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科技

新華網元宇宙「新靈境·時光島」在2022中國文化經濟發展論壇亮相

〔本報特約記者 伊媛報導〕11月25日至28日,2022中國企業家博鼇論壇在海南博鼇舉辦。在27日舉行的平行分論壇——2022中國文化經濟發展論壇上,新華網打造的「新靈境·時光島」文化元宇宙數位化空間首次亮相,發佈了首支概念片。「新靈境·時光島」文化元宇宙數位化空間以海為基,以天為盤,融合日晷、渾天儀、太極等文化符號內核,構造了元宇宙發佈廳、元訪談連線、數位展播廳、虛擬數位人互動、國寶有靈數字典藏館、虛擬文藝匯演、產業資訊播報、文化演播、互動社區等9大元空間模組。新華網「新靈境·元宇宙文化產業智庫」成立儀式也在「新靈境·時光島」中同步啟動,一道道時光流線從元宇宙中穿梭而來,琴棋書畫、印刷術、鯤等中國文化符號、元素,夢幻般環繞在「新靈境·時光島」上空。「新靈境·時光島」未來將面向智庫啟動智庫數位人、智庫數位藏品、智庫雲展播等虛擬化、數位化、三維化的業務場景,搭建可持續演化的國家級數字文化元宇宙入口。

中國在軌穩定運行空間基礎設施衛星300餘顆

〔本報綜合報導〕11月21日,「聯合國/中國空間探索與創新全球夥伴關係研討會」在海口開幕。據瞭解,當前,中國構建了以衛星通信、衛星遙感、衛星導航為主體的天地一體化國家空間基礎設施體系。中國目前在軌穩定運行的空間基礎設施衛星有300餘顆,居世界第二位。近日大陸已開通「國家遙感資料與應用服務平台」,該平台聚合了高分衛星、氣象衛星、海洋衛星等30多顆衛星資料資源,可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金磚國家提供遙感衛星資料和產品服務。大陸相關部門表示,中國已實現從地球靜止軌道到低軌衛星群、從可見光到紅外、從多光譜到高光譜、從光學遙感到雷達遙感的對地觀測能力,構建了中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骨幹網。同時帶動了陸地資源環境、海洋監視監測、天氣和氣候觀測等一批星座的立項建設,以衛星通信、遙感、導航為主體的天地一體化國家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已經形成。

兩岸天文學家期盼保持合作勢頭

〔本報特約記者 張堃報導〕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1月20日報導,台灣地區和大陸的天文學家表示,儘管兩岸政治關係緊張,再加上有疫情導致的旅行限制,但他們希望能夠繼續幾十年來的合作關係。報導稱,最近一個表明他們致力於繼續對話的例子是為期三天的海峽兩岸射電天文論壇。該論壇吸引了來自中國大陸和台灣的數百名科學家。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是主辦方之一,台長沈志強說:「我對這次論壇的成果感到高興。尤其好的一件事是看到年輕人之間相互瞭解,為互訪和未來的更多合作打開了大門。」沈志強表示,兩岸天文界深受此次活動的鼓舞,對未來充滿希望。他說:「除了聯名撰寫論文這樣的傳統合作外,我們還在探索共同開發儀器的可能性。重要的是做下去,保持這個勢頭。」另一位共同組織者、台灣「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呂聖元同意沈志強的說法,稱儘快實現面對面的交流是當務之急。他說:「我真的希望雙方的互訪頻率能夠恢復到幾年前的水準。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最近向大陸的研究人員敞開了大門。」報導稱,這些科學家們說,即便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學術旅行在技術上仍然是可能的,而且雙方都不希望徹底關上科學交流的大門。他們還說,近幾個月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跨海峽旅行。然而,從科學的角度來看,近年來不斷加劇的政治緊張關係來得很不是時候。報導稱,30年來,隨著海峽兩岸放寬旅行限制,兩岸的射電天文學家開始採取不同的策略,從科學交流中獲得潛在好處。上世紀90年代,沈志強在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開始他的主要研究——關於星系中心超大品質黑洞的探索。當時上海和台北之間沒有直航,旅行許可證的審批也很緩慢。他在台北結識了美國著名射電天文學家魯國鏞並開始了與台灣同事長達數十年的合作。他說:「關係建立起來後,我們就一直保持著聯繫。」呂聖元說,台灣科學家渴望與世界各地的同事合作,因為「台灣的陰雨天氣使天文觀測很困難」,他們一直在夏威夷和智利等地的大型射電望遠鏡工作。報導還說,台灣正迅速成為「毫米/亞毫米」天文學研究的中心——該領域主要研究恒星的誕生。與此同時,大陸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位於西南省份貴州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大陸科學家還在幫助在澳大利亞和南非建設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這種望遠鏡將彌補球面射電望遠鏡在尋找脈衝星、尋找有關早期宇宙起源甚至外星智慧等方面的工作。呂聖元說,大陸和台灣科學家在論壇期間討論了這一領域的發展,「只要科學和儀器是互補的,科學家就會有合作的動力」。

目標星辰大海!這些年輕人的代碼讓衛星變「聰明」

■本報特約編輯 劉文文 距離地表數百至上千公里的低軌衛星軌道上,許多年輕人的夢想,即將和數顆衛星一起在太空中翱翔。由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劉方明指導的博士研究生陳姝彤和OpenEdgeNeXt團隊的小夥伴們,就是其中一群年輕人。今年6月,中國青年報社、北京郵電大學、華為雲聯合發起了「代碼上太空」徵集活動。包括陳姝彤在內的廣大青年學生受邀前來,開發適用於衛星的創新應用。她們的優勝作品將有機會通過全球首個雲原生衛星計算平台,部署到「天算星座」計畫的多顆衛星中,讓衛星變得「更聰明」。 「天算星座」首顆先導技術試驗衛星 「天算星座」計畫由北京郵電大學深圳研究院與天儀研究院共同發起,首顆先導星已於2021年12月成功發射,預計2023年完成一期組網建設,建成後將成為我國科研衛星領域的生力軍,也將是全球衛星網路科技創新基地之一。2022年11月9日,徵集活動結果公佈。來自全國各地的11支參賽隊伍斬獲獎項,其中,華中科技大學OpenEdgeNeXt團隊憑藉「CoStar:基於神經網路模型動態切分的星地協同遙感圖像分析系統」獲得冠軍;來自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國電信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北京邊界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的5支隊伍獲得優勝獎。「太空和衛星離自己似乎不再遙遠,我們的代碼要上天了!」這些年輕的隊伍朝氣蓬勃,對未來充滿期待。寫出來的代碼 不再「躺」在實驗室裡作為冠軍團隊OpenEdgeNeXt的指導老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方明最為感慨的是,通過這次比賽,他和學生們有了一個極佳的實踐機會,所寫的代碼不再僅僅停留在實驗室裡,而是跟真實的大場景、真實的資料緊密結合起來,面向應用中的實際問題,「更好地落地」。他告訴記者,「這次能夠跟大賽結合,以賽促學,以賽促研,為成果轉化提供了更好的條件。」劉方明長期從事分散式系統與網路、雲計算與邊緣計算等領域的研究,獲批多項國內外專利,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等獎項。用他的話說,企業提供了基礎平台,發佈「有價值的場景」,還拿出了切切實實困擾業界的難題。而高校師生則在關鍵技術上有著足夠的積累,作為開發者前來,揭榜應戰。這種「新模式」,讓高校師生與產業平台「走到一起」,共同解決雲計算、星地協同、人工智慧這些交叉結合實際的問題,產教融合,是個「共贏的過程」。「以前我們做了關鍵技術、原型系統,要想做成果轉化確實是很難的,但這次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華為提供了開源的雲原生邊緣計算平台KubeEdge、邊雲協同AI框架Sedna,還有彈性雲伺服器、雲原生服務等,以及昇思MindSpore,給了參賽團隊強有力的支撐,我們不必從零開始搭建系統,部署和運維的效率大大提升。」劉方明說。OpenEdgeNeXt團隊成員包括華中科技大學4位在讀博士生和1位在讀碩士生。隊長陳姝彤和技術員裴強宇、武靜、胡嘉海,有的發表過頂級學術論文,有的獲得過國家發明專利,還有剛入學不久的胡海川,曾帶隊獲得過世界大學生超算競賽ASC二等獎。 華中科技大學OpenEdgeNeXt團隊成員和指導老師合影 在參加比賽之前,陳姝彤一直覺得太空和衛星離自己很遙遠。直到這次給衛星寫代碼,她才發現,原來衛星上用的技術,和她研究的方向竟然息息相關。年輕人也能和衛星火箭 這些「高大上」產生聯繫在比賽過程中,前來揭榜的團隊各顯神通。他們基於雲原生、邊緣計算、AI、大資料等技術,結合雲原生衛星計算平台,創制一個又一個作品,展露出欲上九天的氣勢。這些「想上天」的代碼,圍繞著衛星的相關應用,能夠加速衛星計算智慧化進程,説明衛星更好地服務於應急通信、生態監測、防災減災、城市建設等社會領域。來自武漢大學遙感學院的「教學實驗大樓隊」,構建了一個「雲-管-邊-端」協同的星地一體化增量學習火災探測系統,説明全球野火監測預警,能夠有力支撐全球突發性、大規模野火的應急回應,及時守護公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國家生態安全。而來自「中國電信研究院」的參賽團隊則完成了一個雲原生的星地協同船舶檢測方案,應用於衛星+智慧海防領域,能夠助力現代化海港建設與海上交通管理,實現船舶偏航、碰撞等危險即時評估功能,快速地規劃出安全的救援路線,提升海上應急處置救援能力。除了高校、研究所這些科研單位,本次「代碼上太空」大賽也獲得了企業的廣泛關注。由北京邊界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的5名實習生組成的「天碼行空」團隊,在本次大賽中獲得優勝獎。團隊隊長朱祚原本也覺得,衛星對大夥兒來說,是非常遙遠的一件事,接觸的門檻也很高。但是近兩年,他發現,越來越多的從業者,都在積極投入衛星應用這件事情當中。他對記者說,「可能再過幾年,就會發現,有更多基於衛星的應用出現。今年發佈的一些新手機,就有基於北斗衛星的短報文功能。未來,人們將利用到衛星的更多能力。衛星可以給大家的生活提供更多幫助。」近地軌道的衛星與地面之間,並不使用常規網路通訊協定IP。而且傳統使用星地協議設計的初衷是為了傳輸遙測遙控信號,並不適合現在大量的計算需求,這成為星地互聯的痛點所在。針對這一問題,這些天馬行空的年輕人組成了一支「天碼行空」團隊,開發了一款名為「屏蓬」的星地暢聯代理程式。他們「打通了從衛星到地面之間普適性的鏈路」,可以將星網與地面網無感化連通,使得衛星與伺服器直接交互。用團隊成員司家寧的話說,「屏蓬」就像一個海淘的轉運公司,説明資訊在地面和衛星之間轉運,簡化了流程,降低了門檻。「屏蓬」解決了星地互聯問題,也為開發者提供了極大便利,無須感知衛星這一特定場景,任何使用IP協議的應用,都可以無感化地部署於衛星之上,「萬碼互聯」,甚至「人人代碼上太空」。 「天算星座」計畫效果圖 「我們希望衛星這件事,不單單是國家在做,而是有越來越多的開發者,都能低成本地用上這些東西。」司家寧感慨道,年輕開發者也能和太空、火箭、衛星這些高大上的詞產生聯繫。每一個送代碼上天的年輕人,目標都是星辰大海。

神舟十四號乘組圓滿完成第三次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

〔本報綜合報導〕11月17日16時50分,經過約5個半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四號太空人陳冬、劉洋、蔡旭哲密切協同,完成出艙活動期間全部既定任務,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11時16分,太空人陳冬首先出艙。13時10分,太空人蔡旭哲出艙,與太空人陳冬一起協同開展出艙活動,太空人劉洋在核心艙內配合支持。出艙活動期間,首先完成了艙間連接裝置安裝,搭建起一座三艙間艙外行走的「天橋」,太空人蔡旭哲通過「天橋」實現了首次跨艙段艙外行走。此外,還完成了問天實驗艙全景相機A抬升和小機械臂助力手柄安裝等任務。這是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組裝完成後的首次太空人出艙活動,16時50分,太空人陳冬、蔡旭哲安全返回空間站問天實驗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