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科技

北京三號B衛星發射成功

〔本報特約記者 趙漢卿 付毅飛報導〕8月24日11時01分,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製的北京三號B衛星搭乘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於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衛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作為二十一世紀空間技術應用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的商業遙感衛星項目,北京三號B衛星是一顆高性能新型光學遙感衛星。該衛星延續並提升了北京三號A衛星的技術特點和優勢,具備超高敏捷、超高穩定、超高精度獲取影像能力,可快速高效地為全球商業市場提供大量超高解析度光學遙感衛星資料和資訊產品。據悉,衛星上裝載了由五院508所研製的0.5米解析度「天舒相機」,這是北京三號系列衛星相機中的高端旗艦產品,可以在千里之外輕鬆識別小轎車的前後擋風玻璃、馬路上的斑馬線、停車位的劃線、廣場上的人影等。

大陸科研人員成功建立中昆侖山脈海拔最高的氣象網站

〔本報特約記者 張曉龍報導〕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和中國氣象部門的科研人員在新疆境內昆侖山脈海拔5200米的獨尖山成功建立了多要素北斗傳輸自動站,該站係中昆侖山脈海拔最高的氣象網站,填補了青藏高原北坡中昆侖山脈高海拔地區在氣象觀測資料記錄上的空白。記者18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瞭解到,獨尖山地處昆侖山巔,自然環境惡劣,天氣複雜多變。科研人員克服了惡劣天氣與高原反應,成功實現多要素北斗傳輸自動站的設備調試和資料回傳。值得注意的是,新的氣象網站採用一體化的國產氣象探測設備,在常規氣象要素的觀測基礎上,還添加了紫外線輻射與低溫觀測,將為研究高海拔天氣過程、氣候變化以及昆侖山獨特降水特徵提供珍貴的氣象資料。

粵港澳大灣區第一屆量子科技與產業應用研討會在廣州舉行

〔本報特約記者 許青青報導〕8月18日,由廣州工業技術研究院、中山大學和啟科量子廣東量子資訊技術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第一屆量子科技與產業應用研討會」在廣州舉行。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澳門大學啟科量子等多所大陸高校、科研院所和前沿科技公司的院士、學者和企業代表,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對量子科技進行了深入交流與研討。據瞭解,目前中國量子科技研究與應用駛入了「快車道」,並獲得了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本次研討會以「探秘量子科技促進產業發展」為主題,旨在全面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戰略部署,為協同開展量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基礎研究、應用研發及產業化的聯動發展提供交流平臺。

中國科學家在西太平洋海山獲得一系列新發現

〔本報綜合報導〕海山被譽為「海底大花園」,由於特殊的地理特徵和水文條件,造就了獨特的生物群落和生態系統,是多姿多彩的海洋生物聚集地,也是深海生物多樣性研究的熱點地區。近年來,在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科技先導專項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徐奎棟研究員連續5次擔任中國大科學裝置「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上的首席科學家,多次對西太平洋的海山組織開展了多學科綜合考察,獲得一系列新發現。

第八屆「互聯網+教育」創新周開幕,數位化視角聚焦未來教育

〔本報特約記者 郝孟佳報導〕8月13日,第八屆「互聯網+教育」創新周在北京開幕。作為「2022中關村創新創業季」系列精彩活動之一,本屆創新周以「創新教育服務供給 推動教育數位轉型」為主題,旨在進一步提升教育科技創新能級,引領教育服務創新方向,探索教育數位化轉型新路徑。「互聯網+教育」創新周活動由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發起,已連續舉辦8屆。本屆創新周活動時間為8月13日至20日,連續8天以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方式舉辦系列精彩活動。活動內容包含開幕大會,11場平行論壇,5個教育工作坊,8天創新成果情景體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