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科技

大陸首條稀土永磁磁浮軌道示範線竣工

〔本報特約記者 趙金悅報導〕8月9日上午,由中鐵工業聯合江西理工大學、興國縣人民政府、中鐵六院等單位共同研發、設計、建設的大陸首條稀土永磁磁浮軌道交通工程示範線——「紅軌」在江西省興國縣順利竣工。「紅軌」是迄今為止建成的大陸首條永磁磁浮軌道交通系統工程示範線,示範線的建成標誌著一個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中低速、中低運量的新制式軌道交通系統誕生。稀土永磁磁浮軌道交通系統實現了永磁懸浮技術與空軌技術的完美結合,是繼電磁懸浮、超導磁浮之後,開闢的一種新的磁懸浮技術路線,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是稀土材料應用及永磁磁浮軌道系統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

第二十九屆國際核工程大會圓滿召開

〔本報特約記者 陳瑜報導〕以「核能創新助力碳中和未來」為主題的第二十九屆國際核工程大會於8月8日-12日在北京和深圳舉行。本屆大會邀請11位中外嘉賓作大會報告,大會另設16個技術專題、12個論壇、4個研討會,提交論文1800餘篇,研討內容涵蓋核電運行與維護,工程與改造,壽期延長,核燃料與材料,小型模組化反應堆,第四代反應堆與聚變技術,核能在氣候變化中的應用等核工程領域各方面,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20多個國家的政府機構、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和企業的1200餘名專家學者參會。會上還頒發了本屆國際核工程大會長期傑出貢獻獎。國際核工程大會(ICONE)是國際核工程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大會,素有核工程領域的「奧林匹克」之稱,由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ASME)和日本機械工程師學會(JSME)於1991年共同發起,中國核學會於2005年起成為該會議的主辦方之一。至此,該會由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日本機械工程師學會和中國核學會共同主辦,輪流組織,每年一屆,至今已輪流在美國、日本、歐洲和中國連續舉辦了28次。中國分別於2005年、2010年、2013、2017年在北京、西安、成都和上海召開了第13屆、第18屆、第21屆和第25屆國際核工程大會,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與高度評價。

一箭16星!成功發射!

〔本報特約記者 安普忠 王淩碩報導〕2022年8月10日12時50分,中國大陸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六號遙十運載火箭,成功將吉林一號高分03D09星、雲遙一號04-08星等16顆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批衛星主要用於商業遙感、大氣成像等領域。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432次飛行。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是由航太科技集團八院抓總研製的低溫液體三級運載火箭,具備發射多種類型、不同軌道要求衛星的能力,可實施一箭單星或多星發射。其700公里太陽同步圓軌道運載能力為1噸。

紫金山天文台新發現兩顆近地小行星

〔本報特約記者 王玨玢 邱冰清報導〕記者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獲悉,國際小行星中心近日發佈兩顆由該台近地天體望遠鏡觀測到的近地小行星:2022 OS1和2022 ON1。天文台研究人員介紹,近地小行星指的是軌道與太陽最近距離小於1.3個天文單位(約2億千米)的小行星,它們的軌道可能到達地球軌道附近。近地小行星的不斷發現,有助於人類更好地瞭解地球所處的空間環境,並防範可能遭受的風險。目前,中國已作為正式成員加入國際小行星預警網。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體望遠鏡是大陸加入國際小行星預警網的主幹設備,該望遠鏡已經累計發現32顆近地小行星。

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句芒號」成功發射

〔本報綜合報導〕2022年8月4日11時08分,大陸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四號乙遙四十運載火箭,成功將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以及搭載的交通四號衛星和閔行少年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主要用於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陸地生態和資源調查監測、國家重大生態工程監測評價,並為環保、測繪、氣象、農業、減災等領域提供業務支撐和研究服務。句芒,是中國古代民間神話中的木神、春神,主管樹木發芽生長,與祝融齊名,象徵對自然環境的敬畏與責任。據悉,「句芒號」衛星在軌運行後,可獲取全球森林碳匯的多要素遙感資訊,提高碳匯計量的效率和精度,轉變傳統的人工碳匯計量手段。「句芒號」的升空,標誌著大陸碳匯監測進入遙感時代,為大陸「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落實提供重要的遙感支撐。此次發射也是自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首飛以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800多天內連續成功執行的第100次宇航發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