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科技

大陸科學家成功克隆野生玉米變異基因

〔本報綜合報導〕11月17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巫永睿研究團隊與上海師範大學王文琴研究團隊合作,在《自然》上發表了重要研究論文。大陸科研人員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在野生玉米中克隆了控制玉米高蛋白品質形成和氮素高效利用的關鍵變異基因。研究團隊破解了高度複雜的野生玉米基因組,經過艱苦攻關,連續創制了超過10代的遺傳材料,構建出野生玉米和普通玉米自交系B73的高世代近等基因系群體。此外,研究團隊在三亞南繁基地開展了大規模田間試驗,將野生玉米高蛋白基因雜交導入大陸推廣面積最大的玉米生產栽培品種鄭單958中,可顯著提高雜交種籽粒蛋白含量,表明該基因在培育高蛋白玉米中具有重要的應用潛能;同時,在減少氮肥施用條件下,可有效保持玉米的生物量以及植株和籽粒中氮含量水準,這對於在低氮條件下促進玉米高產、穩產具有重要意義。

長四丙火箭成功發射遙感三十四號03星

〔本報特約記者 葉薇報導〕11月15日9時38分,長征四號丙遙四十八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將遙感三十四號03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星箭均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抓總研製。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是常溫液體三級運載火箭,性能優良、用途廣泛。針對不同類型的衛星和不同的軌道要求,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採取靈活的發射方式,可實施一箭單星或多星發射,其太陽同步圓軌道運載能力可達3噸。遙感三十四號03星主要用於國土普查、城市規劃、土地確權、路網設計、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對於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509所而言,這顆星還有另一種特殊意義,它是509所研製發射的第100顆衛星,見證了「上海衛星零起步」到「百星耀浦江」的飛躍。

天舟貨運飛船將轉入常態化發射 每半年一次

〔本報特約記者 張汨汨 米思源報導〕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搭載天舟五號貨運飛船11月12日上午在文昌航太發射場點火升空,空間站建造階段最後一次「太空快遞」完成上新。後續,「天舟」將保持每半年一次的發射頻率,形成常態化發射。貨運飛船系統是中國空間站的重要組成部分。空間站「T」字構型完成後,貨運飛船將會繼續執行空間站運營階段的任務,為太空人提供物資保障、支援空間站在軌運營和空間科學實驗。從天舟六號開始,貨運飛船會進行系統升級,如對貨物艙進行比較大的改進,大幅度增強密封艙的貨物運輸能力等,升級後,給太空人提供的物資將可以支撐更長的時間。此外,針對天舟貨運飛船的「專屬座駕」——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發射場也積極優化發射前流程,提升可靠性。「發射場重新梳理測試項目,將火箭測發週期調整為27天,相比長征七號首飛時整整壓減15天。」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總工程師鐘文安說,「現在天舟任務測試、發射能夠在一個月內完成,極大提升了火箭發射工作效率。」

向好奇心致敬:2022鳳梨科學獎揭曉

〔本報特約記者 朱涵報導〕11月12日晚,2022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主體活動之一的「鳳梨科學獎」頒獎典禮在中國浙江省國科溫州附屬高級中學(永強中學)舉行,來自國內外的10個科學研究成果獲獎。鳳梨科學獎活動由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指導,浙江省科技館主辦,今年已經是第十一屆。它以「向好奇心致敬」為口號,通過「有趣而嚴肅」的科學解讀和傳播,讓公眾瞭解科學,讓科學走入尋常百姓家。2022鳳梨科學獎的主題是「生命,我猜你不知道」,在獎項評選上更側重於對探究奇妙生命做出貢獻的研究,更強調人類與地球的和諧共生。

子午工程二期圓環陣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完成系統集成

〔本報綜合報導〕11月13日上午10時許,甘孜州稻城縣,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子午工程二期)圓環陣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項目建設現場,隨著最後一個天線面被緩緩吊起並安裝到位,圓環陣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專案設備完成系統集成。這標誌著當前全球規模最大的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已初步成型,進入聯調聯試階段。該專案是由313台直徑6米、形似鍋蓋的天線構成的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天線均勻分佈在直徑1公里的圓環上,由圓環中心100米高的定標塔為整個觀測鏈路提供定標基準,狀如一顆巨大的「千眼天珠」。建成後,能夠實現即時監測太陽,監測太陽射電耀斑,跟蹤日冕物質拋射的形成、演化和進入行星際的全過程,對子午工程二期探索高時空分辨的日地空間環境動態特徵和變化規律起到重要作用,並將在脈衝星搜索等夜天文研究領域發揮重要作用。該專案預計在2023年6月完成系統聯調聯試,進入試運行階段,全面投入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