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照故鄉(外一首)
■方華 葳蕤的鄉愁今夜成為一道藩籬在一場搖擺不定的風中模糊了視線兒時熟悉的田壟在暗淡的思念裡成為迷徑讓秋意中的歸途斷了方向 那彎明亮的張望一次次在樹梢上攀援又被夜色滑落滴落的清淚在草根呻吟 頹敗的小屋內那個長夢是否依然醒著月光擦亮的小窗傳遞出家的溫馨 父親的秋天 瘦的只剩下一把骨頭的父親身體卻如此硬朗他站在那座山梁上腰杆挺拔如一棵棗樹他灰白的頭髮被風吹起與田野的蘆荻混為一體 入秋以後父親的腰彎下來像成熟的稻穗一般他揮汗如雨收割莊稼也收割者自己的時光 他挺腰拭汗的瞬間就像田野中突然生出的一個稻草人頭頂上的那蓬灰白如同一隻鳥窠那上面托飛過我的夢現在依然是我鄉愁深處最溫暖的窩
「魅力黃河.亮麗內蒙古」旅遊文化周亮相巴黎
內蒙古印象攝影展參展作品 〔本報特約記者 唐霽報導〕9月9日,「魅力黃河.亮麗內蒙古」旅遊文化周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拉開帷幕,法國民眾近距離感受內蒙古的壯麗風光、特色文化和悠久歷史。據介紹,此次活動由巴黎中國文化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聯合舉辦,以攝影圖片數位展、內蒙古非遺和文創品展示、內蒙古音樂推介和體驗活動、旅遊和美食影片展播等方式呈現,讓法國民眾領略「大美內蒙古」、探索「草原寶藏」、品鑒「有滋有味內蒙古」。其中內蒙古印象攝影展將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現代樓展廊展出至9月17日。巴黎中國文化中心主任劉紅革說,希望通過此次旅遊文化周活動,增進法國民眾對內蒙古文化的全方位瞭解,提升內蒙古旅遊傳播力吸引力,歡迎法國遊客去內蒙古探索和發現獨特的民族文化和自然遺產。
文武雙全,博古通今,台灣學子體驗「沉浸式」進京趕考
〔本報特約記者 高嘉鴻 常凱特報導〕「舊業雖乘風雨去,當知我輩啟興平。」這是營員姚馨淇在旅途中有感而發作的詩句。兩首七言詩,記錄了她在廣州和北京的體會和感悟。9月8日,由北京市台灣同胞聯誼會、廣東省台灣同胞聯誼會主辦,梅州市台灣同胞聯誼會、汕頭市台灣同胞聯誼會協辦,北京市台胞交流服務中心承辦的第三屆「台灣學子重走科舉路研習營」在北京圓滿結營。研習營的最後一天,細雨綿綿中,台灣學子來到奧林匹克公園,感受北京作為「雙奧」之城的風采。冰立方場館中,涼意襲來,但營員們的冰壺對決進行得火熱。隨著一顆顆重達40斤的冰壺緩緩脫手、碰撞、進入營壘中心,台灣學子體驗到冰壺運動的魅力。「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冰壺運動,今天體驗到,覺得很好玩!」營員們紛紛表示。下午,台灣學子們來到過去台灣舉人進京趕考、參加會試時的住所——台灣會館。在北京市台聯名譽會長盧咸池的講解下,大家進一步瞭解科舉制度在台灣的發展、台灣會館的歷史以及兩岸之間的文化聯結。會館內,學子們還模擬舉行了「會試」。結營式上,主辦方評選出此次研習之旅的狀元、榜眼和探花,由台盟北京市委副主委汪舟發佈捷報。同學們換上進士巾袍,真正體驗了一把「沉浸式」進京趕考。本次研習之旅的「女狀元」林季葦表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想像不到狀元的艱辛,以後我會更努力讀書。」「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古時登科後的喜悅,今人無法切身體會,短短幾天也閱不盡京城的繁華,但重走台灣先輩們漫漫趕考路的經歷已讓台灣學子們留下了難忘的經歷。「從廣州坐飛機到北京都要3個小時,無法想像古時學子求學之路多麼艱辛。」營員張文玉說道,「『回望故鄉是家鄉』。我是苗栗客家人,這一趟旅程讓我感受到血脈不能斷。不管我們今天身在何處,都應該『溯本追源』。」營員徐隆華表示,「每個地方都有它的文化,這是很可貴的。兩岸的文化、傳統、語言、精神一脈相承,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應該讓後代知道我們的根在哪裡。」營員張舒婷激動地說,「我終於親眼看到了在《北京歡迎你》這首歌裡面出現的長城和故宮,也看到華夏民族千年來的底蘊。」「珍重主人心,與君共沉醉。」研習營營長廖崇斐表示,這一趟重走科舉之旅,大家走過廣州、梅州、汕頭、北京,看到了雨過天晴,也感受到江山如畫。「兩岸青年交流應溫情關懷、理性對話、真誠互動。兩岸同胞血脈裡的溫情是割不斷的,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但也存在客觀差異。應理性面對差異,相信真誠而相互尊重的互動會給兩岸未來發展帶來更多可能。」北京市台聯名譽會長盧咸池表示,非常欣慰看到,通過此次研習營,大家感受到祖國大陸這些年來日新月異的變化發展,收穫了知識、友誼和成長。「飲水思源,相信千絲萬縷的血脈情緣從此已嵌入大家內心。『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希望大家多到大陸來,看到祖國大陸更美好、更廣闊的未來。」
草原藏族生活的胸懷:敬天、敬地、敬人
■ 映丞 甘肅省也是中國西北地區的藏族人民的主要居住地之一。甘肅藏族人民的生活特色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與其他藏族地區相似,但也受到了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的影響,具有獨特性。以下是一些關於甘肅藏族人民的生活特色和文化:宗教信仰:藏族人民主要信仰藏傳佛教,他們通常在寺廟中參加宗教儀式和活動。甘肅有許多重要的佛教寺廟,如拉卜楞寺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塔公寺,這些寺廟是宗教和文化中心,吸引著大量的信徒和遊客。傳統服飾:藏族人民的傳統服飾在設計和裝飾方面非常精緻。男性通常穿著藏袍,女性則穿著長袍和飾以精美的刺繡。他們也常戴藏族特有的頭飾,如頭巾或花帽。牧業生活:甘肅藏族地區的地理環境主要是高山、草原和荒漠,因此牧業是當地人民的主要經濟活動。他們飼養牛、羊和馬等牲畜,並以放牧為生。牛羊肉是他們的主要食物來源,並以酥油茶等高能量食品為主要飲食。藏族節慶:藏族人民慶祝許多重要的節慶,如藏曆新年(洛東節)、葡萄祭和大蓮花節等。這些節慶通常包括宗教儀式、傳統舞蹈、歌唱和各種文化表演。節慶活動也是社區聚會和文化傳承的場所。藝術和工藝品:藏族人民以其獨特的藝術和工藝品而著稱,如唐卡(繪畫藝術)、銅器、經幡和藏毯。這些藝術品常常反映了佛教的主題,並在文化傳承和宗教儀式中起著重要作用。語言:藏族人民通常使用藏語,其中甘肅藏族地區的藏語方言也有一定差異。此外,他們也學習漢語,以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甘肅藏族人民的生活特色和文化受到藏傳佛教的影響,同時也受到牧業生活和地理環境的塑造。他們以宗教信仰、傳統服飾、節慶慶典、藝術和工藝品等方面的豐富文化元素而著稱,這些元素構成了他們獨特的文化身份。大陸對藏族地區的新政策旨在改善當地藏族人民的生活條件,幫助他們脫離貧困,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政府致力於加強藏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提高當地人民的收入水平。這包括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交通和通信網絡,促進產業多樣化,鼓勵農牧業現代化,以及推動旅遊業等發展。政府重視教育的普及和質量提升,特別是在藏族地區。他們提供經濟援助,以確保更多的藏族孩子接受優質的教育。此外,政府也支持藏語文化的傳承,以保護和促進當地的語言和文化。另外實施了一系列減貧政策,特別針對貧困地區,包括藏族地區。這些政策包括提供金融支持、培訓技能、發展農業和畜牧業、改善基礎設施,以及提供就業機會,幫助貧困家庭改善生計。政府為了加強了對藏族地區的醫療保健服務的投資,提高醫療設施的水平和可及性。他們還推出了醫療保險和醫療援助計劃,以幫助藏族人民應對醫療費用方面的困難。政府關注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特別是在高原地區。他們實行生態保護政策,禁止過度放牧和砍伐樹木,以保護當地的生態系統,同時也為藏族人民提供了可持續的生計方式。這些政策和措施旨在提高藏族地區的整體發展水平,減少貧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時也尊重和保護藏族文化和傳統價值觀。然而,實施這些政策仍然需要長期的努力和投入,以確保可持續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