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科技

助力「雙碳」,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發射成功

〔本報特約記者 張建林報導〕2022年8月4日11時08分,由航太科技集團五院遙感衛星總體部抓總研製的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標誌著世界首顆森林碳匯主被動聯合觀測遙感衛星正式服役。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的首批科研星之一,能夠實現對森林植被生物量、氣溶膠分佈、葉綠素螢光的高精度定量遙感測量。該星將廣泛應用於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陸地生態和資源調查監測、國家重大生態工程監測評價、大氣環境監測和氣候變化中氣溶膠作用研究等工作,同時支援高程控制點獲取、災害監測評估、農情遙感監測等需求。據悉,該衛星獲取的全球森林碳匯資料,將轉變傳統的人工碳匯計量手段,提高碳匯計量的效率和精度,顯著提高大陸陸地遙感的定量化水準,為大陸「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重要的遙感支撐。

2022亞太國際智能裝備博覽會舉行

〔本報特約記者 張進剛報導〕2022亞太國際智慧裝備博覽會於8月3日至7日在青島城陽區紅島國際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來自30餘個國家及地區的4000餘家參展商帶來了最新的智慧製造裝備及應用解決方案,幫助當下更多的製造業企業加強數位化、智慧化建設,為製造業行業振興發展提供「新引擎」。亞太國際智慧裝備博覽會(簡稱「APIE」)以智慧製造為核心,彙集數位化工廠、工業互聯網、工業自動化、機器人、動力傳動、智慧物流裝備技術、包裝自動化整體解決方案等板塊,全面展示面向行業應用的智慧製造整體解決方案盛會。同期舉辦第 25 屆青島國際機床展覽會、2022 第 19 屆亞太國際塑膠橡膠工業展覽會及 CJK 第五屆中日韓智慧製造大會,聯動打造亞太地區規模最大的工業聯展。

一箭六星!「力箭一號」成功首飛

〔本報綜合報導〕近日,「力箭一號」運載火箭在大陸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首飛,並順利將空間新技術試驗衛星、軌道大氣密度探測試驗衛星、低軌道量子金鑰分發試驗衛星、電磁組裝試驗雙星和南粵科學星6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運載火箭是中國科學院自主研製的一型固體運載火箭,其搭載發射的6顆衛星用於開展空間探測、大氣密度探測等相關技術驗證及試驗應用。作為一枚四級固體運載火箭,「力箭一號」起飛重量135噸,起飛推力200噸,總長30米,芯級直徑2.65米,首飛狀態整流罩直徑2.65米,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1500公斤。它是中國當前最大的固體運載火箭,在運載能力、入軌精度、設計可靠性、性價比等方面邁入世界固體運載火箭領域先進行列。

北斗三號短報文通信服務進入大眾應用階段

〔本報特約記者 胡喆 宋晨報道〕7月30日,北斗三號短報文通信服務成果發佈會在北京舉行。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等聯合展示了大眾智慧手機北斗短報文通信服務新功能,以及基於北斗三號短報文通信服務的星地融合解決方案和技術方案成果,這標誌著北斗三號系統短報文通信服務由行業應用邁入大眾應用的發展新階段。短報文通信是北斗系統區別於其他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獨有的特色服務。北斗三號系統短報文通信服務覆蓋中國及周邊國家和地區,具備低成本、廣覆蓋、高可靠和隨遇接入等特點,可對地面移動通信網路進行有效補充,以滿足經濟社會在無地面網路覆蓋地區應急通信、搜索救援等服務需要。作為國家應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短報文通信服務在民生保障、救災減災、野外搜救以及海洋漁業、交通運輸、邊境巡防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同步完成建設的北斗三號系統短報文通信應用服務平臺,為實現短報文通信服務高效、安全、規範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撐,使短報文通信服務能力和水準得到質的提升。

小薇上天!空間站迎來新「客人」

■ 本報特約記者 李歡歡 在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的大螢幕上看到,陳冬、劉洋、蔡旭哲三名太空人正在忙碌地工作。他們工作的環境跟以前不太一樣,是25日凌晨才剛剛和天和核心艙成功對接的問天實驗艙。從24日下午的成功發射,到25日的完美對接,問天實驗艙的到來,不僅為太空人們提供了更大的在軌工作、生活空間,也標誌著中國空間站和國家太空實驗室的建設向前邁出了關鍵一步。7月25日上午3時左右,搭乘長征5B火箭順利升空的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經過13個小時的在軌飛行後,追上了天和核心艙組合體。 搭乘長征5B火箭順利升空的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經過13個小時的在軌飛行後,追上了天和核心艙組合體。 以往,中國太空人進入太空都是「艙等人」,航天器在軌等待太空人的到訪。問天艙此次入軌對接,是中國太空人第一次在太空經歷「人等艙」,而且等來的還是品質超過20噸的大傢伙,對接難度前所未有。另一個比較緊張的因素來自問天艙的太陽翼。與核心艙一樣,問天艙的太陽翼也是由我國自行研製的柔性材料製成。為了保證空間站建成後有足夠的能源供應,問天艙自帶的太陽翼全部展開後長達55米,相當於20層樓的高度。「問天」「天和」成功牽手後七個小時,三名太空人進入了問天實驗艙。 問天艙的太陽翼也是由我國自行研製的柔性材料製成。 從外形上看,問天實驗艙與天和核心艙明顯不同。問天艙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工作艙、氣閘艙和資源艙。太空人主要的活動空間主要是圓柱體結構的工作艙和旁邊的氣閘艙。空間最大的工作艙,聽名字是太空人們工作的地方,但其實也是他們在太空的第二個休息區。氣閘艙有什麼作用呢?在此之前,神舟十二號和神舟十三號兩個飛行乘組的太空人在出艙時,都是從天和核心艙的節點艙進出,但這裡並不是今後太空人們出入空間站的主要通道。問天艙發射後,這個氣閘艙將承擔這一功能。 航太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總體研究室主任王為。 航太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總體研究室主任王為:因為節點艙是空間站的樞紐,萬一出現了故障,沒辦法密封了,整個空間站的連通性就全部被破壞了。所以一開始在問天實驗艙上,就設計了專用的出艙口,一旦「問天」對上以後,主要就從這個專用出艙口出艙,用核心艙節點艙來做出艙口,就能起備份的作用。讓不同功能實現「備份」,是航太工程保證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最重要的手段。問天艙的升空,除了給太空人們的生活工作提供更多支援和備份以外,更重要的是,它與天和核心艙一樣,在飛行控制、載人環境、能源管理、資訊管理等方面具有完備的功能。如果說核心艙是中國空間站的最強大腦,問天實驗艙就是時刻可以接班的「備用大腦」。 承擔國家太空實驗室裡的各類實驗的機櫃設計。 科學實驗是問天實驗艙升空的主要目的。實驗艙裡究竟要做哪些研究呢?在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記者看到了承擔國家太空實驗室裡的各類實驗的機櫃設計。這一次,問天實驗艙內的四個實驗櫃,主要開展的都是面向空間生命科學的研究。在生命生態實驗櫃裡,兩種植物將是最早開始實驗的物件。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空間生命科學儀器團隊負責人張濤:科學的目標是希望在微重力環境條件下,從種子長成幼苗,到長成植株,最後開花結籽,在天上是微重力,可能還有輻射,地面沒有這些因素,生長的週期、結果,甚至開花的週期,結籽的情況都會有差異,從過程來說,對科學研究是很有價值的。此次升空的水稻,是中國農科院專門培育的一個矮稈水稻品種「小薇」,和傳統的水稻相比,它的身形更適合在空間站種植。如果實驗結果順利的話,這一次,在空間站值班的太空人可能還要時不時抽身幹點農活,在太空裡種上幾茬水稻。 此次升空的水稻,是中國農科院專門培育的一個矮稈水稻品種「小薇」。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究員倉懷興:把植物在空間相關規律研究透徹以後,可以進一步培育適合在空間種植生長的糧食作物。未來不管是月球,甚至移民火星,將來到火星去進行糧食作物的種植,都是非常有意義的。在問天艙裡,僅僅這一個生命生態實驗櫃,就可以提供五種實驗平臺,每一個平臺裡還可以有多種實驗物件。除了生命科學專用的實驗櫃以外,此次升空的還有一些提供特殊研究條件的「公共」實驗櫃,包括變重力科學實驗櫃和科學手套箱與低溫存儲櫃,他們能夠為太空科學實驗提供更細緻的實驗條件。 太空人作業中。 6月份神舟十四號乘組出發時,大家都說這是任務最重的一個乘組,現在看來確實如此。25日凌晨3點半交會對接結束,太空人8點就開始一天的工作,有大量狀態要設置、測試要展開,艙內的貨包隨後要拆包、設備要安裝,工作安排得滿滿當當。收拾停當後馬上還要進行一系列的太空實驗,還要開展出艙活動。 「問天」小夥伴來了,再過幾個月,「夢天」小夥伴也即將前往太空,我們共同期待三艙會合中國空間站基本建成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