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事論世

【如視我聞】BNT模式下的兩岸關係

■ 理應 近日是台灣在疫情爆發後,最值得欣慰的一刻,上海復星、台積電、郭台銘個人及行政院先後證實,台積電、鴻海、永齡基金會三機構共同購買1000萬劑BNT疫苗已經完成簽約程式,行政院也在記者會中明確表示以「原廠製造、原廠標籤、直送台灣」原則從德國進口。慈濟也在這幾天內會簽約。另外其他工商團體與地方政府有意依循上述模式跟進洽購,估計台灣有望在短期內獲得1500萬劑BNT疫苗,這會是台灣防疫的一個重大突破。原先台灣政府帶風向,是大陸會阻擾台灣購買疫苗,但其結果非但中方沒有介入,還一路開綠燈。BNT由陸企上海復星參與投資、握有大中華區代理權的德國BNT疫苗,這是眾所皆知的事,所以台灣購買BNT疫苗除了是一般的商業行為,還蒙上兩岸關係的一個因素。當然沒有釐清兩岸關係的基礎,台灣要購得BNT應該機會不大。但最後的結局是完美的,其最重要的因素在於大陸對台灣的尊重,尤其對台灣民眾的善意和關心,願意排除兩岸最敏感的政治爭議,在台灣本土疫情最嚴重的時刻給予協助。兩岸人民血濃於水的感情,哪容得下意識型態的阻擾。疫苗洽購案成功簽約後,郭台銘在臉書發文中對大陸官方表達的感謝,應能客觀反映出陸方在其中扮演的積極角色。陸方之所以接受我方的要求,同意循民間授權模式以「在商言商」方式向BNT疫苗入台提供便利,並不是對蔡政府示好、向民進黨讓步,而是出於同胞之情對深陷疫情之中的台灣民眾表達關心。要注意到,5月中旬台灣本土疫情迅速飆高,民眾苦無疫苗可打的時候,上海復星醫藥董事長吳以芳就透過「新華社採訪」形式發聲,這本身就是一個政治訊號,說明北京當時已定案,不會給BNT疫苗入台製造任何問題,此後所有的問題都出在台灣這邊,防疫指揮官陳時中不能體會大陸的用心,依舊找許多理由卡關,最後還是蔡英文親見郭台銘、劉德音等,才能拍板定案。1年來台灣爭取疫苗的過程,民進黨政府出於政治考量拒絕大陸援助,而從美、日等國爭取到近500萬劑AZ和德納疫苗的捐贈,如今在大陸協助下已確定1000萬劑BNT疫苗可透過民間管道購得,這條「管道」打通的確歷經多方波折,但終於突破,一旦打通就會源源不斷可供應台灣更多的疫苗。上述過程不就是兩岸關係過去歷次打破阻礙、實現突破的模式嗎?大陸1979年提出兩岸三通,台灣以「三不」加以阻擋,從蔣經國擋到陳水扁,從威權體制擋到民主體制,但在民間人士交流不斷先行探索之下,兩岸的隔絕與各項交流障礙最終還是被一步步打破。此次BNT疫苗採購的醞釀、鋪墊、啟動到完成,過程中所有政治雜音都是由綠營及其側翼發出,包括「大陸分裝」、「過期疫苗」、「政治打壓」、「矮化台灣」等等,事實證明這些全都是謊言。於此同時,由於兩岸關係的對立、民間氛圍的惡化,大陸網民幾乎一面倒反對向台灣銷售或捐贈疫苗,即便如此,陸方沒有阻撓或幹預民間企業向復星洽購BNT疫苗的作業,台灣社會應認知到其真實性,應該心懷感激。如果兩岸可以循著BNT模式接觸、交流、溝通,相信是兩岸人民的福音,也是中華民族之幸。

台灣商業模式恐將翻轉到50年前

■ 理應 記得50年前台灣的生活模式簡單,想要買個生活用品、日常主副食品,每天都會有人蹬著三輪車沿街叫賣,或走兩步就有雜貨店,基本上生活所需都可以買得到,堪稱方便。而今為了配合防疫政策,紓解人潮,傳統市場、超商、大賣場的開放都受到限制。以往方便的生活購物如今卻處處受限。在疫情期間,有幾個項目反而逆勢成長,集中一項就是「外送」。原先我們都認為,外送只是幫餐飲業外送而已,其實現在已經發展到連生鮮、日用品等都可以代送,眼見滿街外送的機車到處跑,這也可能是在疫情中逆勢成長的幾個行業之一。其實,那就是提供一個「方便、服務」的一種模式。其實餐飲業外送行之有年,冷飲、便當、比薩都可以外送,只要有一定金額以上的訂單,商家都會幫你送。只是較有規模是自「Uber Eats」跟「熊貓外送」推出後,這種外加服務費的送餐模式才開始穩定生存下來。外加疫情的管制,人民不出門,這個外送業剛好填補這個空缺。台灣島很小,商圈夜市又多,騎著小機車,三到五步就有一家店家可以購買,原來的餐飲結構是有特別事件(如生日聚餐)才上大館子,其他時間就路邊小攤位,價廉物美的小吃就可解決。這次疫情打垮了奢華走向的餐飲業,投資越大、租金越高、用人越多的餐廳,財務發生困難的情況越加嚴重。反而是有特色、精緻、傳統的美食,在這種衝擊下的產業能夠生存下來。「民以食為天」是不變的真理,一個小家庭,夫妻都工作,這種三餐替代的生活模式也在這次疫情的影響下,外食的文化將再次的蓬勃發展。唯一要改變的是經營的模式再也不能一層不變的死守小攤,網路行銷、口碑行銷都是新型式的行銷模式,靠著網路網紅的推薦,讓你處於深巷的美食也能名聞天下,這只是以餐飲業的模式舉例。台灣商業模式翻轉的情況已現,即將回到50年前的模式,這個轉向所有民眾不得不注意。

【如視我聞】尊重國際商業法則 是台灣官員應上的一堂課

■ 國際關係學者 澳洲執業律師 吳鈺蓉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5日晚間重申,作為台灣獲得BNT疫苗的唯一洽購方,上海復星醫藥集團有關負責人早已公開表示,願將疫苗「服務於台灣同胞」。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終於承認,上海復星擁有BNT疫苗大中華地區總代理,其中包含台灣代理權,「這是商業行為,我們尊重。」一切的疫苗採購,是否又將回到8個月前的東洋模式?回顧2020年10月12日,台灣東洋公告取得德國BNT疫苗代理購買疫苗授權,可望引進最多3000萬劑疫苗;但同年11月3日東洋又旋即宣布,與指揮中心對疫苗數量、價格沒有共識,購買破局;今年2月中旬,指揮中心聲稱德國BNT公司主動聯繫,願意提供500萬劑疫苗,合約進程已走到最後一步,至於是否還是要經過大中華總代理商上海復星的同意?陳時中則強調「代理問題原廠自己面對」,最終疫苗仍沒有下文。直至5月本土疫情爆發,台灣疫苗嚴重短缺的事實暴露在全民檢視下,指揮中心不得不承認,經過這段時間的發展,證實上海復星有代理權,7月6日,指揮中心終於承認,所謂BNT原廠,必須對產品的品質以及效能做出保證,上海復星的角色則是總代理,而台灣包含在上海復星的代理範圍內,在採購上屬於商業行為,「這部分我們當然尊重。」顯然早在8個月前該了解的事實,指揮中心卻為了什麼不斷裝傻卡關?疫苗不是萬能,但沒有疫苗卻萬萬不能。至今台灣向國際採購1981萬劑疫苗,僅到貨215.26萬劑,得力於美國、日本共捐贈487萬劑疫苗,台灣才能加速接種速度,但目前第一劑疫苗接種率僅逾11%,更遑論第二劑疫苗接種率不足1%、民眾搶打疫苗殘劑的窘迫。台灣不能總等待別人接濟,然而政府卻將一切疫苗採購問題推給「大陸打壓阻撓」,只因上海復星「大中華代理」德國BNT,放棄了可能早可以到手的3000萬劑疫苗,以政治考量為優先的防疫思維,也等於放棄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台灣購買BNT的疫苗,其實若回到一般商業買賣,那事情就較不複雜,一方付錢,一方給貨,一切按照合約來,沒有政治考量。雖然疫苗並非一般商品,非得得到賣方與買方政府的承諾,這也是將來疫苗在使用上的豁免條款,相信台灣CDC不會不知道,但為何仍堅持立場,相信絕對不會單單只有考量政治立場。台灣經濟以國際貿易為主要經濟核心,對國際商業法則也都熟悉,為何中央指揮中心不願承認與接受國際商業法則,台灣官員心中只有權力傲慢,不了解民間疾苦,台灣官員就要好好學習「親民、愛民、便民」這堂課。

【社論】疫苗施打普及率不足 是人民的錯嗎?

蔡英文在談話中表示,台灣的疫苗接種率能從10%增加到20%甚至25%,讓國人的接種率達到在防疫上有意義的程度。依目前狀況,疫苗接種率為11%、總共有289萬人次接種,要達到25%,約需要598萬人次接種,所以需要再有309萬人次接種,平均每日約需要有14萬人次接種。台灣疫苗自第一批到達至今,包含自購與捐贈總數量已達700萬劑左右。由於在注射疫苗過程中出現了幾個轉折點,使得疫苗的注射峰迴路轉。由於第一批到達台灣的疫苗是英國牛津AZ疫苗,當時民間盛傳打AZ疫苗會有血栓反應,後來的莫德納疫苗會改變基因,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大家興趣缺缺,甚至疫苗都接近過期還打不完,指揮中心不得不開放自費施打。但在5月中旬,台灣爆發嚴重的疫情感染,台灣民眾開始搶打疫苗,因此,也產生了「特權疫苗」事件,不管是政治人物、好心肝還是禾馨,甚至有錢人還包機到國外施打等,都是讓人民反感的引爆點。新冠肺炎的蔓延,許多醫學或公衛專家都是第一次面對,多半是一邊防疫一邊研究解決的心態。我們看美國是受新冠肺炎衝擊最大的國家,不管是確診數或死亡人數都居榜首,但在疫苗普遍施打後,疫情得以控制。我們都知道美國是個崇尚自由的國家,連要人民戴口罩都是難事,更遑論要他們「打疫苗」。但是美國各州分別祭出了打疫苗抽房子、換現金等活動,只為提高施打率,所以美國至少施打一劑占總人口比率在7月7日時已經達到54.69%。台灣因對接種疫苗的知識文宣做得不夠,哪些人適合打,哪些人不適合打,施打後會產生何種後遺症,民眾都一知半解。直到7月9日因注射疫苗後身故的人數累積超過339例,才知道事態嚴重,雖然施打疫苗後死亡77例解剖未發現與接種直接相關,但若考慮「主力近因原則」,這3百多個家庭頓失親人,難道跟注射疫苗的政策無關嗎?注射疫苗是目前降低疫情最直接也最有效的辦法,我們要提高疫苗接種率,除了要解決有足夠的疫苗採購數量外,對疫苗知識的普及更為重要。每位長輩在一個家庭都是寶,配合政策施打疫苗卻賠上了一條命,多麼無奈。人終須一別,壽終就需正寢,但在毫無心理準備下因施打一劑疫苗,至親瞬間離開,何能忍受。蔡英文希望提高疫苗施打普及率,請也顧及人民對疫苗施打的知識,也希望能為因注射疫苗所身故的民眾及家屬獻上最誠摯的歉意。

新加坡抗疫策略如何能谷底翻升

■ 國際關係學者 澳洲執業律師 吳鈺蓉 (圖/翻攝自Unsplash圖庫) 新加坡去年疫情急遽升溫,於4月至6月初實施類封城「阻斷措施」,並強制民眾外出必須戴口罩,以遏止病毒在社區傳播。在疫情趨穩後,分3階段解封,但民眾只要外出就得戴上口罩。新加坡是一個採用大量移工的國家,去年因爆發移工宿舍大型群聚感染,確診人數急遽上升。當局採取的因應策略就是大量篩檢移工,並設立社區護理設施及康復設施,用以照顧輕症或無症狀患者。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5月31日下午的演講中向公眾宣佈「如何控制新冠疫情」外,同時還談到逐步重新開放新加坡的計畫。李顯龍在官方Facebook的貼文中表示,未來的解決方案將涉及「測試、接觸者追蹤和疫苗接種」,並強調一切都將「更快而且更多」。這篇貼文發出「謹慎但樂觀」的語氣,體現在新加坡實施嚴格的防疫措施後,包括暫時禁止餐廳內用、將團體限制在最多兩個人以及將大部分學校學習轉移呈線上等措施,最近幾周新冠確診案例已經穩定下來。新加坡逐步解封這一年來,疫情大致維持穩定,不過近來Delta變種病毒來勢洶洶,5月中台灣爆發本土疫情之際,新加坡同樣也出現了一波本土疫情。星政府隨即緊縮防疫措施,包括餐廳禁止內用、社交聚會人數最多2人等,民眾生活狀態從原本「解封第3階段」退回至「高警戒解封第2階段」。新加坡目前累計6萬2630人確診。由於疫情變化起伏相當大,星政府的防疫政策也隨時跟著動態調整。COVID-19肆虐全球一年多來,新加坡防疫成效漸受國際肯定,彭博最近2次的全球防疫韌性排名,星國都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