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科技

遠望5號航太遠洋測量船奔赴預定海域執行海上任務

〔本報綜合報導〕7月13日上午,大陸自主設計研製的第三代航太遠洋測量船遠望5號,按計劃駛離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母港,奔赴預定海域執行海上測控任務。此次出航前,遠望5號船收集整理了歷年同類任務資料,分析異同點,學習借鑒成熟經驗做法,廣泛開展技術交流對話,多角度、全方位吃透任務技術要點,為圓滿完成任務做好充足準備。遠望5號船是大陸海上測控網中的主力,自加入遠望大家庭以來已經安全航行57萬餘海哩,圓滿完成了以神舟、嫦娥、北斗、天問為代表的80餘次海上測控任務,任務成功率達到百分之百。

大陸成功發射天鏈二號03星

〔本報特約記者 胡煦劼 黃國暢報導〕7月13日0時30分,大陸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天鏈二號03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這顆衛星是大陸第二代地球同步軌道資料中繼衛星,主要用於為飛船等載人航天器、中低軌道資源衛星提供資料中繼和測控服務,為航天器發射提供測控支援。這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426次飛行。

宇宙級的中國式浪漫,請你來續寫……

■ 本報特約記者 楊瑞 「北斗」指路、「神舟」飛天、「羲和」逐日、「嫦娥」奔月、「祝融」探火、「天宮」遨遊太空……這些浪漫而美妙的名字,無疑是中國航太築夢蒼穹之路上最動人的音符。1985年中國人要研製屬於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它的名字毫無爭議地被確定為「北斗」,這一寓意光明和方向的星座自古以來,就被用來指引方向、分辨四季、標定時刻。 北斗全球組網示意圖 1994年一個名字最終從眾多的方案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自主製造的載人飛船,它的名字就是——「神舟」其含義為「神奇的天河之舟」,同時又是「神州」的諧音兼有神氣、神采飛揚之意。 「神舟一號」飛船是大陸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圖為1999年11月24日,「神舟一號」飛船返回艙開艙 2004年大陸月球探測工程全面啟動,中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被命名為「嫦娥」,來自「嫦娥奔月」這則浪漫的古典神話故事。數年後,「嫦娥三號」的月球車定名為「玉兔」,由數百萬網友票選產生,伴隨「嫦娥」一道奔月。 玉兔號月球車 2013年中國載人空間站整體被命名為「天宮」,這是炎黃子孫關於天闕最美好的想像,靜謐、安寧、和諧、美如天境。2015年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命名為「悟空」,取義「領悟、探索太空」,另一方面孫悟空的火眼金睛猶如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的探測器,可以在茫茫太空中識別暗物質的蹤影。 中國空間站模擬圖 2016年中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開啟了星際之旅,它的命名,是紀念墨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發現了光線沿直線傳播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礎。 「墨子號」衛星實現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分發(模擬圖) 2020年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該名稱源於屈原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一年之後,中國上古神話中的火神「祝融」成為大陸首輛火星車的新名字,彰顯著中國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 「天問一號」巡視器與著陸器合影 2021年隨著「羲和號」成功發射,中國正式步入「探日」時代,羲和是中國上古神話中太陽女神與制定時曆的女神,象徵中國對太陽探索的緣起與拓展。 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模擬圖 當星空與詩詞共舞,神州大地與浩渺太空交相輝映,共同訴說著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飛天夢想,演繹著跨越千年的中國式浪漫。如今,這份浪漫邀請你來續寫——今年8月我國將發射一顆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可在碳儲量監測生態資源詳查、國家重大生態工程監測評價等領域提供遙感監測服務。這顆衛星將顯著提高大陸陸地遙感定量化水準,提高大陸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話語權和主導權。現在,發射任務已經萬事俱備,就差一個響亮的名字!

首條中歐班列線路第10000列重箱折列抵達德國

〔本報特約記者 馬秀秀報導〕中歐班列(重慶)第一萬列重箱折列抵達杜伊斯堡港接車儀式7月11日在德國杜伊斯堡港碼頭舉行。據介紹,中歐班列(重慶)線路是首條重箱折列累計破萬的中歐班列線路。中歐班列(重慶)的跨越式發展,是中德、中歐合作不斷走深走實的縮影。50年來,中德雙邊貿易額從全年不到3億美元,到如今達到這一數字平均僅需12小時。中歐貿易規模也在過去40年間增長了250倍。中歐班列為貿易往來提供了海路運輸之外的重要補充。2011年3月19日,中國大陸首條中歐班列線路「渝新歐」在重慶誕生。2016年6月8日,中國鐵路正式啟用中歐班列統一品牌,「渝新歐」更名為中歐班列(重慶)。據悉,中歐班列(重慶)現穩定運行線路近40條,國際上可輻射歐洲、中亞、日韓、東南亞、北美及北非等地區,通達亞歐近百個城市。

第十八個中國航海日聚焦航運綠色低碳智慧發展

〔本報特約記者 丁非白 葉昊鳴報導〕7月11日是第十八個中國航海日,記者從2022年中國航海日活動周新聞發佈會上獲悉,今年航海日聚焦航運綠色低碳智慧發展,並於7月10日至16日,在活動主場遼寧大連以及大陸各地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據中國航海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張寶晨介紹,為進一步提升中國航海日活動的承載力、品牌力和影響力,今年是第一次組織航海日活動周系列活動。本次航海日活動周以「引領航海綠色低碳智慧新趨勢」為主題,系列活動主要有2022年中國航海日論壇、中國航海學會2022年學術年會、航海科普周活動、航海科技博覽會四大板塊內容。據瞭解,海運承擔了中國大陸約95%的外貿貨物運輸量。截至2021年年底,大陸控制的海運船隊運力規模達3.5億載重噸,居世界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