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科技

第十五屆海峽兩岸科普論壇在瓊開幕

〔本報特約記者 王曉斌報導〕第十五屆海峽兩岸科普論壇3日在海口開幕。論壇設置主旨報告、圓桌對話、平行分論壇、參觀調研科普教育基地等活動。兩岸科普界、科普創作界、科普傳媒界的專家學者和科普愛好者以線下+線上方式,共同探討科普相關議題,共用科普研究成果。論壇首次走進海南自由貿易港,邀請到兩岸專家學者和嘉賓近200人參會,徵集論文200餘篇。海南省已提出力爭完成「2025年全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5%」目標,為兩岸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提供了廣闊的合作空間。科普論壇是兩岸科普界攜手提升中華民族科學素養,助力兩岸創新發展、融合發展的重要平台。海峽兩岸同根同族同文,從文化交流到科技界、科普界交流,兩岸之間的交流連綿不斷。中國科普研究所原副所長、研究員王玉平指出,在科普產業發展、科普組織體制建設方面,兩岸各有所長,「如果這兩者進行有機結合,可能對中華民族整個科普產業、科學素質的提高大有裨益。」台灣大學博士、廈門大學國家級人才特聘教授、海南大學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高樹基建議,在科普形式上,海南可建設「科技農場」,即將先進實驗室搬到農場裡,搬進地方社區裡,讓科技能夠直接對民眾展示。此外,類似的科普基地還可以邀請青少年前來交流參觀,既是激勵年輕人投身科學事業,也有助於兩岸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的交流融合。據瞭解,海峽兩岸科普論壇發起創辦於2008年。

夢天實驗艙在文昌航太發射場成功發射 中國空間站建造任務即將完成

〔本報特約記者 姜天驕報導〕北京時間2022年10月31日15時37分,夢天實驗艙由長征五號B遙四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太發射場成功發射。目前,夢天實驗艙已按照預定程式與空間站組合體交會對接。完成有關功能測試後,夢天實驗艙將按計劃實施轉位。神舟十四號太空人乘組已做好迎接夢天實驗艙來訪的準備。這是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25次飛行任務,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446次飛行。夢天實驗艙是中國天宮空間站三艙T字構型組合體的最後一個部分,由工作艙、貨物氣閘艙、載荷艙、資源艙四個艙段組成,艙體全長17.88米,直徑4.2米,發射品質約23噸。夢天實驗艙堪稱空間實驗的「夢工廠」,主要功能是承擔空間科學實驗,因此,它也是空間站三艙中支援載荷能力最強的艙段。夢天實驗艙配置了13個標準載荷機櫃,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學研究,可支援流體物理、材料科學、超冷原子物理等前沿試驗專案。同時,為了最大化實現艙外實驗支持能力,夢天實驗艙艙外還配置有37個載荷安裝工位,可為各類科學實驗載荷提供機、電、資訊方面的能力支援,確保它們在太空環境下開展各類實驗。據悉,今年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以後,工程將轉入為期10年以上的應用與發展階段。按照計畫,將會每年發射兩艘載人飛船和兩艘貨運飛船。太空人要長期在軌駐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並對空間站進行照料和維護。未來,中國空間站還將開展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流體物理、航太技術、航太醫學等一大批科學實驗和新技術驗證,有望在科學探索和應用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和突破。同時,這些技術也將更多地進行轉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港澳載荷專家選拔報名踴躍 創科夢想提速啟航

〔本報特約記者 陸芸 李寒芳報導〕中國第四批預備太空人選拔工作已於近期啟動,並首次在港澳地區選拔載荷專家。10月27日,香港地區的招募截止,澳門地區的招募此前也落下帷幕。報名過程中,港澳同胞表現出極大熱情。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10月26日發佈消息稱,香港各界對載荷專家選拔反應熱烈,截至當日已收到近50份報名表,當中有來自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的科研專家,來自醫學、理學、工程學、社會科學等,學科背景廣泛。憑藉本地高校等優勢資源,港澳地區在基礎研究方面有較深積累。如何將研究成果落地,轉化為能吸引投資、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對於兩地創科乃至整體經濟發展來說都至關重要。業內專家認為,本次載荷專家選拔是一次絕佳契機,將加速港澳科研落地,推動本地創科蓬勃發展。

中國天眼FAST發現宇宙中最大原子氣體結構

〔本報特約記者 趙竹青報導〕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徐聰研究員領導的國際團隊,利用中國天眼FAST對著名緻密星系群「斯蒂芬五重星系」及周圍天區的氫原子氣體進行了成像觀測,發現了1個尺度大約為2百萬光年的巨大原子氣體系統,比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大20倍。據瞭解,這是迄今為止在宇宙中探測到的最大的原子氣體系統。該成果於北京時間2022年10月19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

「天宮課堂」第三課開講啦!

〔本報特約記者 樊巍 王然報導〕10月12日16時01分,「天宮課堂」第三課再度以天地互動的方式在中國空間站開講,新晉「太空教師」陳冬、劉洋、蔡旭哲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這是中國太空人首次在問天實驗艙內進行授課,也是「天宮課堂」活動首次將主課堂設在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此外,本次太空授課活動還在山東菏澤、河南鄭州、雲南大理分設3個地面分課堂,共有約400名中小學生代表參加現場授課活動。在約50分鐘的授課中,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太空人陳冬、劉洋、蔡旭哲生動介紹展示了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等神奇現象,並生動講解了實驗背後的科學原理。此外,太空人還重點介紹了在中國空間站開展的水稻和擬南芥種植研究情況,展示了手套箱剪株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