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采風

兩岸以球會友 第七屆「台協盃」慢速壘球賽重慶開賽

〔本報特約記者 梁欽卿報導〕投球、揮棒、奔跑…運動場上,加油助威聲不斷。 第七屆「台協盃」慢速壘球邀請賽28日在重慶開賽,來自天津、蘇州、成都、廈門等地的6支球隊120餘名台胞,在為期兩天的角逐中切磋球技、以 球會友。慢速壘球由棒壘球運動衍生而來,由於簡化了棒壘球規則,擊球難度更低,成為推廣棒壘球的絕佳選擇。 在台灣,慢速壘球運動十分火熱,伴隨著「登陸」台商持續增加,這項運動在大陸也逐漸興起。從第二屆「台協盃」開始,來自台北的張凱賀每屆都來參加。 從小學開始接觸壘球運動的他表示,他雖不是專業運動員,但在大陸工作十多年一直推廣壘球。 在江蘇崑山,張凱賀成立了一個壘球相關的協會,600多名成員裡台灣人佔八成。 於他而言,這次來重慶是故地重遊,隊員中也有沒來過重慶的台灣人,想趁著比賽空檔去景點走一走,感受下標準的「重慶味兒」。「這個活動以壘球為媒介,是兩岸民眾溝通交流的好機會。」來自台中的潘俊吉在重慶生活多年,他告訴記者,一上賽場就有熱血的感覺,希望「小球賽」能推動兩岸「 大團結”,打開台胞了解大陸、走進大陸的新視窗。作為本屆比賽為數不多的女選手,來自台南的黃琬玲此前是一名快速壘球職業運動員。 2016年,她退休後來到廈門工作,認識了許多和她一樣熱愛壘球的台灣人。 「這是我第二次來重慶,見到了很多許久未見的朋友,也認識了很多新朋友。」黃琬玲說,這些年她常在大陸參加壘球比賽,希望帶動更多兩岸愛好者參與這項 運動。據了解,「台協盃」慢速壘球邀請賽今年是第七屆,該賽事立足重慶,開闢海峽兩岸民間體育社團交流合作的新路子,以壘球比賽為新窗口,發揮渝台兩地交流的優勢 和特色,推動兩岸交流。

第一屆海峽兩岸動漫配音大賽在廈門頒獎

〔本報特約記者 楊伏山報導〕第一屆海峽兩岸動漫配音大賽最終獲獎名單揭曉,頒獎典禮27日晚間在廈門大學翔安校區舉辦。經專業評選,160組兩岸選手入圍決賽,選出競賽一等獎1組、二等獎4組、三等獎6組、奶龍專項獎1組、最佳創意獎24組、最具潛力獎 24組,同時選出優秀獎100組、優秀指導教師50位、最佳組織單位50家。浙江傳媒學院唐旭、徐芳頔、趙煌嶔、顧芙寧、杜涵睿團隊表演的《赤炎錦衣衛》動畫作品配音片段獲得大賽一等獎。武漢體育學院楊思然、呂鵬和湖南長沙選手張敬雨涵、許子堯、吳雅文、付佳林分別表演的《霧山五行》,台灣參賽者臧孟君、杜彥樺表演的《戌天伏魔錄》和台灣參賽者 張至超、張乃文表演的《兩不疑》等4組動畫作品配音片段獲得競賽二等獎。西安華學院武少雄、王汶思表演的《最強反套路系統》,台灣參賽者連思宇表演的《電器少女》等8組動畫作品配音片段獲得大賽三等獎。國台辦新聞發言人、新聞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陳斌華,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秘書長高健,廈門市翔安區委書記黃鶴麟等嘉賓出席,並為兩岸獲獎選手們頒獎。由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指導,廈門市翔安區人民政府和廈門外圖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本次大賽,自7月啟動以來,透過線上發布、徵集、評選、沙龍、頒獎等流程和環節 ,邀請兩岸6,300多位配音愛好者參與個人化動漫配音創作與交流互動,共收到兩岸200多所高校和100多家配音社團、聲音工作室選購的2852部參賽作品,其中台灣參賽作品521部 。騰訊動漫、嗶哩嗶哩、愛奇藝、優酷、新漫畫、第七印象為大賽提供20多部優秀動漫作品作為配音素材,為參賽者提供了內容豐富的創作空間。全國大學配音聯盟、台灣中華廣播電視節目製作商業同業公會、台灣動漫出版同業協進會、台灣中華青年交流協會等機構協助支援。 大賽邀請兩岸配音界的知名專家、導演和演員擔綱評審。主辦單位介紹說,評審團認為,兩岸參賽者在作品中呈現的個人化聲音特質和深邃的作品領悟能力,充分展現了中文配音藝術的魅力。參賽者們表示,透過這場比賽,他們不僅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更在大賽中得到了成長和提升。據介紹,此前,主辦單位於27日下午在廈門市翔安區同期舉辦海峽兩岸青年配音沙龍,邀請騰訊動漫、第七印象、哆啦聲工坊分享最前沿的影視動漫資訊,北京冠聲、 哆啦聲工坊、廈門外圖等與競賽優秀選手簽約,推動兩岸動漫配音人才培育合作。 第七印象與大賽合作特設的奶龍專項獎,提供奶龍動畫合作配音員簽約機會,為《奶龍》IP注入了新鮮力量。

2023大連長海廣鹿島海參採捕文化節開幕

〔本報特約記者 朴峰報導〕為打造長海廣鹿島優質遼參品牌,充分發揮原產地海參產業優勢,弘揚海洋漁獵文化,10月24日,由長海縣人民政府主辦的2023大連長海廣鹿島海參採捕文化節在廣鹿島盛裝啟幕。來自上海、北京、本溪的近百名客戶以及數十家會員企業齊聚廣鹿島,現場體驗推廣。大連市長海縣廣鹿島是遼東半島著名的原生態海參產地。這裡不僅有優質的天然海域,更有適合遼參生長的野生環境。近年來,廣鹿島鎮通過貝、藻、參等多種養殖淨化海域,自然繁育苗種,因此這裡出品的海參,肉厚刺粗,營養豐富,真正做到了純野生、無公害、品質好、無污染。本次海參採捕文化節是廣鹿島鎮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又一項重要舉措,全面展示了廣鹿島鎮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以及現代海洋牧場建設創新成果。近年來,廣鹿島鎮充分發揮海參產業資源優勢,成立了海參養殖協會,並與部分大連海參行業龍頭企業進行戰略合作,實現了強強聯合,共同打造廣鹿島海參優質品牌。通過此次節慶活動,進一步提升了廣鹿島海參品牌影響力,助力當地海洋產業和鄉村振興發展。

跨越海峽,中醫為兩岸青年架起溝通橋

■來源:中國青年報最近,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大三學生林姵綸正跟著老師進行中醫經典古籍《金匱要略》及註解本的總結整理工作,這本像字典一樣厚的書,她已經翻過無數次。《金匱要略》是北京中醫藥大學精品課程,雖然還沒進行相關學習,但能夠提前熟悉書中知識,她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上課講的可能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內容,我 現在是整本讀」。 目前,林姵綸手裡有6個註解本,她說:“對於同一段原文,把不同的註本放在一起看,透過對比,可以不斷地去理解其背後不同的用藥思路。”在北京,像林姵綸一樣學習中醫知識的台灣籍學生還有很多,他們在學習中感受兩岸文化的同根同源,並以中醫為載體,傳播中華文化、促進兩岸青年交流。為了讓中醫養生知識的傳播突破時空限制,使健康生活的觀念在更多青年心中紮根,10月25日,中國青年報虛擬數字人正式發布,它順應移動互聯時代向沉浸互聯的元宇宙時代轉變 的發展趨勢,將數位人技術落地到健康這一更為垂直的應用場景之中,致力於借助中醫智慧更好地服務青年成長。文化同根,中醫同源2002年出生的林姵綸從小在台灣長大,高中畢業後,她選擇到大陸求學。 談到學習中醫的初衷,她說:「因為我是雙胞胎,小時候身體不好,最初是想調理好自己的身體。台灣的中醫科在私立院校,家庭負擔會比較重,而且我覺得來大陸 學會更正統一些。”對許多台灣人來說,中醫、中藥並不陌生。 來自台灣彰化的90後青年岳書頡從小就吃一些藥膳,平常生病也習慣去看中醫、吃中藥。 高中時,他透過中醫治療自身運動傷害,從而對中醫產生濃厚的興趣。現在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攻讀研究所的他正是看到了中醫的治療優勢,才選擇來大陸學習。 在來之前,他曾就讀於高雄醫學大學的運動醫學專業,「那裡的學習更偏重於西醫,比如在骨傷科方面,西醫更傾向於手術,但對一些勞損病症,就沒有太好的治療方法 」。 所以在台灣取得本科學位後,他又申請了北京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學本科專業。初到北京時,岳書頡時常覺得學習抓不住重點,「因為已經適應了台灣的教學模式——選擇題比較多,只要有印象就能找到正確答案,而大陸手寫內容較多,要求有很紮實 的基礎知識」。 就這樣,經過兩年的摸索,他才完全適應。而台灣的成長背景,有時候也會帶給他們一些學習優勢。 例如,在《金匱要略》《傷寒論》等課程的學習中,會遇到不少繁體字,這對林姵綸和岳書頡來說,反而更容易。累積經驗,在實務上修正完善2021年,岳書頡本科畢業。 這年暑假,北京中醫藥大學兩岸青年實踐團成立,組織兩岸青年以中醫藥文化為載體,在北京鄉村開展志工服務與健康義診,同時調研鄉村振興成果,協助傳播中醫藥文化。岳書頡是實踐團的一員。 在為期一週的活動中,他們去了北京延慶和平谷的農村,透過健康諮詢、針灸、推拿等方式,宣傳普及中醫藥保健知識和許多常見疾病的治療常識。 這也是岳書頡第一次走進北京鄉村、第一次參與義診活動。「村裡老人很多,年輕人比較少,跟台灣有點像。」岳書頡說,老人主要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心血管疾病、失眠等問題。今年暑期,林姵綸接過接力棒,也成為實踐團的一員,這次他們去的是北京懷柔農村。 提及對當地的第一印象,她說:“附近山很漂亮。跟台灣比,這裡的老人更樸實,有時候有一點口音,我們幫他們貼耳穴,他們會跟我們道謝。”回到學校,她更積極地投入到實踐中,例如,每週三和週五下午5點左右,會在學校食堂為同學把脈義診;每週六會抽出半天時間跟診……在學習把脈的過程 中,林姵綸越來越喜歡中醫。進入研究生階段,岳書頡開始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進行臨床輪轉,在這個過程中,他積累了不少臨床經驗,所以更渴望透過參加義診,跟患者有更多交流。 今年暑假,他抓住了到山東棗莊李莊村、北京來廣營進行義診的機會。

「情牽兩岸 愛在嶺南」第一屆兩岸婚姻家庭交流聯誼活動成功舉行

〔本報特約記者 張堃報導〕近日,三山國王祖廟祭祀大典暨「情牽兩岸 愛在嶺南」第一屆兩岸婚姻家庭交流聯誼活動在廣東揭陽成功舉行。島內台灣客家總商會、中華新住民經貿文化交流協會、中華婦女聯合會、中華廣東新住民交流協會等有關社團代表參加。本次活動旨在推動在粵兩岸婚姻家庭之間交流,加強兩岸婚姻家庭及子女的聯繫溝通,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瞭解認同,分享大陸經濟社會發展成果,進一步促進兩岸融合發展。活動內容主要有兩岸婚姻家庭傑出代表分享會、訪談沙龍、參訪交流等。在三天的交流參訪活動中,參訪團員走進揭陽,在京明茶園,以茶為媒、以茶會友、以茶聯誼;在玉湖竹筏,以音為媒、以歌會友、以聲傳情,表達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在潮州,圍繞潮州文化、古城文化、茶文化、潮州美食文化,走進開元寺,登上廣濟橋,感悟潮州厚重歷史,漫步牌坊街,品功夫茶,細看潮劇,瞭解潮州風土人情,體驗潮州特色民俗文化和根祖文化,讓台灣同胞深度體驗潮州功夫茶的獨特魅力,深入瞭解潮州文化,共敘兩岸同胞親情,共話融合發展機遇。活動期間,廣東省海峽兩岸交流協會促進會婦委會分別與台灣客家總商會婦委會、中華新住民經貿文化交流協會、中華婦女聯合會、中華廣東新住民交流協會締結姐妹會並進行了簽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