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事論世

南韓行,為什麼台灣不行?

■ 國際關係學者 澳洲執業律師 吳鈺蓉 正在美國訪問的南韓總統文在寅,行程中有一個重頭戲,就是出席在華府的美韓疫苗夥伴雙方簽約儀式活動,出席者包括三星生物製劑執行長約翰.林(John Rim)、莫德納執行長班塞爾( Stephane Bancel)、Novavax執行長厄克(Stanley Erck)等人。南韓三星集團旗下生技藥廠三星生物製劑公司(Samsung Biologics)22日與美國藥廠莫德納(Moderna)在華府簽署協議,莫德納將委託三星生物製劑。在南韓生產莫德納的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苗,這項協議將有助於迅速、穩定地在南韓供應莫德納疫苗。文在寅表示,南韓政府將全力支持疫苗研發商與製造商,旨在將南韓打造為「全球疫苗生產中心」,他與美國總統拜登在前一天的高峰會上,同意建立全面性的全球疫苗夥伴關係。這項措施使得台灣一批鼓催台灣作為美國疫苗代工或合作生產的美台人士徹底失望。此行韓國總統文再寅表示將在美投資1.1兆意旨以「投資換疫苗」。其實表面上看來,韓國取得近5億的莫德納疫苗的授權生產,但仔細觀察,南韓似乎倒向美國,不在乎得罪中國老大哥,其因是要等到文再寅所屬之共同民主黨在2022年5月大選時能再次連任的基礎,就其政黨選舉的頹勢。美國、南韓跟台灣本身就存在一個競合關係,若南韓傾向中國,美國便不悅,就把資源轉向台灣,若南韓倒向美國,則台灣馬上被冷落。其實南韓本次選擇倒向美國,源自今年四月的選舉在釜山跟首爾大敗,因此若不選邊站,連任岌岌可危,用疫苗救人命的需求來做倒向美國的藉口,中國老大哥或許能體諒。南韓除了先前取得約1億9千8百萬的劑的疫苗合約外,也經授權在境內生產AZ、輝瑞、諾瓦瓦克斯,而今再與莫德納取得授權,意味著南韓國內的疫苗進口數量已充足,另外還可以在國內生產外銷到境外,若美國需要再進行「疫苗外交」時,南韓將扮演供貨商的角色。南韓透過晶片跟疫苗,與美國達成深度的結盟,1.1兆的投資額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海外國家到美國的投資案。其中三星、LG、海力士、現代四大企業皆是與晶片有關的產業,南韓深怕美國跟台灣走得太近,所以立即卡位,阻止台灣的晶片產業占優勢。台灣現今雖在晶圓產業占優勢,但南韓擔心成為40年垮掉前的日本晶片業,故傾全國之力向美國輸誠,再藉疫苗的理由跟美國綁得更深。台灣真的能參考以自身產業的優勢來取得疫苗,而今卻是落得兩手空空,再不思修正方向,恐再落入美國的圈套,作為與中國談判的棋子,一手好好的牌竟讓下家先胡…

遠距,我們準備好了嗎

■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 盧希鵬 這波疫情第三級警戒,來得又快又急,讓人措手不及。不禁要問,在遠距教學,遠距上班,遠距醫療等領域中,我們準備好了嗎?我們有超前部署嗎?以遠距教學為例,大學突然宣布從五月十七號到學期末都要實施遠距教學,信誓旦旦地說必須兼顧教學品質,但是遠距教學喊了十幾年,我們準備好要做遠距教學了嗎?在急就章的情況下,我們開始用會議系統當作教學系統,但是教育不只是老師的論述,還有系統操作、課堂討論、團隊合作、以及課外的活動。或許應該說,在遠距教學培養的軟實力,跟實體教育的訓練是不一樣的。而小學實行遠距教學的第一天,因為系統無法一下子負荷這麼多的流量,也當機了。換句話說,遠距教學的重點在學不在教,改變的不只是溝通的媒介,而是整個教育的模式。國外朋友戲稱,企業使用這幾年畢業的大學生都要特別注意,因為在遠距教學中,許多團隊訓練、科學實驗、系統操作、體育活動都無法在遠距教學系統完成,整個世界的專業人力素養正在變化。我這學期的課程請了一些外部業師來演講,有些業師因為不想使用遠距教學而被迫取消。那學校到底有多少的教授也不熟悉使用遠距教學?一下子要他們使用,如何兼顧教學品質呢?另一方面,在家上班,我們準備好了嗎?每個人在家裡都有一個辦公的環境嗎?新的管理制度準備好了嗎?過去企業計算薪資的標準是工作的時數,回到家之後上班的時間仍然是朝九晚五嗎?如何管理遠距上班的員工?如何績效考核,都是對企業的挑戰。在家上班不只是帶著筆電回家就足夠了,還需要簽署公文。除了白領工作者,還有製造業與服務業,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有許多機械設備的操作,但是遠端操作設備的機制缺少怎麼辦?製造業還要需要巡檢,如何克服?因為疫情,遠距醫療在最近幾年是開放了一些,主要針對偏遠的鄉間醫療。目前的醫療行為是需要醫生面對面的,但是對於龐大的慢性病患者,是否可以通過遠距醫療的方式拿到連續處方簽?但是遠距醫療也不只是視訊會議系統,還有病人隱私的保護,病人自己衡量的血壓以及血糖,可以當作正式的電子病歷嗎?許多醫療設備可以在醫院以外的空間執行嗎?有人宣稱二○二一年將是遠距醫療的元年,但是法規,設備,以及資訊化的程度似乎還需更多的努力。有人說一件事情重複做了二十一次就會成為習慣,在新冠疫情的三級警戒下,遠距教學、遠距上班、甚至是遠距醫療如果超過三個禮拜,是不是就代表台灣的社會進入遠距的時代了?這將是一個全世界的新常態,我們應該玩真的,藉此把過時的法規改掉,基礎建設的強化,增加資訊系統安全的超前部署,才是推動這三件事情的基礎。(轉載自聯合報專欄)

正視區域發電不均,拒做能源二等公民!

■ 台灣基進 今(13)日下午高雄興達電廠因事故造成全廠停機,造成全國範圍大停電,各地發生民眾受困電梯、交通號誌停止運作、南科大廠受影響等等事故。目前台電已啟動低頻卸載,並採取分區輪流供電機制,同時緊急搶修設備,將會陸續恢復供電,請大家保持冷靜,不用驚慌,更不應傳播未經查證的事故假訊息。(總統蔡英文宣示晚間九點四十前將達成全面恢復供電)本次興達電廠的事故,我們認為凸顯的,是台灣電網長期「南電北送」的扭曲現象:興達電廠的煤在高雄燒,電網卻是全國協調使用。南部人用肺幫台灣發電,看似玩笑的一句話,卻是作為「能源二等公民」的中南部台灣人數十年來的切身感受。這也是為什麼台灣基進支持「燃煤」轉「燃氣」的能源轉型工程,長久性解決中南部空汙問題。目前台灣的天然氣接收站:一接在高雄永安,二接在台中港,三接難產中。若三接無法如期完成,到2025年所有核能電廠除役時,中南部將繼續承受全台能源供應的絕大部分產能與副作用。「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預定建設在北部,就是要讓北中南各有天然氣接收站,讓不同來源及接收站之間能更靈活調度,天然氣管網亦可互通,互相備援,有助於台灣地區天然氣的供應安全,也可以實現區域正義,降低南部送電壓力。我們期許透過這次的停電事件,台灣社會能更成熟的意識到建構區域電網平衡,才是打造台灣安全供電的根本解方;某些在立意上標榜「環保」、「進步」的方案,往往因為帶著天龍視角,加劇北部對中南部的能源剝削現狀。最後要強調,解決台灣電力問題,最佳方案絕不是放著能促進南北電力平衡的三接不理,將能源問題解套的腦筋動到已經承受眾多污染的中南部身上,既不經濟、不安全又不正義。沒有人希望停電,但與其在冷氣房裡喝著咖啡抱怨台電、抱怨空汙,不如闡明立場,基於立場去說服更多人在這次的公投案投下不同意票,不要當一個「平日愛藻礁,停電幹幹叫」鍵盤巨嬰。五個不同意台灣更有力。      (轉載自台灣基進臉書)

美國、G7支持下 台灣仍拿不到WHA門票 「一中政策」仍為主因

■ 國際關係學者 澳洲執業律師 吳鈺蓉 世界衛生組織(WHO)即將在5月24日召開世界衛生大會(WHA),然而直至5月10日WHA網路報名截止,台灣仍未接獲邀請,是自2017年以來連續第5年被排除參與WHA。在全球疫情不斷蔓延升溫之際,世界各國戮力合作防堵新冠肺炎病毒肆虐,然而,身為防疫模範生的台灣究竟為何不得其門而入?難道在全人類健康福祉之上,WHO認為更重要的是政治考量嗎?七大工業國集團(G7)外長近期發表公報,表明支持台灣有意義地參與WHO論壇及WHA,美國國務卿布林肯7日也發表聲明,呼籲恢復台灣在WHA適當地位,並強調沒有排除台灣與會的合理理由。然而,即便有美國、G7等國家支持,台灣又再一次吃了WHA閉門羹,主要矛頭顯然直指「一中政策」。為何台灣在2016年以前,連續8年都順利地列席WHA觀察員身分,總統蔡英文上任隔年,台灣卻再也無法敲開WHA大門?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0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台灣地區參與國際組織都必須按照一個中國原則處理,民進黨政府上台後頑固堅持「台獨」立場,導致中國台灣地區參與WHA的政治基礎不復存在,華春瑩更指出「台灣地區無法參加WHA的局面,是民進黨當局造成的。」台灣過去參與「亞銀、WTO、APEC、國際奧委會」都和中國互不隸屬,曾幾何時卻被完全輾壓了在國際間以獨立實體自居的生機?外交部長吳釗燮揭露,其中一項關鍵就在於2005年WHO秘書處與中國簽訂的「秘密備忘錄」(MOU)。這份MOU確立台灣參與WHO的「宗主國模式」,僅管MOU在未經台灣同意下簽訂,台灣多次宣稱不承認,但MOU迄今仍未廢止,意即台灣所有與國際組織的接觸都必須經過中國的許可。事實上,儘管台灣獲得G7外長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支持參與WHA,但在美中兩大國的競逐中,台灣只是兩國手上眾多牌面之一,美方沒必要為了台灣就和中國真正打個你死我活;而台灣此次在G7峰會取得了成員國的重視,也並非代表G7成員國要承認台灣,只是因為台灣此次抗疫很成功,G7組織對「一個中國」的堅持是不會因為要抵制中國而動搖的。

透析G7峰會後公報看 台灣地位與「一中原則」的關係

■ 國際關係學者 澳洲執業律師 吳鈺蓉 本月6日G7在倫敦開會,特別是在針對疫情後世界局勢所作的重要會議,一如往常在會後的公報受多方的重視。但對於近日反中的情緒中,反對中國的批判輕輕的帶過,特別的是在此次公報中,特別提到「台灣」。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指出: 「這是對中國進行沒有依據的指責,公然插手中國內部事務,搞開歷史倒車的集團政治,這是對中國主權的粗暴干涉,是對國際關係準則的肆意破壞,違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予以強烈逼平反擊。在此筆者對這個公報所揭露的G7成員國對中國的評論與台灣的關係做出以下的評論:一、堅持「一中」政策無疑台灣許多媒體大肆報導法國參議院以304票對0票一致通過「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工作」決議案,但是其真實所謂的「國際組織工作」卻只是一些「非國與國關係」的會議。以世界衛生組織WHO為例,G7外長公報,支持台灣「參與」論壇,並非是支持重返WHO。因WHO是聯合國下的組織,非聯合國成員,是無法加入的。依現況台灣是無法取得超過成員國一半已是國家的支持。因此,G7組織對「一個中國」的堅持是不會因為要抵制中國而動搖的。雖然本次台灣在G7會一取得了成員國的重視,算是一個突破,可是這個突破點並非代表G7成員國要承認台灣,而只是對台灣此次抗疫很成功,希望台灣能參加如WHA大會或論壇級別的會議分享抗疫成果或只是觀察員身分,而非會員國。以往台灣自2009年起已有多次應邀以「觀察員身分」派遣專家學者參與WHA大會。二、中國問題非G7認定及最重視的問題G7峰會前美國對歐盟強烈推銷「冷戰」,但歐盟卻興趣缺缺,所以為避免中美貿易戰爭所引發的「冷戰」,影響G7會議,美國選擇退讓,不再堅持中國問題。所以公報中對中國問題僅排在第六位,遠遠落在俄羅斯、烏克蘭之後。歐盟國家重視的問題是俄羅斯在與烏克蘭邊界駐軍,以及對歐盟國家的威脅。而非中國問題。三、大多數歐盟成員不認同美國的立場原美國希望G7將中國問題列為第一,但G7 是一個多邊會談,基本上是以共識性為主,也具備少數服從多數的妥協性,特別是主辦國的意見對會後公報也是以其意見為主做出初步版本,再加上各成員國的意見。本次G7的成員國歐洲佔多數,自然以其所關心的議題為重點,中國問題也就被排擠。雖然公報中有提到人權問題,但美方主張的種族滅絕的問題卻受到強烈排斥而隻字未提。反以作為支持開放社會和在透明和可預測的國際規則和標準體系內進行自由和公平貿易的國家,對破壞這種自由和公平的經濟制度的做法,包括貿易、投資和發展融資的做法一致關注。將共同努力,在任意、脅迫性的經濟政策和做法面前增強全球經濟的復原力。敦促中國承擔和履行與其全球經濟作用相稱的義務和責任來替代,大大打臉美國。四、歐盟以自身利益為優先不得罪中國G7的成員國,多半與中國有很大的貿易份額,雖對中國的貿易政策有微詞,但還是以自身利益為優先不得罪中國。故號召中國外圍的盟國共同為支撐全球經濟的既有的國際秩序背書,此次除了G7成員國外,還邀請了澳洲、印度、南韓出席,這個舉動絕非偶然,而上述國家都是支持這個秩序的。但觀美國的立場,真的是要圍堵或打壓中國嗎? 那倒未必,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明確指出: 美國真正想做的是維護「有規則的國際秩序」。以往美國投入人力、物力、時間來建構此一秩序。 但這個秩序卻是以「美國優先」或者說是「美國利益優先」的基礎來建立此一秩序。與其說是大家都受惠,倒不如說美國受惠最多,但其他歐盟國家卻不全盤接受,特別是德國,因此,美國拉攏歐盟,卻足足踢了一個大鐵板。在此,美國一在強調「有規則的國際秩序」但到底是什麼樣的規則? 有規則的秩序又是什麼秩序?  美國強調規則是以聯合國的條約為主,輔以二戰後所訂立的一些國際條約或國際組織,而秩序就是由這些條約和組織所加構而成的國際秩序。但我們仔細的觀察,這些普世價值似乎無法動搖,但掀開其理想與道德的外衣,說穿了,就是以美國所認定及安排的國際秩序。此一秩序讓美國成為獨霸世界的藉口與工具,在一切順利時,自然成為王道,順美者昌,逆美者亡,但時變境遷,內政遇到困難時,美國的神話破滅時,美國所定下的規則跟秩序也會接受挑戰,此時,再向國際推銷美國的規則跟秩序,想要別人接受你的理念,這就很困難了。五、美國藉G7組織拉幫結派企圖對抗中國一帶一路政策在G7公報發布前,華府已是先發了一份提議,希望能建立以G7成員國與其他相關國家組成一個磋商機制,用來抵制中國以龐大經濟實力向外擴張時,能共同擬出因應對策應對。英國也提出英美領軍的陣營應該設立常態性反擊機制。美方在G7會議中提出了一個跨國的大型基礎建設工程計畫構想來反制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防堵北京在非洲的影響力持續擴大。在G7峰會3天後所例行發布的公報中,本次由英國所草擬的共同聲明經協商後對外發布,此聲明內容包含外交安全、社會開放及永續重建等三大領域,其中外交與安全方面以俄羅斯與烏克蘭的邊界問題排在第一順位,而關於中國的內容則排在第六項。雖然公報中所提到的印太、南海、台海、北韓的內容都與中國有關,但整篇公報的內容都離不開一個主題,就是「有規則的國際秩序」。拜登團隊不斷高舉著「有規則的國際秩序」,在《外交政策》期刊最近所刊出的一篇由史蒂芬華特所著的文章中明白指出,中國在現今國際舞台上,頻頻對美國擺出抗衡的姿態,並非美國所指控的要破壞或摧毀秩序,而是要重建有利於中國的規則與秩序,中美霸權角力真正要爭的是形塑國際政治運行軌道的主導權。美國強調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而北京主張以「不干涉他國內政」為最高指導原則,但誰能最後一統江湖,應直接對應到彼此的經濟實力,軍事力量、科技力與近兩年來的防疫抗疫成效以及各項實力的總和有著直接連動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