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望鏡

5G自媒體時代下兩岸短視頻的發展

■ 中華自媒體暨部落客協會理事長 鍾婷 由東協所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曾應中華海峽兩岸民間團體促進協會邀請,參加第五屆海峽兩岸青少年新媒體文創論壇時,跟大家分享這個主題《5G自媒體時代下,兩岸短視頻的發展》。闡述兩岸移動短視頻的四大面向、三大差異、及兩大未來發展與一個核心基礎點。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好的是開放包容的氛圍造就了多元文化;壞的是產業面臨新市場衝擊,被迫須進行轉型。隨著台灣4.5G的普及,大陸即將發展5G的情勢下,所謂整合傳統媒體及新媒體,甚至自媒體的全渠道營銷逐漸受到市場重視。在碎片化學習、爆炸式資訊的壓迫下,消費族群漸漸捨棄通篇大論的圖文報導,改去擁抱極具聲光效果的短視頻及微電影。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有理想、有擔當,國家自然有發展。人手一機的現今,模糊了公司和家庭的界線;也混淆了實體和虛擬的界線,人人都能憑藉著手中的裝置,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思維。自媒體油然興起,各種聲音並存,甚至是交互影響。好的是,我們不必走出家門,就能隨時掌握各方資訊,傳遞任何我們想要發表的觀點。壞的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立場,不同的情緒,不同的訊息包裝,以致讓人無法認清事情原本的樣貌,充斥著太多幻影,需要大家靠更多智慧與理性去辨別真假。 隨著互聯網的無遠弗屆,兩岸青少年的流行文化互動似乎沒有太多隔閡,網路用語時常在論壇或社交平台上相互影響。在視頻內容呈現上,個人以20年的營銷經驗,區分為四大面向,分別是:競技類、娛樂類、知識類及商業置入類。第一種面向競技類,如手遊、運動相關的影片,呈現虛擬世界中拼鬥、刺激的一面;第二面向是娛樂類,顧名思義就是打發時間、閒嗑牙的視頻,紀錄的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瑣事,有些甚至極盡無聊之能事;第三面向則是極具乾貨、有條理、有底蘊、有人文有歷史、有民族情懷的知識類;最後則是含金量頗多,也是營銷市場上最廣為運用的商業置入類。 Digital全球暨各國年度報告調查顯示,截至2020年一月止,台灣近九成人口都是網路用戶,一天有近8小時都在網路上,最偏愛線上影音內容,佔整體線上內容活動中的96%。相信這個數據在大陸也相差無幾。但其中個人仍抓出三大差異:平台差異、策略差異與議題差異。所謂的平台差異是,大陸盛行秒拍、美拍、愛奇藝、優酷等;台灣則是Youtube、IG、臉書和最近竄紅的抖音。策略差異則是,面對不同消費族群屬性,及平台機制的不同,企業在營銷上的策略就會大不相同;三是議題差異,兩岸青少年因成長背景不同,所關注的重點自然也有所不同。大陸青少年因競爭壓力使然,多則關注創業、商業模式等產業議題;台灣青少年因多元文化刺激,大多偏好生活娛樂類的輕鬆自在。 儘管兩岸青少年所關注的方向不盡相同,在短視頻的未來趨勢上,仍有兩大相同的發展。一是IP版權化;另一是規模制度化。任何剛起步的短視頻,都來自青少年的一時興起或無限創意,但隨著經營自媒體越久,最終仍是走向個人魅力、周邊商業效益及IP版權相關的買賣交換。另一發展趨勢則是規模制度化,製作短視頻的規模不再侷限於個人,而是更有系統、更有規模的組織在運作;礙於短視頻影響力愈大,在短視頻內容企劃上則更受制度保護及規範。 兩岸青少年短視頻發展的一個核心基礎點:情感傳遞。套句台灣知名詩人、文學界巨擘余光中先生的新詩《鄉愁》裡的一段話:「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昔日我們與遠方的朋友傳遞情感,似乎只能透過文字的書信、及聲音傳達的電話。如今,我們運用社群工具、視頻平台都能輕易的記錄當下、表達情緒及傳遞思念。所以短視頻是兩岸青少年重現過去、經歷現在、編織未來的重要工具。回歸本質,回到「人」的本身,去以同理心、好奇心、企圖心與莫忘初心這四顆心,與大家交流、交心。期許兩岸的青少年短視頻發展能運用無限創意及民族情懷去創造出更多優質正能量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