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最近,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大三學生林姵綸正跟著老師進行中醫經典古籍《金匱要略》及註解本的總結整理工作,這本像字典一樣厚的書,她已經翻過無數次。

《金匱要略》是北京中醫藥大學精品課程,雖然還沒進行相關學習,但能夠提前熟悉書中知識,她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上課講的可能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內容,我 現在是整本讀」。 目前,林姵綸手裡有6個註解本,她說:“對於同一段原文,把不同的註本放在一起看,透過對比,可以不斷地去理解其背後不同的用藥思路。”

在北京,像林姵綸一樣學習中醫知識的台灣籍學生還有很多,他們在學習中感受兩岸文化的同根同源,並以中醫為載體,傳播中華文化、促進兩岸青年交流。

為了讓中醫養生知識的傳播突破時空限制,使健康生活的觀念在更多青年心中紮根,10月25日,中國青年報虛擬數字人正式發布,它順應移動互聯時代向沉浸互聯的元宇宙時代轉變 的發展趨勢,將數位人技術落地到健康這一更為垂直的應用場景之中,致力於借助中醫智慧更好地服務青年成長。

文化同根,中醫同源

2002年出生的林姵綸從小在台灣長大,高中畢業後,她選擇到大陸求學。 談到學習中醫的初衷,她說:「因為我是雙胞胎,小時候身體不好,最初是想調理好自己的身體。台灣的中醫科在私立院校,家庭負擔會比較重,而且我覺得來大陸 學會更正統一些。”

對許多台灣人來說,中醫、中藥並不陌生。 來自台灣彰化的90後青年岳書頡從小就吃一些藥膳,平常生病也習慣去看中醫、吃中藥。 高中時,他透過中醫治療自身運動傷害,從而對中醫產生濃厚的興趣。

現在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攻讀研究所的他正是看到了中醫的治療優勢,才選擇來大陸學習。 在來之前,他曾就讀於高雄醫學大學的運動醫學專業,「那裡的學習更偏重於西醫,比如在骨傷科方面,西醫更傾向於手術,但對一些勞損病症,就沒有太好的治療方法 」。 所以在台灣取得本科學位後,他又申請了北京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學本科專業。

初到北京時,岳書頡時常覺得學習抓不住重點,「因為已經適應了台灣的教學模式——選擇題比較多,只要有印象就能找到正確答案,而大陸手寫內容較多,要求有很紮實 的基礎知識」。 就這樣,經過兩年的摸索,他才完全適應。

而台灣的成長背景,有時候也會帶給他們一些學習優勢。 例如,在《金匱要略》《傷寒論》等課程的學習中,會遇到不少繁體字,這對林姵綸和岳書頡來說,反而更容易。

累積經驗,在實務上修正完善

2021年,岳書頡本科畢業。 這年暑假,北京中醫藥大學兩岸青年實踐團成立,組織兩岸青年以中醫藥文化為載體,在北京鄉村開展志工服務與健康義診,同時調研鄉村振興成果,協助傳播中醫藥文化。

岳書頡是實踐團的一員。 在為期一週的活動中,他們去了北京延慶和平谷的農村,透過健康諮詢、針灸、推拿等方式,宣傳普及中醫藥保健知識和許多常見疾病的治療常識。 這也是岳書頡第一次走進北京鄉村、第一次參與義診活動。

「村裡老人很多,年輕人比較少,跟台灣有點像。」岳書頡說,老人主要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心血管疾病、失眠等問題。

今年暑期,林姵綸接過接力棒,也成為實踐團的一員,這次他們去的是北京懷柔農村。 提及對當地的第一印象,她說:“附近山很漂亮。跟台灣比,這裡的老人更樸實,有時候有一點口音,我們幫他們貼耳穴,他們會跟我們道謝。”

回到學校,她更積極地投入到實踐中,例如,每週三和週五下午5點左右,會在學校食堂為同學把脈義診;每週六會抽出半天時間跟診……在學習把脈的過程 中,林姵綸越來越喜歡中醫。

進入研究生階段,岳書頡開始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進行臨床輪轉,在這個過程中,他積累了不少臨床經驗,所以更渴望透過參加義診,跟患者有更多交流。 今年暑假,他抓住了到山東棗莊李莊村、北京來廣營進行義診的機會。 相較於第一次義診,這兩次對於村民諮詢的問題,他都能給予相應的解答。

為了推廣中醫文化,他也現場教導村民一些運動的功法,例如八段錦等。 「中醫的功法主要是調心調神,也有健身的作用。」岳書頡說,義診可以幫助自己鞏固在臨床中學到的用藥及診斷知識,同時也是一個不斷修正自己、完善細節的過程。

中醫架橋,促進兩岸青年交流

在北京中醫藥大學的校園裡,還有許多特色社團。 林姵綸結合自己喜歡做菜的興趣,大一就加入了藥膳社團。 每週社團都會舉辦實務活動,結合時令,鼓勵大家製作山藥奶黃包、薑母鴨、當歸羊肉湯等藥膳。 最近,他們正跟文學社合作,籌備蘇東坡詩詞裡的藥膳活動。

透過參加社團,林姵綸跟大陸學生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我們部門就我一個台灣的,所以就變成了‘團寵’,大家都特別友善。”

在臨床輪調過程中,岳書頡與大陸的同學配合也越來越默契。 無論在門診或病房,大家在臨床工作中都會互相幫忙照顧。

岳書頡還有一個比自己小5歲的妹妹,現在在台灣讀中醫,「她本科學的管理,畢業後跨專業學醫學」。

因為專業領域相同,除了生活方面的交流,兄妹兩人在學業方面也有更多的溝通,這使岳書頡對台灣的中醫有了更多了解。 「她現在也進入了臨床輪調階段,就會跟我講一些她遇到的問題,然後我們兩人討論一下。我們最近遇到的問題,是我媽在台灣得了帶狀皰疹,她問我們怎麼 治療。”

岳書頡希望兩岸在醫學方面能有更多溝通交流的機會,透過不斷碰撞產生新的火花,從而開拓一些新思路,「在這個過程中,兩岸青年有了更多互動,也可以化解彼此間的一些 誤解」。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