年出塢下水,這艘國產航母走過了無數歷史性階段,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夠自行建造航母的國家。2019年12月17日經中央軍委批准,我國第一艘國產航母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山東艦」,舷號為「17」,並正式交付人民海軍。 我國003號航空母艦在江南造船廠成功下水,命名「福建艦」 2020年5月國防部證實山東艦入列後首次航行訓練。此次訓練,目的是檢驗武器裝備性能,提高航母訓練水準,進一步提升部隊履行使命任務能力。紅旗飄揚 中國迎第三艘航空母艦2022年6月17日在現場國歌聲中,五星紅旗冉冉升起。伴隨著擲瓶禮的進行,香檳酒瓶碰擊艦艏碎裂,兩舷噴射絢麗彩帶,艦船鳴響汽笛,船塢塢門打開,航空母艦緩緩移出船塢。這是一艘由我國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彈射型航空母艦,採用平直通長飛行甲板,配置電磁彈射和阻攔裝置,滿載排水量8萬餘噸。 十年礪「艦」,正值少年 未來可期,榮光無限

大陸成功發射遙感三十六號衛星

〔本報特約記者 趙竹青報導〕記者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獲悉,9月26日21時38分,大陸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六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本次發射是長征二號丁火箭9月份的第三次發射任務,成功創造了「金牌火箭」自服役以來單月發射次數新紀錄。截至目前,長征二號丁火箭本年度已完成9次發射,累計將26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本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439次發射,是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八院抓總研製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169次飛行試驗,是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的第66次發射。

2022年大陸古樹名木保護科普宣傳周啟動

〔本報特約記者 劉溫馨報導〕2022年大陸古樹名木保護科普宣傳周9月25日在國家植物園啟動,「中國古樹名木保護圖片展」同期開展。本次活動以「保護古樹名木 共用綠水青山」為主題,旨在通過普及古樹名木相關知識,增強社會公眾保護古樹名木的意識和熱情,全面推進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工作。近年來,大陸相關部門全面開展古樹名木資源普查,嚴格落實養護責任,及時實施搶救復壯,持續強化監管執法,廣泛開展科普宣傳教育,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第二次大陸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結果顯示,目前大陸普查範圍內共有古樹名木508.19萬株,其中散生122.13萬株,群狀386.06萬株。

【如視我聞】冒假貨風險跨海買藥 台灣健保怎麼了?

■ 映丞 健保一直是台灣引以為傲的政策,但當癌症慢性病化,追求醫療「俗又大碗」的代價是,許多新藥難以納入健保。而且藥價成長太多會擠壓醫護待遇,如何打破惡性循環?3年前,48歲的汪太太因為頭痛就醫,被診斷出肺腺癌腦轉移,在第一、二代標靶治療無效後,醫生建議嘗試泰格莎。但當時泰格莎尚未納入健保,每天吃一顆藥需5000到8000元不等,一個月的藥費至少就要15萬元。「台灣的泰格莎藥價是領薪族月薪的數倍,」汪先生指出,因為太貴,有些人會選擇從國外取得藥物。汪先生選擇到廈門拿藥,是因為在中國的醫保制度下,病人服用一個月的泰格莎僅需6.6萬台幣,而且一次可購買3個月的藥,即使加上來回機票及住宿費用,每個月的藥費也可以控制在8萬元以下,足足比台灣便宜約一半。千里迢迢,兩岸奔波近一年,治療、養生費用投入近500萬元,汪太太最後還是於2021年離世了。跨海買藥的他們,絕非特例。然而,台灣的健保給付標準卻相對嚴格,且在短短兩年之內大逆轉。2020年,健保署先是規定只有具EGFR突變且無腦轉移的第四期肺腺癌患者,可透過健保取得泰格莎。兩年後,又改為只有腦轉移的第四期肺腺癌患者可以給付,適用人數從800多人一下減至不到400人。健保條件不斷限縮,就是為了避免給付額暴衝。健保署長李伯璋坦言,因為剛開始適用的人太多,藥費超出預算,才必須調整給付方式。台灣一年新藥預算總額22億元,但自從將泰格莎納入健保,第一年總額就逼近30億,第二年更超過40億。李伯璋無奈直言,新藥超出預算,會擠壓到其他經費,「我們都希望癌症病人用到最好的藥,但如果藥物費用沒有管控,對醫療整體的影響會更大。」也因此直到現在,還有人在黑市購買孟加拉生產、價格只要原廠泰格莎十分之一的類似藥物。但藥價雖便宜,冒的風險也很高,汪先生感嘆,市場上假藥多,要分辨不容易,也有癌友吃到假藥,「結果病情惡化走了。」隨著新療法不斷出現,基因檢測結合標靶藥物,加上免疫療法合併化療的普及,讓癌症治療後的存活率大幅提升,但健保的保障卻愈發顯得捉襟見肘。「因為健保預算每一年可以增加的額度有限,」研究醫療經濟學的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連賢明直言,台灣對新科技、新療法的投資也低,在治療上很難要求有好品質。「如果藥品費用沒控制,醫界一定會爆炸,」李伯璋解釋,在健保總額固定的制度下,藥費佔比愈高,支付給醫護人員的錢就愈少,甚至無法吸引或留住人才,造成醫護人力不足。根據世界銀行統計,過去20年(1996到2017年)各國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佔GDP比重的成長率,台灣約28.77%,韓國卻達到109.37%,即使是OECD國家平均,也達73.82%。關鍵在於,公部門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佔GDP比重實在太低,結果就是重擔落在所有民眾身上。統計顯示,台灣家庭自費支出佔比高達34%,較OECD國家平均約20%高出許多。陽明交大附設醫院副院長周穎在一場健保醫療論壇,有感而發指出,愈是已開發國家,政府與人民愈願意投資金錢在醫療保健,因此無論是歐美、日韓,近年的醫療費用成長都十分顯著。但台灣醫療服務的價格或生產成本卻遠低於其他國家,「難道台灣人命比較不值錢嗎?」他質疑。台灣若是要跟鄰近國家看齊,醫療投資還有進步空間。醫療投資不足,影響新藥、新科技的引進,不利整體醫療保健發展。造成的結果是,無論平均餘命、罹癌存活率或新生兒死亡率的跨國比較,台灣都落後已開發國家及亞洲主要競爭國家。要改善品質,勢必得從投資開始。但羊毛出在羊身上,不管是癌藥自費,還是健保保費調漲,與時俱漲的醫藥支出來源,最後都要回到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長久來說,抗癌是一場財力的戰爭,但至少一起分攤,我們才可以走得更遠。健保是末端的防堵,無法解決一切,政府應該從癌症防治的源頭做起,讓醫療保健升級,在邁向超高齡社會的此時此刻,更顯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