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黑色白色的麵團揉圓壓扁做成眼睛,再揉出胖乎乎的爪子抱住翠綠的竹竿,小小的麵團在非遺傳承人郎佳子彥手裡,一眨眼的工夫就變成了一個憨態可掬的 熊貓,把來自台灣的李建勳和範懷方「萌化了」。 他們也模仿做了兩隻小小的熊貓,愛不釋手。 郎佳子彧說:“熊貓是我們的國寶,也是兩岸青年共同喜歡的東西,希望熊貓能夠讓兩岸青年雙向奔赴,更加了解彼此。”

10月25日,兩岸青年相約走進中國青年報社全新升級的“溫暖的BaoBao·兩岸·青年書店”,體驗中國傳統非遺的製作過程。 當天,在北京台灣會館,兩岸和平志工聯盟、台海出版社、中國青年報社等機構舉辦了「識·光」兩岸青年閱享會,來自海峽兩岸的年輕人分享成長與奮鬥的故事,傳遞 青春的美好。

越過海峽,他們找到回家的溫暖

「直到長大與母親回來祭祖後,我才懂得了父親的執念。」在分享會上,台灣青年李建勳講述了父親過世後,他的成長與思考。 李建勳的父親是1949年隨著國民黨退到台灣的老兵。 在他的記憶裡,父親一直有個執念,就是有朝一日要回到在大陸的老家,這是他的根。

可是後來父親罹患癌症,已無法回到故土。 直到去世前,他還在為李建勳講述家族的故事。 多年後,李建勳一路奮鬥,從自己口中「躺平的學渣」到華夏科技大學與台灣國立新莊國中傑出校友,成為台灣商業總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他終於和母親回到父親生前眷戀的故土,和久別的親人緊緊相擁。 李建勳說:「看到在大陸的親人後,才明白什麼是血濃於水,才明白親情不可磨滅。」對故土的眷戀,終於從上一輩傳遞到他心上。

同樣在大陸感受到溫暖情誼的還有土生土長的台灣青年沈宏叡,2017年,他到中國人民大學當交換生。 「那種心情就是,一落地就能感受到,我們都是中國人,那種親切感就是祖國。」沈宏叡很快就適應了大陸的生活,因為感覺同學們從來沒把他當外人。 他說:“我的很多好朋友都來自北方,他們管我叫‘台灣鐵子’,就是鐵桿兄弟的意思。”

在西安,他看到了歷史課本上的兵馬俑,被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深深震撼。 在陝西黃陵縣,他走了好遠的路,特地去祭拜了黃帝陵,並在紀念香港回歸和澳門回歸的兩個紀念碑中間拍下一張合影,留作紀念。 最後他一路尋找到了“台灣光復致敬團祭黃帝陵文碑”,那是一座建造於1946年台灣光復一周年之時的石碑,它承載了台灣同胞回到祖國懷抱的民族感情和認祖歸宗 的情懷。 沈宏叡說:「那一年,由於連日暴雨,道路阻隔,『致敬團』未能如願抵達黃帝陵,只能選擇在陝西耀縣(今銅川市耀州區)中山中學體育場遙相祭奠。今天,那些 台灣先烈先輩們的遺願,他們魂牽夢縈的尋根之路,我們這代青年將替他們走完。”

越過那一灣淺淺的海峽,台灣青年在大陸找到故土的溫暖和文化的認同,大陸青年也在兩岸青年頻繁的交往活動中走進台灣,在飲食中感受到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根脈 ,在「雙向奔赴」的情誼中感受到親人般的溫暖。

陳凱迪是北京大學2020級本科生,今年7月,她作為大陸高校師生赴台交流參訪團的一員走進了寶島台灣,這也是全球新冠疫情流行3年多來大陸高校首次組團 赴台交流。 參訪期間,兩岸青年在乒乓球桌上切磋球技,在座談交流中感受兩岸文化同文同種同源的深層聯結,陳凱迪還與台灣青年樂手陳德夫聯手演奏電影《笑傲江湖》的主題曲 《滄海一聲笑》,共同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而最讓陳凱迪印象深刻的是,到訪桃園的時候,一家餐廳的老闆聽說他們要來,特地做了以台南芒果為夾心的大福,又從上海空運了新鮮的薺菜,為他們包了 一頓薺菜餡的餃子。 「當我最熟悉的,伴隨著我成長的家鄉味道在舌尖上盤旋時,有那麼幾個瞬間,故鄉彷彿就在我的身邊。」那位老闆說,希望從北方來的朋友們在台灣也 能品嚐到大陸的味道。 那一刻,陳凱迪感受到的不只是美食本身,而是透過美食表達的善意和溫暖,讓她常常回味,不能忘懷。

立業逐夢,台灣青年找到紮根的土壤

對台灣青年來說,大陸不光能讓他們找到文化的歸屬感,也找到了向下紮根和蓬勃發展的土壤。 活動主持人徐韜就是一位在大陸創業6年的台北青年。 曾經他在台灣讀了7年大學,其中休學了3年半——3次創業,3次失敗。 許韜說,「台灣市場確實比較有限,空間很小,屢次創業都不溫不火。」直到2014年,來自大陸的交換生鮑冠羽和他做了同桌,跟他分享了很多大陸的資訊, 例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浪潮,大陸的市場蓬勃發展,出現了共享單車、團購、直播等許多成功的創業案例。 身為一個青年創業者,那時起,徐韜就對大陸心生嚮往。

2017年,當矽谷和中關村兩個創業地點擺在他面前的時候,他毅然和鮑冠羽合夥在中關村清華科技園註冊成立了「小包智工」。 而實打實的政策支持也讓徐韜真正紮根下來——計畫啟動階段,孵化器給他們提供了免費的工位;政府組織的創業比賽,讓他們接觸到國內外頂尖的創投機構;北京的住房成本 高,透過中關村對新創公司的扶持政策,他們獲得了10套公租房名額…如今,「小包智工」連續獲得3輪融資,公司在全國7個城市開展了業務,為10多萬人創造 了超過百萬新形態彈性就業工作。

回顧這6年的創業歷程,徐韜認為,之所以在大陸創業成功,有賴於市場體量大,同時政策很友善,創業環境有活力、有韌性。 他說:「過去在台灣,我感覺像魚缸裡的魚,很安全,可是我來到大陸像是回到了大海。一開始可能感覺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今天,當我度過了很多困難 階段,我發現徜徉在大海之中,更加自由、更加廣闊。而且,大海才是魚該待的地方。」他希望,和他一樣有志於投身創新創業的台灣青年,都能來大陸了解看看 。

在分享會之外,在大陸紮根的台灣青年還有很多。 台灣設計師鮑達芃2007年就受邀來到大陸,參與了許多國家級項目的夜景觀工程建設,例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燈光工程、2009年廣州亞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他 的設計也點亮了廣州塔、國家大劇院等城市地標。 如今,鮑達芃擔任上海交通大學集團設計研究總院文旅院客座副院長,在他的團隊裡,兩岸藝術家各佔一半。 好幾位台灣青年設計師都是因為他的邀請,從台灣直奔上海而來。 鮑達芃認為,大陸是台灣年輕一代設計師發展事業最好的沃土,沒有之一。 有大陸的城市發展作為基礎,設計師有了實踐建築景觀創意的先驅。 而兩岸同根同源同語言,沒有文化的隔閡,讓台灣設計師能更融入當地,完成創意的表達。

今年,他也帶領兩岸青年數位藝術家共同創作「大美中國」數位藝術藏品,以新興的數位藝術展現「祖國」的人文地形和非遺傳承。 「他們(台灣設計師)在這個專案裡,可發揮的空間可多了!」鮑達芃說。 「美」是兩岸設計師們共同的追求,他們每週一同City Walk、看展覽、吃美食,光是上海的萬國建築就給了他們層出不窮的靈感。

用不同的方式,共同講好祖國的文化故事

北京懷柔區渤海鎮四渡河村駐地第一書王天宇是許多紮根鄉村一線的大陸青年代表。 在分享會上,他分享了團隊一年來發揮青年力量、點亮好山好水的故事。 駐村以後,他梳理當地旅遊資源,依照年輕人的喜好,設置景區盲盒,開闢了露營基地,進行了許多鮮活有益的鄉村實踐。 他發起的四渡河村全球青年志願者招募計劃,招募了100多名青年志願者,其中就有兩名在北京上學的台灣青年。 這些青年志工不僅成為他建造鄉村的智囊和幫手,也成為四渡河村發展鄉村旅遊和對外宣傳的一扇窗,許多外國人都慕名而來。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95後郎佳子彧,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與摩納哥親王一起捏冰墩墩面人的視頻火遍了全網, 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也為他的技藝按讚。 郎佳子彧在抖音、B站、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擁有百萬粉絲,有個台灣網友看過他的視頻,私訊說想要來北京「拜師學藝」。 這次和台灣青年共同“捏熊貓”,也讓他期待以後能夠與台灣青年有更好的、更深入的了解。

因為對祖國的眷戀,2021年,在回鄉後的第四年,沈宏叡如願考取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專業的研究生,再次踏上了這片凝聚他民族認同感的土地。 他走進四川、福建等地,了解當地的發展狀況,體驗當地的文化、美食。 他把在大陸生活的點滴和參加兩岸交流活動中的所見所聞拍攝下來,製作成vlog發佈在自媒體上。 他給自己起的網名叫“台灣鐵子沈宏叡”,他說,台灣民眾對大陸並不了解,而大陸同胞對台灣也非常好奇,他們對台灣人非常友好。 所以,他希望可以用年輕人的方式增進兩岸了解,有更多兩岸青年在交流中成為「鐵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