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科技

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衛星發射成功

〔本報特約記者 齊芳報導〕2022年10月9日7時43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採用長征二號丁型運載火箭,成功將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衛星「夸父一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了圓滿成功。「夸父一號」是由中國太陽物理學家自主提出的綜合性太陽探測專用衛星,衛星設計壽命4年,運行在約720公里的太陽同步晨昏軌道。衛星以「一磁兩暴」為科學目標,將利用太陽活動第25周峰年的契機,對太陽上兩類最劇烈的爆發現象——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以及全日面向量磁場開展同時觀測,研究它們的形成、相互作用及彼此關聯,並為影響人類航太、通訊、導航等高科技活動的空間災害性天氣預報提供支持。這顆衛星的發射,將實現中國天基太陽探測衛星跨越式突破。此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442次飛行。

「太陽燃料」更近了!大陸科學家揭秘太陽光催化「神奇魔法」

〔本報特約記者 趙竹青報導〕太陽能光催化反應可以使水分解產生氫氣,以及還原二氧化碳產生「太陽燃料」。太陽光這種神奇的「魔法」是如何實現的,一直是科學領域的難題。近日,從中國科學院傳來好消息: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院士、范峰滔研究員等帶領的科研團隊成功揭開這一謎團,「拍攝」到光生電荷轉移演化全時空影像。相關研究成果於10月12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

「航母style」10年了,中國航母正式邁入「三艦客」時代!

■本報特約編輯 翟子驍 2012年9月25日我國首艘航母遼寧艦交接入列10年間我們不僅見證了遼寧艦走向深藍還見證了山東艦入列福建艦下水非凡十年人民海軍闊步星辰大海逐夢萬裡海天才剛剛開始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是什麼?夢想成真!十年,有多長?曾經青澀的遼寧艦如今已成長為我國海軍的一員老將。十年,可以做到什麼?遼寧艦各項訓練和試驗穩步推進,航母編隊體系化訓練逐步常態化。十年,我們走了多遠?遼寧艦帶著一代又一代海軍先輩的殷切期望,劈波斬浪,捍衛海疆,不斷延伸著航跡。十年,要怎麼定義?是一群艦船人追夢的過程,在夢想的道路上逆境勃發,在無數次挫折中詮釋什麼叫「夢想、汗水、堅持」。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遼寧艦 從零開始 遼寧艦加入人民海軍2012年9月25日001型航母正式交付人民海軍,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遼寧艦」,舷號為「16」。從這一天開始,我國有了自己的航母,海軍建設進入嶄新篇章。遼寧號航空母艦前身是「瓦良格」號,1991年,「瓦良格」號於烏克蘭建造時遭逢蘇聯解體,建造工程中斷,完成度68%。直到2012年9月,這艘航母正式更名遼寧號,成為我國第一艘服役的航空母艦。2012年11月23日我國艦載戰鬥機殲-15首次降落在遼寧艦甲板上,並于當天順利完成艦上滑躍起飛。 我國艦載戰鬥機殲-15首次降落在遼寧艦甲板上,並於當天順利完成艦上滑躍起飛。 殲-15在遼寧艦上試飛成功,成為人民海軍建設的重要里程碑,標誌著「遼寧艦」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同時,伴隨著殲-15的一飛沖天,遼寧艦上的指揮人員作出的手勢動作也引發關注。航母起飛指揮員以半蹲為姿勢,右手蜷縮伸出食指和中指,指向飛行甲板前端,代表「允許起飛」信號。「航母style」傳遍祖國大江南北,在受到民眾熱情追捧的同時,也讓遼寧艦的歷史時刻成為國民記憶裡難忘的時代瞬間。2013年11月28日遼寧艦首次穿越臺灣海峽,進入中國南海,開展科研試驗和軍事訓練活動。這是遼寧艦入列後,首次組織跨海區的長時間航行訓練,實現了第一次遠洋出海。期間人民海軍以遼寧艦為主編組了大型遠洋航空母艦戰鬥群,戰鬥群編列近20艘各類艦艇。這是自冷戰結束以來,除美國海軍外,西太平洋地區最大的單國海上兵力集結演練,標誌著遼寧號航空母艦開始具備海上編隊戰鬥群能力。 遼寧艦首次組織實彈射擊,全部命中目標。 2015年7月遼寧艦首次組織實彈射擊,全部命中目標。2016年12月23日遼寧艦編隊首次展開遠海訓練,奔赴西太平洋海域。2017年7月7日遼寧艦編隊抵達香港,參加香港回歸祖國暨解放軍進駐香港20周年慶祝活動。700餘名官兵在遼寧艦飛行甲板上列隊排成「香港你好」字樣,以海軍獨有的方式向香港市民表示親切、誠摯問候。 我國第一艘國產航母下水儀式也在大連造船廠舉行。 山東艦下水 中國進入雙航母時代2017年4月26日正當遼寧艦為守護中國海上安全不斷突破時,我國第一艘國產航母下水儀式也在大連造船廠舉行。從2013年開工,2015年3月開始塢內建造,到2017年出塢下水,這艘國產航母走過了無數歷史性階段,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夠自行建造航母的國家。2019年12月17日經中央軍委批准,我國第一艘國產航母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山東艦」,舷號為「17」,並正式交付人民海軍。 我國003號航空母艦在江南造船廠成功下水,命名「福建艦」 2020年5月國防部證實山東艦入列後首次航行訓練。此次訓練,目的是檢驗武器裝備性能,提高航母訓練水準,進一步提升部隊履行使命任務能力。紅旗飄揚 中國迎第三艘航空母艦2022年6月17日在現場國歌聲中,五星紅旗冉冉升起。伴隨著擲瓶禮的進行,香檳酒瓶碰擊艦艏碎裂,兩舷噴射絢麗彩帶,艦船鳴響汽笛,船塢塢門打開,航空母艦緩緩移出船塢。這是一艘由我國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彈射型航空母艦,採用平直通長飛行甲板,配置電磁彈射和阻攔裝置,滿載排水量8萬餘噸。 十年礪「艦」,正值少年 未來可期,榮光無限

大陸成功發射遙感三十六號衛星

〔本報特約記者 趙竹青報導〕記者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獲悉,9月26日21時38分,大陸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六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本次發射是長征二號丁火箭9月份的第三次發射任務,成功創造了「金牌火箭」自服役以來單月發射次數新紀錄。截至目前,長征二號丁火箭本年度已完成9次發射,累計將26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本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439次發射,是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八院抓總研製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169次飛行試驗,是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的第66次發射。

年發電量500億千瓦時 大陸生態核電建設穩步推進

〔本報特約記者 龐無忌報導〕由中建電力建設有限公司承建的中廣核廣東太平嶺核電專案華龍一號2號機組核島穹頂吊裝9月25日順利完成,標誌著大陸首座生態核電太平嶺核電2號核島正式由土建施工階段轉向設備安裝階段。廣東太平嶺核電是大陸首個生態核電示範工程,由中國廣核集團投資建設,項目總投資估算約1200億元人民幣,規劃分為三期建設6台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採用的是大陸自主智慧財產權「華龍一號」核電融合技術,中建電力承接一期1、2號機組核島土建施工和鋼襯裡施工任務。據悉,該核電項目一期1、2號機組建成投運後,年發電量將達到168億千瓦時,三期6台機組全部建成後,年發電量將達到500億千瓦時,將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清潔能源,有效改善東南部沿海地區供電結構,同時也對大陸的「雙碳」政策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