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科技

祝賀!天問一號任務團隊獲2022年度世界航太獎

〔本報綜合報導〕近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第73屆國際宇航大會上,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任務團隊獲得國際宇航聯合會2022年度世界航太獎。國際宇航聯合會表示,天問一號研製團隊提供了成功探測火星的創新路徑,為推進人類火星探索事業和深空探測技術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截至2022年9月15日,天問一號環繞器已在軌運行780多天,火星車累計行駛1921米,完成既定科學探測任務,獲取原始科學探測資料1480GB。科學研究團隊通過對中國自主獲取的一手科學資料的研究,獲得了豐富的科學成果。世界航太獎是國際宇航聯合會設置的航太最高獎,旨在表彰在航太科學、航太技術、航太醫學、航太工程管理等領域對全球航太活動作出傑出貢獻的個人或團隊,是一項面向「世界傑出成就」的榮譽。

中國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數據面向全球開放共用

〔本報特約記者 趙竹青報導〕近日,「SDGSAT-1開放科學計畫」啟動,衛星資料面向全球開放與共用,將為國際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開展可持續發展目標科學研究、落實聯合國2030年議程作出特有貢獻。「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SDGSAT-1)是全球首顆專門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科學衛星,由中國科學院「地球大資料科學工程」先導專項研製,是可持續發展大資料國際研究中心規劃的首發星。該衛星旨在探測陸地、海洋等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地表參數,精細監測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為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動態、多尺度、週期性資訊,服務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監測、評估和科學研究。

全程高能!元宇宙世界邀請你來「挑戰」!由北京這所高校設計!

以高科技實踐促進賽事大眾化以技術尖端性提升賽事普遍性變身數位人物,暢遊虛擬世界騎上空中飛艇,俯瞰校園美景走進虛擬賽場,圍觀「神仙打架」……在現實世界很難實現的夢想今天都可以在「挑戰杯」元宇宙世界實現啦!第十三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即將進入總決賽階段。北京理工大學作為辦方推出「挑戰杯.元宇宙」大型沉浸式數位交互空間,實現了四個全國「第一次」第一次通過大型沉浸式數位交互空間舉辦超大規模線上活動:第一次推出大型沉浸式數位校園;第一次構建視覺化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庫;第一次實現數位人與大學生參賽者同屏參與、同台競技。 圍繞科幻元素設計的虛擬世界 交互空間簡介是我國元宇宙技術在教育領域的一次大規模應用!「挑戰杯.元宇宙」大型沉浸式數字交互空間包含北京理工大學良鄉校區數位校園、「挑戰杯世界」(虛擬展廳)、挑戰杯雲舞台等場景。採用了大規模即時雲渲染技術,將大型沉浸式體驗需要的圖形算力、存儲需求放在雲端,用戶通過微信、釘釘、i北理、鴻蒙流覽器、Chrome、Safari流覽器等形式進入。一、「如假包換」的數位校園數位校園1:1還原了北京理工大學良鄉校區和相關數字資產。數位校園總面積達5平方公里,包括徐特立圖書館、行政樓、北湖等地標。使用者可以在虛擬空間內與挑戰杯氛圍元素互動,也可參與熱氣球觀光、校史流覽、自行車騎行等活動。 數位校園 二、「5000+」的挑戰杯世界挑戰杯世界是一個由參賽隊作品展位元構建的電子晶片形態的虛擬世界。在這個虛擬世界裡,用戶可看到來自34個省份、2600多支隊伍的5000餘件作品的展品海報、展示視頻、展品成果及原理模型等。用戶可通過興趣點選擇快速移動到具體參賽隊展台進行學習、流覽與互動。三、「神仙打架」的挑戰杯雲舞台挑戰杯雲舞台是一個圍繞科幻元素設計的虛擬世界。在雲舞台中,用戶擺脫現實地理地域束縛,可以在開幕式期間與其他用戶一起體驗開幕式活動,在比賽期間體驗預熱採訪、答辯直播等精彩內容。 挑戰杯世界的競速小遊戲 元宇宙使用指南一、數位校園使用者將化身為系統自帶的數位人角色,以第一視角遊覽北京理工大學良鄉校區的數位校園,感受美麗的校園風貌。用戶可使用自行車、熱氣球等可交互使用的載具,以不同視角和多種形式參觀校園。值得一提的是,用戶在遊覽良鄉校區校園場景北湖的過程中,可以看到環湖路沿線的互動式資訊,資訊記錄了北京理工大學重要的發展歷程。二、挑戰杯世界當使用者結束數位校園的遊覽後,可通過場景內設置的快速通道進入「挑戰杯世界」(虛擬展廳)。場景內設置了競速小遊戲,用戶可以在觀覽參賽作品之餘,親身「挑戰」一次,與系統中的其他使用者競速比拼。三、挑戰杯雲舞台在結束挑戰杯世界的遊覽後,用戶可通過場景內設置的快速通道進入挑戰杯雲舞台。在雲舞台裡,使用者可以深度體驗比賽全程,感受比賽熱烈的氛圍。 由參賽隊作品展位構建的電子晶片形態的虛擬世界 元宇宙背後的團隊「挑戰杯.元宇宙」大型沉浸式數位交互空間由北京理工大學電腦學院數位表演與模擬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研發,北京理工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科研團隊負責視覺設計。 北京理工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科研團隊

大陸研究人員首創用微波直接驅動機器人

〔本報特約記者 王延斌報導〕不需要攜帶任何電器件,可以靈活地工作在其他驅動方式尚不能勝任的某些特殊場合(比如封閉、非透明結構體內部),這是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機器人研究所軟體機器人實驗室近期研製成功的微波驅動機器人的兩大特色。該機器人首創性地直接利用微波驅動,從而為機器人驅控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式。上述研究成果於近日刊發在國際期刊《尖端科學》上。該團隊將持續開展微波驅動相關研究,改進微波驅動的頻控能力並降低功耗,使相關技術在封閉容器內部器件控制、體內操作微器械開發等方面得到工程應用。

神十四乘組再出艙 實現兩個「首次」

〔本報綜合報導〕9月17日17時47分,經過約5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四號太空人陳冬、劉洋、蔡旭哲密切協同,完成出艙活動期間全部既定任務,陳冬、蔡旭哲已安全返回問天實驗艙,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本次出艙,太空人陳冬和蔡旭哲進行了艙外救援驗證,這也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首次艙外救援驗證。一名太空人要模擬「喪失行動能力」,由另一位太空人通過攀爬將他帶回艙內。本次出艙活動還首次安裝問天氣閘艙艙外助力手柄。艙外助力手柄是一個應急使用裝置,也是保障太空人艙外安全的一道防線。安裝後,太空人可以在艙外輕鬆打開艙門。此次是神舟十四號乘組的第二次出艙,神舟十四號乘組創造中國太空人兩次出艙活動間隔時間最短紀錄:1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