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聞

連接終端超1.8億個 大陸正成為全球5G「先行者」

〔本報特約記者吳濤、洪澤華〕記者從26日開幕的2020世界5G大會上瞭解到,全球5G技術正迅猛發展,作為5G商用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5G與實體經濟融合正加速發展,產業支撐能力提升,生態構建加速形成,而大陸正成為這一領域的「先行者」。 全球5G技術迅速發展。中國科學技術部副部長相裡斌說,5G技術在全球範圍內蓬勃發展,特別是新制定的R16國際標準進一步滿足了低時延、高可靠和大連接、低功耗場景的需求,帶動全球5G規模迅猛增長。 「5G技術將改變世界面貌,而中國是這一領域的先行者。」巴基斯坦總理科技工作團隊主席阿塔•拉曼說。 「中國5G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速。」中國工業和資訊化部副部長劉烈宏說,一是大陸5G獨立組網初步實現規模商用。截至今年10月,大陸已累計開通5G基站超過70萬座,終端連接數超過1.8億個,97%以上的5G基站實現共用。二是5G產業支撐能力不斷提升,應用終端不斷豐富。截至目前大陸獲得入網許可的終端達253款,其中5G手機218款。5G多形態、多種類、多功能的泛終端持續突破,大陸已經有十款模組獲得了入網許可,多款5G模組已開始商用。三是5G融合應用生態加速構建。智慧製造、醫療健康、能源、農業等行業成為5G熱點領域,一批遠端診療、遠端辦公、遠端教育等應用使5G應用場景不斷地豐富,融合應用的大生態正加速形成。 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蘇偉表示,政府部門將加大統籌協調、政策供給和國際合作力度,重點做好5G網路完善、應用躍升和共用共贏,推動5G建設和發展。

五棵松體育館 「冰菱花」 驚豔亮相

[本報特約記者張驍]11月26日,記者從北京市重大專案辦獲悉,北京冬奧會冰球訓練場館——五棵松冰上運動中心完工,即將進行製冰。 北京市重大專案辦城區場館建設處處長黃暉介紹,五棵松冰上運動中心位於北京冬奧會冰球比賽場館五棵松體育館東南側,總建築面積約38960平方公尺。地下兩層為冰場,地上兩層為體育文化配套用房和900個座位的劇場。北京冬奧會期間,場館為運動員熱身和訓練場地,設地下專用通道與比賽場館相連。賽後將以青少年俱樂部培訓、體能和健身中心運營為主,並結合賽事、活動和商業滿足群眾健身、娛樂需求。 場館業主單位北京五棵松文化體育中心有限公司副總裁馬辛介紹,五棵松冰上運動中心是一座綠色環保的可持續場館。場館設置兩塊標準冰球場地,為30×60公尺和26×60公尺尺寸的可轉換冰場,採用北京冬奧會新建冰場大規模使用的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系統進行製冰,相比傳統制冰系統節約綜合能耗40%以上,且冰面品質更優,保證各區域溫度一致,使用該系統制冰還可回收制冰機組餘熱,直接制取60℃至65℃熱水用於供熱,餘熱回收效率超過75%。 五棵松冰上運動中心採用超低能耗專項技術建造。通過優化建築佈局、合理利用自然採光等方式改善地上及地下功能房間採光效果,屋面安裝年供電約70萬度的600kW光伏發電系統,滿足場館部分用電需求。冰場還配備溶液除濕系統,相比傳統轉輪除濕系統可降低約50%能耗、約70%運行費用。 記者注意到,和場館功能同步亮相的,還有驚豔的「冰菱花」外幕牆設計。五棵松冰上運動中心建築外立面採用格柵幕牆體系,兼具層次美感和遮陽實效。格柵幕牆由5種顏色組成,通過先進技術進行色彩分佈、定位計算和精准控制,夜間可實現多彩雪花飄落特效,讓人彷彿走進「冰雪世界」。

兩岸媒體人探訪河北崇禮 臺胞如何共用冬奧會歷史機遇?

藍天之上,白雲在恣意飄蕩;白雪覆蓋森林和草原,鑲嵌在高低起伏的群山之中——冬日的張家口崇禮,美得讓人目不暇接。 崇禮區隸屬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小城不大,只有2334平方公里,80%是山區,城區面積只有16平方公里,如果開車的話,15分鐘就可以兜一圈。2015年7月31日,北京攜手張家口成功申辦2022年冬奧會,崇禮因承擔大部分雪上項目而引人關注。 走進崇禮感受冬奧美景 11月26日,由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主辦的「第四屆兩岸媒體文化參訪團」走進崇禮,兩岸逾20家媒體近40位媒體人乘坐時速高達350公里的冬奧列車飛馳而至。 下車伊始,冬奧會的標語牌豎立公路兩旁,寫著「向世界奉獻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奧會」的標語牌尤其醒目。 站在崇禮街頭,記者發現很多地方都設置著一張交通導引圖,顯示的是崇禮和北京的距離,起點為北京北站,終點就在崇禮,便捷的交通,讓這裡和200多公里外的北京關係緊密,申奧成功,加速了崇禮的發展。 來到張家口賽區規劃臨時展廳,通過講解員的介紹及展館內的文字、圖片、沙盤等,兩岸媒體人瞭解了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的建設規劃及當前建設情況。北京市台聯秘書長張曉軍希望,以「相約冰雪,助力冬奧」為主題的活動,能讓兩岸媒體人熱愛冰雪,瞭解冬奧,讓北京冬奧會更好融入到兩岸交流之中。 《臺灣新生報》大陸新聞中心記者王輝丹對於展廳懸掛的張家口冬奧小鎮整體圖像及運動員滑雪場景印象深刻。她說,從我們瞭解到的規劃情況看,北京的冬奧準備是相當充分的,雖然受到疫情的影響,但絲毫沒有讓北京冬奧停下腳步,我們在這裡見證了大陸的高效和進步。在她看來,這次媒體人參訪冬奧非常有意義,「讓我們臺灣媒體人也感受到北京的熱情好客和務實作風,我也想把他們的熱情和冬奧的美景都帶到臺灣,讓更多的臺灣朋友瞭解冬奧、參與冬奧,一起辦一次成功和絢麗的北京冬奧。」 享受冰雪帶來的樂趣 冬季的張家口氣溫接近零下20攝氏度,但嚴寒擋不住的是滑雪愛好者的熱情。在這裡我們見到了來自臺灣的大學女生陳君,她在清華大學讀研究生,穿上專業的滑雪裝備,從陡峭的雪道上疾馳而下,讓這個小個子女生顯得格外矯健。她說,只有在大陸才能享受這奇妙的冰雪帶來的樂趣,便捷的交通、優美的環境、熱情的服務,「我們在這裡感受到大陸的發展和進步,相信北京的冬奧一定會辦的非常成功。」 如果說,雪是崇禮的名片,那麼帶動經濟發展,則是崇禮的底色。 「原來,北京冬奧會可以帶動當地居民生活水準提升。」這是在京工作的臺胞王彥喬來到崇禮後的直觀感受,她想以後帶臺灣的親人朋友以及在京工作的小夥伴來這裡滑雪,更想來一整套完整的旅遊體驗。「這對我來說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可以去感染身邊的人,感受北京冬奧會的熱鬧氛圍。」 台企盼把握冬奧契機加快發展 因雪而生的「白金產業」方興未艾,裹挾著資金流和人流聚攏向這個群山環抱的小鎮。在京台商、迦南酒業執行董事徐濤就是受益者,「2022年冬奧會舉辦對當地發展有著巨大的帶動作用,給當地帶來了大量的產業項目,也為自己帶來更大的發展機遇。」用徐濤的話說,「冬奧會能夠帶動我們走向世界。」 事實上,優越的自然條件,像「磁場」一樣吸引著五湖四海的投資者,位於河北懷來的企業葡緹泉葡萄籽科技公司便是有力詮釋。該公司董事楊竹娘是位北京台籍代表,作為在大陸出生的第三代臺灣人,其公司亦為當地經濟發展作出不小貢獻。 時光荏苒,崇禮早已日新月異。作為2022冬奧會的重要比賽場地,這座小城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430天後,晶瑩剔透的冰雪將覆蓋這片山川,冬奧會的光芒將照亮這個神奇的「雪國」。到那時,小城崇禮將因冰雪而「沸騰」全世界。 參觀北京台胞企業   參觀迦南酒業集團酒窖   媒體採訪迦南酒業執行董事徐濤   參觀冬奧規劃館  

“奮鬥者”號坐底“挑戰者深淵”深度10909米

■ 謝明輝 在逐夢深藍的路上,中國人又“潛”進了一大步。 11月19日10時09分,由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國重器”——“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坐底馬里亞納海溝。這是繼11月10日、13日、16日三次萬米級海試後,“奮鬥者”號再探萬米洋底。 馬里亞納海溝是全球最深的海溝,像一座在海底倒立的山峰,海溝最深處“挑戰者深淵”測得最大深度為11034米,相當於珠穆朗瑪峰頂疊加一座西嶽華山的海拔高度,是已知海洋最深處。 11月10日,“奮鬥者”號坐底“挑戰者深淵”,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也是世界上首次同時將3人帶到海洋最深處。 坐底深度10909米,創造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短短10天內,“奮鬥者”號四探洋底。 11月10日,北京時間清晨4時20分左右,在早兩個時區的馬里亞納海溝,太陽已從太平洋上升起,“奮鬥者”號載著3名潛航員,從“探索一號”母船機庫緩緩推出,被穩穩地起吊布放入水,蛙人解纜後注水下潛。艙內,顯控面板上的深度數字逐漸增大,舷窗外的顏色從碧藍到深藍到變暗,直至一片漆黑。 8時12分,“奮鬥者”號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下潛到10909米,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艘下潛到“挑戰者深淵”的載人潛水器。 之後,在11月13日海試任務中,“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和“滄海”號深海著陸器聯合作業,實現萬米水下全球首次高清視頻信號直播和傳輸;11月16日,“奮鬥者”號僅用半小時左右的時間就找回了此前布放在海底的3個取樣器,作業難度堪比“大海撈針”。這項操作對深海科考特別是未來實現深海科研的原位培養、長期監測等意義重大。 “奮鬥者”號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臟”,國產化率超96.5% 下潛深度,標註著中國深潛事業的創新高度。 “奮鬥者”號能在萬米洋底勇往直“潛”,得益於有一顆強大的中國“心臟”。 作為我國唯一一台可以搭載人員下潛到海底一萬米的科考裝備,“奮鬥者”號代表了當前深海工程技術領域的頂級水平,更在多個關鍵技術和重要材料領域擁有國產化核心,國產化率超過96.5%。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究員、“奮鬥者”號潛航員楊波和他的團隊經歷了從“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到“奮鬥者”號的一次次任務。 “載人深潛突破新的深度紀錄,我們都明白很難,但是必須要完成。實際上,從9000米到11000米,對我們來說都是未知的空白。”楊波說,通過科研團隊的充分準備和攻關,團隊得以戰勝一系列“不確定”。 “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是“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的核心研製任務,2016年立項,由七.二所牽頭,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等20家科研院所、13家高校、60餘家企業,近千名科研人員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在“蛟龍”號、“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研製與應用的基礎上,歷經多年艱苦攻關,“奮鬥者”號研發團隊在耐壓結構設計及安全性評估、鈦合金材料製備及焊接、浮力材料研製與加工、聲學通信定位等方面實現技術突破,順利完成了潛水器的設計、總裝建造、陸上聯調、水池試驗和海試驗收,具備了全海深進入、探測和作業能力,已轉入試驗性應用階段。 由300米到10909米,逐漸增加的不只是下潛深度 “深海是人類在地球上了解最少的區域,深海地下更是一片未知世界。”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這樣評價。 未知多,風險大,潛向萬米海底的路道阻且險。中國深海探索技術事業起步較晚,始於上世紀70年代。 1971年,“深潛救生艇研製工作組”即“7103研製工作組”成立。 5年後,深潛救生艇設計工作完成。 1986年,中國第一艘深潛救生艇完成試驗,下潛深度300米,掀開了我國載人深潛新篇章。 從300米到10909米,這不僅是對自然邊界的探索,更是對合金材料、水聲通信、精密加工等底層技術的探索;逐漸增加的也不只是下潛深度,還有我國為地球板塊運動等科學難題做出的研究貢獻,以及在科技領域自主研發的能力與信心。 研製大深度載人潛水器帶動我國深海能源、材料、結構、通訊導航定位等高新技術和產業全面發展 “奮鬥者”號海底作業期間,潛航員通過潛水器搭載的聲學通信系統,表達了巡航海底的感受:“萬米的海底,妙不可言。” 為什麼要潛到這麼深?這不僅是好奇心使然。海洋面積佔地球面積71%,海水佔地球水資源總量97%,深海區域是探索包括生命起源和地球演化在內重大科學問題的必由之路,而進入大洋深淵開展科考並獲得科研樣本是深入推進相關研究、作出原始和基礎性貢獻的重要條件。此外,深海蘊藏著極其豐富的資源,礦物和能源儲量都超過陸地。正因如此,人類一直致力於挺進深海,科學家們也從未停止對各種海洋工作潛水器的研究。 研製以“奮鬥者”號為代表的大深度載人潛水器意義重大。據七〇二所專家介紹,這可以帶動我國深海能源、材料、結構、通訊導航定位等高新技術和產業全面發展,不斷拓展新的應用領域,同時也顯示了我國在深海科技領域的科技實力和蘊藏的潛力。 未來,我國潛水器將繼續向全海深譜系化、功能化方向發展,根據不同的任務和目的,選用不同下潛深度的潛水器,為海底資源、地質和深海生物調查,以及科學研究、水下工程、打撈救援和深海考古等提供支持。 驚濤駭浪間,大海充滿對生命極限的考驗,但並未阻擋人類勇往直前的腳步。更多像“奮鬥者”號一樣的大國重器,將引領人們走向更深更遠。

中國大陸公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

11月18日,大陸相關部門公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包括北京市門頭溝區在內的97個創建單位入選。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更好發揮旅遊業在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中的作用,有序推進旅遊業恢復發展,文化和旅遊部門在總結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開展了第二批示範區驗收認定工作,以發展全域旅遊推動產業振興、提振行業信心。 此次認定工作依據《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驗收、認定和管理實施辦法(試行)》《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驗收標準(試行)》,圍繞政策保障、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創新示範等8個方面,組織會議評審和協力廠商機構現場檢查,確定了公示名單。 此次入選公示名單的還有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湖北省神農架林區、甘肅省嘉峪關市,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等。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2018年3月印發的《關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全域旅遊應著力推動旅遊業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從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細高效方式轉變,從封閉的旅遊自迴圈向開放的“旅遊+”轉變,從企業單打獨享向社會共建共用轉變,從景區內部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轉變,從部門行為向政府統籌推進轉變,從單一景點景區建設向綜合目的地服務轉變。 據悉,2019年9月中國大陸公佈了首批71家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為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較好的示範引領作用。 [本報特約記者 余俊傑 郎兵兵]