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科技

「中國複眼」開建!可實現千萬公里外小行星探測成像

〔本報綜合報導〕繼「中國天眼」之後,「中國複眼」又來了!7月8日,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與雲陽縣人民政府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定,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建設「超大分佈孔徑雷達高解析度深空域主動觀測設施預研項目」。據悉,「超大分佈孔徑雷達高解析度深空域主動觀測設施」項目分為三期。一期為「分散式雷達天體成像測量儀驗證試驗場」,建設4部16米雷達,用於驗證技術可行性,具備觀測月球能力。目前已在兩江新區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正進行安裝調試。二期為「超大分佈孔徑雷達高解析度深空域主動觀測設施預研項目」,建設25部直徑20米雷達,實現千萬公里外的小行星探測和成像,完成深空雷達探測與成像的演示驗證,為中國大陸近地小行星撞擊防禦和行星科學研究提供重要支撐。目前已在雲陽縣完成選址。三期為北京理工大學聯合重慶申報國家「十五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超大分佈孔徑雷達高解析度深空域主動觀測設施」,含400部20米雷達,預計探測距離達1.5億公里,具備內太陽系天體高精度主動觀測能力。

北京:觀地熱展覽 享科普盛宴

〔本報特約記者 賀路啟報導〕7月4日,「擁抱雙碳 共贏未來」地熱科普公益展在中國科技館開幕。這是大陸首個地熱科普展,分為「地心熱湧」「產業熱浪」「低碳熱潮」三個展區,以地熱能產生原理、地熱能應用領域、地熱能開發利用的未來前景為主線,利用多媒體和虛擬實境技術,搭建了地球內部結構、地熱能量來源以及發電、供暖、農業、養殖等場景,深入展示地熱能領域科技創新成果,為觀眾帶來一場科普盛宴。

大陸首製大型郵輪「心臟」開始跳動

〔本報特約記者 王春報導〕近日,由中國船舶集團旗下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大陸首製大型郵輪取得重大進展——其首台主發電機發動。主發電機是郵輪的核心設備,相當於郵輪的「心臟」,是船舶配電系統和推進系統的主電源,主發電機發動標誌著與之相關的18個流體系統以及300多台輔助設備已經達到機械和系統完工的狀態,也標誌著郵輪建造從舾裝安裝階段全面進入設備功能調試階段,開始為全船其他設備系統輸送能量、提供動力。首制大型郵輪共配置了5台大功率發電機,基於安全返港的設計,分別獨立佈置於艏艉兩個機艙,整個電力系統的總功率達到62.4兆瓦,相當於6000戶規模社區的總配電量。與普通民船相比,郵輪主發電機無論從數量還是功率上都有很大的飛躍,以便滿足船上高達16層的生活休閒區域的所有使用者以及船舶航行的用電需求。可以說,普通民船的供能目標是一艘船,郵輪動力系統則是驅動了一座移動的海上城市。

大陸首個單體百萬千瓦級陸上風電基地投產

〔本報綜合報導〕6月29日,中國廣核集團(簡稱中廣核)內蒙古興安盟300萬千瓦風電項目一期100萬千瓦並網發電,標誌著大陸首個單體百萬千瓦級陸上風電基地正式投產。據介紹,該項目在大陸新能源領域實現了多項行業首創,是第一個500kV電壓等級接入電力系統的陸上風電專案,第一個同時接收網調、省調多級調度的風電項目,第一個採用500kV三相一體主變壓器的風電項目,第一個採用分散式調相機的風電專案,第一個通過特高壓外送消納的新能源項目。風電基地全壽命週期將為興安盟地區稅賦貢獻超過50億元人民幣,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了新路徑。

天問一號完成既定科學探測任務

〔本報特約記者 馮華報導〕截至2022年6月29日,天問一號任務環繞器正常飛行706天,獲取了覆蓋火星全球的中解析度影像資料,各科學載荷均實現火星全球探測。天問一號任務環繞器和火星車均完成既定科學探測任務。據介紹,天問一號任務經過近兩年的飛行和探測,火星車和環繞器配置的13台科學載荷共獲得約1040GB原始科學資料,經過地面接收處理,形成的標準科學資料產品,按月滾動提交給科學家團隊進行分析、解譯,有關科學成果已在全球知名學術刊物陸續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